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名:麻坪鎮 | 隸屬:洛南縣 |
區劃代碼:611021110 | 代碼前6位:611021 |
行政區域:陜西省 | 地理分區:西北地區 |
行政級別:鎮 | 車牌代碼:陜H |
長途區號:0914 | 郵政編碼:711400 |
轄區面積:約137.7平方公里 | 人口數量:約1.14萬人 |
人口密度:約83人/平方公里 | |
下轄地區:3個社區、7個行政村 |
![]() | 代碼 | 城鄉分類 | 簡介 |
三興社區 | ~001 | 鎮中心區 | 因3個村組合而成,又取興旺之意故得名。1958年形成農興生產隊、陳生產隊、合興生產隊,1984年改名農興村、陳興村、合興村,2015年撤銷農興村、陳興…[詳細] |
麻坪街社區 | ~002 | 鎮中心區 | 因該地地勢平坦,土地肥沃盛產大麻而得名。…[詳細] |
孤山社區 | ~003 | 鎮中心區 | 因村前有一座石山,獨峰壁立,石頭裸露谷得名。…[詳細] |
宋村村 | ~202 | 鎮鄉結合區 | 因宋姓居民居住之多得名宋村。1949年形成宋村生產隊,1966年更名為八一大隊,1988年改八一大隊為宋村村民委員會,沿用至今。…[詳細] |
娘廟村 | ~206 | 村莊 | 因該地有一娘娘廟而得名。1958年得名娘廟生產隊,1962年改為娘廟大隊,1988年得名娘娘廟村村民委員會,沿用至今。…[詳細] |
云蒙山村 | ~213 | 鎮中心區 | 因此地山高溝深,到處云霧蒙蒙而得名。1958年得名云蒙山大隊,1981年改名為云蒙山村村民委員會,沿用至今。…[詳細] |
陳臺村 | ~217 | 村莊 | 因陳姓居住坡跟臺上而得名。1949年形成陳臺生產隊,1962年改為陳臺大隊,1988年更名為陳臺村村民委員會,沿用至今。…[詳細] |
栗西口村 | ~219 | 村莊 | 因地處栗峪西邊的一條溝口故得名。1958年得名栗西口大隊,1966年得名栗西口村,2015年將楊樹溝和栗西口村合并,得名栗西口村村民委員會,沿用至今。…[詳細] |
峪口村 | ~224 | 鎮中心區 | 因地處栗峪河出口處而得名。1958年得名峪口大隊,1994年改名為峪口村,2015年將熊虎村和峪口村合并,得名峪口村村民委員會,沿用至今。…[詳細] |
斜嶺村 | ~229 | 村莊 | 因地處峪谷,并有一天然頁嶺斜插峪谷中部而得名。…[詳細] |
地名由來:
因境內有麻坪河而得名。
基本介紹:
麻坪鎮位于洛南縣西北部,鎮政府駐地麻坪街,東南距縣城20公里,東連石門鎮,西鄰保安鎮,西北與渭南市華縣毗鄰,南與城關鎮接壤,駐海拔1016米,區域海拔差在80米至700余米之間,日光照時間平均為5.3小時,屬中溫2類區域。總面積137.7平方公里,境內以山地為主,素有“六山三水一分田”之稱。全鎮轄17個村,155個組,4506戶,16474人,耕地面積19140畝,人均耕地1.16畝,林地面積116728畝,人均7.1畝。
該鎮山丘面積較寬,土質以紅沙粘土為主,植被較好。全鎮以農業為主,兼營林、牧。主產小麥、玉米、豆類、雜糧。近年來培育形成了烤煙、核桃、中藥材、食用菌生產為主的支柱產
榮譽排行:
2023年10月,麻坪鎮被確定為陜西省第三批全省鄉村治理示范鎮。
文化旅游:
書堂山廟位于洛南縣麻坪鎮,年代為清初。類別為古建筑。為洛南縣第一批文物保護單位。
歷史沿革:
1949年,成立麻坪鄉,以駐地麻坪街命名。
1958年,由孤山、粟峪、油房3鄉組建為麻坪公社。
1959年,撤銷麻坪公社,并入石門公社,成立麻坪管理區。
1961年,成立麻坪公社。
1966年,改名長武公社。
1968年,恢復原名。
1983年,體制改革時,將公社改為農興、麻坪2鄉。
1985年,合并為現規模。
1997年8月,撤銷孤山鄉、麻坪鄉、栗峪鄉、油房鄉,合并設麻坪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