地名:西河鎮 | 隸屬:平利縣 |
區劃代碼:610926110 | 代碼前6位:610926 |
行政區域:陜西省 | 地理分區:西北地區 |
行政級別:鎮 | 車牌代碼:陜G |
長途區號:0915 | 郵政編碼:725000 |
轄區面積:約70.5平方公里 | 人口數量:約9255人 |
人口密度:約131人/平方公里 | |
下轄地區:10個行政村 |
![]() | 代碼 | 城鄉分類 | 簡介 |
三合村 | ~201 | 村莊 | 以高王山村,趙家溝村,廟溝村三村合為一村命名。…[詳細] |
梅子園村 | ~207 | 村莊 | 這里地貌是一個盆地,東至河壩,南、西、北三面環山,因古代盛產貢品梅子,故名。…[詳細] |
東壩村 | ~211 | 鎮鄉結合區 | 壩河水由南向北橫穿壩地中央,將天然壩地分為兩半,因該地處壩河以東,故名。…[詳細] |
水田河村 | ~217 | 村莊 | 光緒《縣志》《鄉土志》記載水田河中下游沿岸水田較多,故名。…[詳細] |
西壩村 | ~218 | 鎮中心區 | 原名魏家壩,因洪武二年魏氏遷籍于此而得名。后因一條壩河,將魏壩隔成東西兩壩,因該地位于壩河以西,故名。…[詳細] |
磨溝村 | ~221 | 村莊 | 《鄉土志》記載“小磨溝”溝口有磨石,可以制石磨的巖石,故名。…[詳細] |
段家河村 | ~222 | 村莊 | 據傳,很久以前,有幾戶段姓人家在此沿河居住,故名段家河。…[詳細] |
鳳凰寨村 | ~223 | 村莊 | 據傳說,很久以前,從遠方飛來一只鳳凰,當時落在土扒寨梁頂,從此以后,住戶慢慢增多,人們覺得是鳳凰的緣故,為了紀念故名。…[詳細] |
獅子寨村 | ~224 | 村莊 | 地處周家埡西南方突兀而生的小山,因其山形婉如一臥獅昂首闊口,緊緊相連的一座山梁綿延1千米有余,其形狀亦如雄獅之身軀,故名。…[詳細] |
女媧山村 | ~225 | 鎮中心區 | 因轄區覆蓋女媧山,故名。1979年后屬女媧山公社,1984年女媧山公社改為女媧山鄉,2002原賀家溝,柏椏村合并命名為女媧山村村民委員會,沿用至今。…[詳細] |
地名由來:
因鎮人民政府駐地東南側有主要河流灞河在此轉向西流而得名。
基本介紹:
西河鎮地處大巴山北麓,是平利通往漢口、旬陽等外界的北大門。東與興隆鎮接壤,南與女媧山鄉相接,西鄰老縣鎮,北通漢濱區壩河鄉。集鎮距縣城39公里,距安康市78公里。距旬陽41公里。全鄉總面積70.5平方公里,近似正方形。按水平距離算,地域南北長8.5公里,東面寬8公里,在版塊面積中耕地占14%,山地占83%,水域占3%,地貌特征是“一山兩河三條溝”(即伏羲山、水田河、壩河、磨溝、五郎溝、石梁溝),全鄉轄10個行政村,54個村民小組,2569戶,10312人,其中農業人口9696人,占全鄉總人口的94%。
二、優勢資源
旅游資源:壩河縱貫全境,兩岸景色優美,尤以龍鼻子一帶山崖陡峭
文化旅游:
女媧山森林公園位于平利縣西部大巴山山脈北坡,是一個集自然景觀和森林景觀為一體的森林公園。女媧山森林公園海拔420—984米,北達漢江河谷,有襄渝鐵路、西康鐵路、陽安鐵路相匯、東距平利縣城15
女媧山遺址·新石器時代、戰國~南北朝、唐~清·平利縣女媧山鄉七里村。保護范圍:以女媧廟遺址為基點,向東1000米至丁家壩遺址東側,向西500米至七里埡,向北1000米至南北朝墓地北側,向南4
歷史沿革:
清乾隆十九年(1754年),為魏壩鄉。
清乾隆二十三年(1758年),改為魏壩保。
民國三十年(1941年),改為魏壩鄉。
民國三十六年(1947年),改稱魏汝鄉。
1949年后,成立魏汝區,下設西河鄉。
1958年,改為西河管理區。
1981年,改為西河管理委員會。
1984年,又改為西河鄉。
1977年,清太鄉有6個自然村并入為西河鄉。
2011年,改為西河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