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名:流曲鎮 | 隸屬:富平縣 |
區劃代碼:610528104 | 代碼前6位:610528 |
行政區域:陜西省 | 地理分區:西北地區 |
行政級別:鎮 | 車牌代碼:陜E |
長途區號:0913 | 郵政編碼:714000 |
人口數量:約4.18萬人 | |
下轄地區:22個行政村 |
![]() | 代碼 | 城鄉分類 | 簡介 |
流曲村 | ~200 | 鎮中心區 | 位于順陽河流廻轉曲折處,因名流曲。1958年公社化設立流曲大隊,1966年-1976年“文革”時改稱流曲大隊革委會,1977年-1983年稱流曲大隊管…[詳細] |
北耕村 | ~201 | 村莊 | 1958年公社化時,設立北耕大隊,1966年-1976年“文革”時改稱北耕大隊革委會,1977年-1983年稱北耕大隊管委會,1984年政社分設時,易…[詳細] |
東川村 | ~202 | 村莊 | 1958年公社化時,設立東川大隊,1966年-1976年“文革”時改稱東川大隊革委會,1977年-1983年稱東川大隊管委會,1984年政社分設時,易…[詳細] |
大崗村 | ~203 | 村莊 | 1958年公社化時,設立大崗大隊,1966年-1976年“文革”時改稱大崗大隊革委會,1977年-1983年稱大崗大隊管委會,1984年政社分設時,易…[詳細] |
藏村村 | ~204 | 村莊 | 1958年公社化時,設立臧村大隊,1966年-1976年“文革”時改稱臧村大隊革委會,1977年-1983年稱臧村大隊管委會,1984年政社分設時,易…[詳細] |
炭村村 | ~205 | 村莊 | 炭村村的城鄉分類代碼為220,為村莊。…[詳細] |
梅家莊村 | ~206 | 村莊 | 1958年公社化時,設立梅家莊大隊,1966年-1976年“文革”時改稱梅家莊大隊革委會,1977年-1983年稱梅家莊大隊管委會,1984年政社分設…[詳細] |
簸掌村 | ~207 | 村莊 | 1958年8月公社化時,設立簸掌大隊,1966年-1976年“文革”時改稱簸掌大隊革委會,1977年-1983年稱簸掌大隊管委會,1984年政社分設時…[詳細] |
五里墩村 | ~208 | 村莊 | 1958年公社化時,設立五里墩大隊,1966年-1976年“文革”時改稱五里墩大隊革委會,1977年-1983年稱五里墩大隊管委會,1984年政社分設…[詳細] |
順義村 | ~209 | 村莊 | 1958年8月公社化時,設立順義大隊,1966年-1976年“文革”時改稱順義大隊革委會,1977年-1983年稱順義大隊管委會,1984年6月份政社…[詳細] |
由典村 | ~210 | 村莊 | 1958年人民公社化時,設立由典大隊,1966年-1976年“文革”時改稱由典大隊革委會,1977年-1983年稱由典大隊管委會,1984年政社分設時…[詳細] |
昌寧村 | ~211 | 村莊 | 1958年8月公社化時,設立昌寧大隊,1966年-1976年“文革”時改稱昌寧大隊革委會,1977年-1983年稱昌寧大隊管委會,1984年6月份政社…[詳細] |
丈八村 | ~212 | 村莊 | 1958年公社化時,設立丈八大隊,1966年-1976年“文革”時改稱丈八大隊革委會,1977年-1983年稱丈八大隊管委會,1984年政社分設時,易…[詳細] |
雙楊村 | ~213 | 鎮中心區 | 1958年公社化時,設立雙楊大隊,1966年-1976年“文革”時改稱雙楊大隊革委會,1977年-1983年稱雙楊大隊管委會,1984年政社分設時,易…[詳細] |
