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名:土門鎮 | 隸屬:丹鳳縣 |
區劃代碼:611022107 | 代碼前6位:611022 |
行政區域:陜西省 | 地理分區:西北地區 |
行政級別:鎮 | 車牌代碼:陜H |
長途區號:0914 | 郵政編碼:711400 |
轄區面積:約150平方公里 | 人口數量:約7420人 |
人口密度:約49人/平方公里 | |
下轄地區:8個行政村 |
![]() | 代碼 | 城鄉分類 | 簡介 |
龍泉村 | ~202 | 村莊 | 因山上有三條泉水匯聚于此而得名。該村1953年6月歸龍王廟河鄉;1956年3月又并入土門鄉;1958年屬豐收人民公社龍泉大隊;1961年8月,由豐收人…[詳細] |
土門村 | ~208 | 鎮中心區 | 因明代嘉靖年間,山洪暴發,白浪滔天,大水平息之后,鎮北留下兩個大土洞,其狀如門,故稱土門。…[詳細] |
八十河村 | ~210 | 村莊 | 因溝內有一土地廟,溝口到土地廟為八里,溝口到溝腦為十里而得名。…[詳細] |
七星村 | ~212 | 村莊 | 七星村的城鄉分類代碼為220,為村莊。…[詳細] |
長沙溝口村 | ~214 | 村莊 | 因地處長沙溝口而得名。該村1949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歸竹林關區土門鄉;1953年6月劃歸土門區;1958年9月公社化時改為豐收人民公社長沙溝口大…[詳細] |
龍王廟村 | ~216 | 村莊 | 因村內龍王廟而得名。該村1958年公社化時,為豐收人民公社(原土門鄉)龍王廟大隊;1958年12月,丹鳳縣撤銷,隨豐收人民公社并入山陽縣;1961年丹…[詳細] |
高峪村 | ~219 | 村莊 | 因高臺村與谷峪村合并而得名。該村1949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屬土門鄉;1953年6月由土門鄉分出,成立龍王廟河鄉,屬土門區;1956年3月又并入…[詳細] |
黑溝村 | ~220 | 村莊 | 因境內有黑溝而得名。該村1958年9月公社化時,稱先進人民公社黑溝大隊;1958年12月丹鳳縣撤銷,并入山陽縣;1961年8月丹鳳縣恢復,改名毛里崗人…[詳細] |
地名由來:
相傳明末因地形如門而得名。
基本介紹:
土門鎮位于丹鳳縣南部、流嶺南麓、銀花河畔。踞丹鳳縣西南咽喉,自古乃兵家必爭之地,素有“銀水撞金鐘,雞鳴聞三縣”之說。全鎮總面積150平方公里,屬九山半水半分田的土石山區。轄10個村,110個村民小組,3237戶,13026人。
近年來,鎮黨委、政府始終按照“黨建工作樹形象,基礎設施創佳績,經濟建設上臺階,社會治安保穩定”的工作思路,勤政務實,一任接著一任干,使鎮域經濟得到長足發展,農村面貌發生了巨大變化。
產業結構調整力度加大,農村經濟快速發展。鎮黨委、政府堅持以經濟建設為中心,提出“調農業結構,興藥材產業,建藥材大鎮”的農業發展思路,初步形成了一村一品的格局。
小城鎮建
榮譽排行:
2021年12月,陜西省愛國衛生運動委員會命名土門鎮為2021年度陜西省省級衛生鄉鎮。
文化旅游:
大庵石塔·大庵寺位于丹鳳縣丹鳳縣土門鎮大安村,年代為清。類別為石刻。為丹鳳縣文物保護單位。
歷史沿革:
清時,為土門里,屬山陽縣。
中華民國元年(1912年)后,屬東三區。
民國二十二年(1933年),屬先后竹林關聯保、竹林關鎮六保。
1949年,設土門鄉,屬丹鳳縣。
1958年9月,成立豐收公社,12月劃歸山陽縣。
1961年,更名土門公社,復屬丹鳳縣。
1984年,改設土門鄉。
1997年5月,撤銷土門鄉、龍王廟河鄉、古路河鄉,合并設立土門鎮。
2011年6月,寺坪鎮的八里十河村、毛里崗鄉的黑溝村并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