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名:西張堡鎮 | 隸屬:禮泉縣 |
區劃代碼:610425102 | 代碼前6位:610425 |
行政區域:陜西省 | 地理分區:西北地區 |
行政級別:鎮 | 車牌代碼:陜D |
長途區號:029 | 郵政編碼:712000 |
轄區面積:約320.4平方公里 | 人口數量:約1.79萬人 |
人口密度:約56人/平方公里 | |
下轄地區:12個行政村 |
![]() | 代碼 | 城鄉分類 | 簡介 |
盧家村 | ~201 | 村莊 | 據傳與煙霞鎮盧家河村盧氏同祖,盧氏源自洪陽縣(今河北省縣)先祖于明景泰初年居涇陽縣舉旗遷徙居北山北麓7千米處,取名盧家村,此地曾有一將軍墓在村西,因盧…[詳細] |
彭王村 | ~202 | 村莊 | 縣內有兩個故縣村:一個叫北故縣村,即今趙鎮五四村,為北魏太延元年(435)寧夷縣城遺址;一個叫南故縣村,即今西張堡鎮彭王村。1961年10月人民公社時…[詳細] |
白村村 | ~213 | 村莊 | 白村村的城鄉分類代碼為220,為村莊。…[詳細] |
西劉村 | ~217 | 村莊 | 劉姓人從山西遷此,名曰東正村,含義平詳,清中葉,因村東有一酸棗樹,改名酸棗村,因劉姓人居多,多有木工手藝,改名木匠劉家,后由于人丁興旺,有幾家遷到村東…[詳細] |
沿村村 | ~222 | 村莊 | 沿村村的城鄉分類代碼為220,為村莊。…[詳細] |
張什村 | ~228 | 村莊 | 原名張石村,清朝時(1862年)回民動亂,在今秦都區馬莊鎮“天閣村”燒殺搶奪,返回途徑張石村放火燒殺,村民傷忘慘重,又因自然災害,村子只剩十戶人家更名…[詳細] |
土洞村 | ~229 | 村莊 | 早前,張、楊兩戶定居泔河南岸土窯洞,人稱土洞人。清道光年間,民向泔河南岸高處搬遷,形成新村,稱土洞村。…[詳細] |
旭日村 | ~230 | 村莊 | 2014年12月,北寧.豆腐劉.段家,三姓合并時,取名旭日村,旭日東升之意。故名旭日村村民委員會。…[詳細] |
中心村 | ~231 | 鎮中心區 | 西張堡村,新城村合并,因為西張堡鎮政治、經濟文化中心,故稱中心村。…[詳細] |
雙寨村 | ~232 | 村莊 | 東寨村,南寨村合并,得名雙寨村。1958年11月屬駿馬人民公社西張堡管區,稱東方紅大隊;1958年12月劃歸乾縣駿馬人民公社西張堡管區,稱東方紅大隊;…[詳細] |
晨光村 | ~233 | 村莊 | 邢村、興隆村以前均屬于晨光大隊,2014年12月二村合并時,原取名晨光村。…[詳細] |
東臨村 | ~234 | 村莊 | 東臨村的城鄉分類代碼為220,為村莊。…[詳細] |
地名由來:
明中葉,張姓人居此,因城堡建于古火神廟、圣母廟(俗稱雙連廟)西,故名西張堡。
基本介紹:
西張堡鎮地處縣城以東10公里處,全鎮共轄27個行政村,101個村民小組,總人口24979人,總戶數6035戶,總耕地面積32047.9公頃,年內人均純收入2306元,是全縣主要的糧果生產基地之一。
產業結構調整:按照“優果、增雜、興畜菜、強招商”的工作思路,大力發展鎮域經濟,使生產結構調整穩步推進。“優果工程”大力推廣果樹作務四項關鍵技術,沿阡禮路、旅游路建成果樹大改形示范園兩個,全鎮共完成果樹大改形面積800公頃,以劉林村優質短富基地為示范,發展名優果品933公頃。同時發展桃、李、杏等雜果133公頃。“養殖工程”在原有養殖規模的基礎上引導扶持興隆、盧家、白村等群眾發展奶牛養殖,同時還
榮譽排行:
2023年12月,西張堡鎮被命名為2023年度陜西省省級衛生鄉鎮。
歷史沿革:
原屬隋地占口縣。
1949年5月18日,禮泉縣解放后,西張堡隸屬于第1區——城關。
1956年1月,成立西張堡鄉(原付官寨、留鄰、西張堡、將軍盧鄉合并)。
1958年11月,隸屬駿馬公社。
1961年,分設西張堡公社。
1984年,底改西張堡公社為西張堡鄉。
1996年10月,改為西張堡鎮。
白村隸屬陜西省禮泉縣西張堡鎮,地處關中平原腹地,地勢平坦,交通便利,屬溫帶大陸性季風氣候。全村1890人,耕地面積3400畝。種植、養殖兩大主導產業已具規模,共有果園2600畝,其中蘋果占1820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