南董村 | ~214 | 村莊 | 1958年公社化時,設立南董大隊,1966年-1976年“文革”時改稱南董大隊革委會,1977年-1983年稱南董大隊管委會,1984年政社分設時,易…[詳細] |
太平村 | ~215 | 村莊 | 1958年公社化時,設立太平大隊,1966年-1976年“文革”時改稱太平大隊革委會,1977年-1983年稱太平大隊管委會,1984年6月份政社分設…[詳細] |
孫村村 | ~216 | 村莊 | 孫村村的城鄉分類代碼為220,為村莊。…[詳細] |
仵新村 | ~217 | 鎮鄉結合區 | 1958年公社化時,設立仵新大隊,1966年-1976年“文革”時改稱仵新大隊革委會,1977年-1983年稱仵新大隊管委會,1984年政社分設時,易…[詳細] |
納衣村 | ~218 | 村莊 | 1958年公社化時,設立納衣大隊,1966年-1976年“文革”時改稱納衣大隊革委會,1977年-1983年稱納衣大隊管委會,1984年政社分設時,易…[詳細] |
興戶村 | ~219 | 村莊 | 1958年公社化時,設立興戶大隊,1966年-1976年“文革”時改稱興戶大隊革委會,1977年-1983年稱興戶大隊管委會,1984年政社分設時,易…[詳細] |
軍寨村 | ~220 | 村莊 | 1958年公社化時,設立軍寨大隊,1966年-1976年“文革”時改稱軍寨大隊革委會,1977年-1983年稱軍寨大隊管委會,1984年政社分設時,易…[詳細] |
鹵川村 | ~221 | 村莊 | 1958年公社化時,設立鹵川大隊,1966年-1976年“文革”時改稱鹵川大隊革委會,1977年-1983年稱鹵川大隊管委會,1984年政社分設時,易…[詳細] |
地名由來:
因鎮政府駐地位于順陽河曲之處而得名。
基本介紹:
流曲鎮位于富平縣城北約20公里,是一個典型的農業大鎮。轄區有13個行政村,109個村民小組,農戶7850戶,人口3.3萬人,耕地面積5.4萬畝,鎮域地貌為南北兩塬,中間川道,屬桃曲坡和二黃灌區¸農業生產條件優越,境內交通便利,信息暢通,歷史文化悠久,民風淳樸,是富平縣中心重鎮之一。
2003年全鎮工農業總產值實現1.5億元,財政收入228萬元,農民人均純收入1500元,各項社會事業得到長足發展。
以蘋果,酥梨,美國紅提葡萄,花椒,柿子,小雜果等多種果業優勢互補的生產格局,總體規模達5000畝,其中紅提葡萄2001年獲省水果品質鑒定二等獎。以洋香瓜¸黑美仁¸圣女
歷史沿革:
明洪武三年(1370年),設鎮立集,稱流曲鎮,屬流曲里。
清時屬東北鄉第四、第八等聯。
中華民國元年(1912年)后,為智匯鄉。
1949年10月后,屬流曲區,后改屬第四區,稱流曲鄉。
1956年,屬美原區。
1958年12月,縣市合并后稱流曲管理區,屬流曲公社。
1961年,全縣行政區劃調整后改稱流曲公社。
1984年6月,政社分設時改為流曲鄉。
1989年7月,撤鄉設立流曲鎮至今。
瓊鍋糖是東府有名的民間地方特產,尤以古頻陽縣鳳凰城(今渭南市富平縣流曲鎮)生產的成糖馳名中外,富平流曲鎮的瓊鍋糖據今已有數百年的制作歷史。瓊鍋糖選用該古鎮的優質井水與上等精細小米蒸餾,與大麥芽漿攪拌發
陜西省富平縣曹村鎮馬坡村背山向陽,地貌獨特,形似簸箕,共有230戶人家。當地群眾素有栽培農作物雜果的習慣,柿子、石榴、大杏、花椒、梨、桃等雜果林遍布全村梁峁溝坡,全村現存上百年的柿樹2000多株。在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