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名:龍頭鎮 | 隸屬:城固縣 |
區劃代碼:610722101 | 代碼前6位:610722 |
行政區域:陜西省 | 地理分區:西北地區 |
行政級別:鎮 | 車牌代碼:陜F |
長途區號:0916 | 郵政編碼:723000 |
轄區面積:約42平方公里 | 人口數量:約2.19萬人 |
人口密度:約521人/平方公里 | |
下轄地區:1個社區、13個行政村 |
![]() | 代碼 | 城鄉分類 | 簡介 |
龍頭社區 | ~001 | 鎮中心區 | 1958年為龍一大隊,1966年改為向一大隊,1974年恢復原名,1980年改為龍頭大隊,1983年體改為龍頭村委會,2015年改為龍頭社區居民委員會…[詳細] |
軍張壩村 | ~201 | 村莊 | 1958年為龍二大隊,1966年改為向二大隊,1974年恢復龍二大隊,1980年更名軍張壩大隊,1983年體改為軍張壩村委會,沿用至今。…[詳細] |
黃家營村 | ~204 | 鎮鄉結合區 | 1956年為黃家營高級農業社,1958年為龍五大隊,1966年改為向五大隊,1974年復名龍五大隊,1983年體改為黃家營村委會,2015年將周家灣村…[詳細] |
西高寺村 | ~206 | 村莊 | 建村時有一座西高寺古廟,村委會駐此,故名。…[詳細] |
劉王嶺村 | ~208 | 村莊 | 1958年為劉王嶺大隊,1966年改為紅星大隊,1972年恢復原名,1983年體改為劉王嶺村委會,沿用至今。…[詳細] |
五愛村 | ~209 | 村莊 | 寓意為群眾自治組織管轄的5個自然村村民互敬互愛,和睦相處,故名。…[詳細] |
熊家山村 | ~210 | 村莊 | 1958年為熊家山大隊,1966年為愛國大隊,1972年恢復熊家山大隊原名,1983年體改為熊家山村委會,沿用至今。…[詳細] |
堰灣村 | ~211 | 村莊 | 1958年為晏灣大隊,1966年改為八一大隊,1972年恢復晏灣大隊,1983年體改為晏灣村委會,2002年更名為堰灣村村民委員會,沿用至今。…[詳細] |
新興村 | ~212 | 村莊 | 寓意為新生事物,興旺發達,為自治組織,故名。…[詳細] |
六一村 | ~213 | 村莊 | 1958年由六個農業社合并為一個大隊,故稱六一大隊。1983年體改為六一村委會,沿用至今。…[詳細] |
群力村 | ~214 | 村莊 | 寓意群策群力辦好集體,為自治組織,故名。…[詳細] |
新光村 | ~215 | 鎮鄉結合區 | “新光”意為向往新興光明,故名。1956年為新光高級社,1958年為新光大隊,1983年體改為新光村委會。…[詳細] |
五星村 | ~216 | 村莊 | 取五星紅旗高高飄揚之意,為群眾自治組織,故名。…[詳細] |
新華村 | ~217 | 村莊 | 寓意為慶祝新中國誕生,為群眾自治組織,故名。…[詳細] |
地名由來:
始建于唐大順二年(891年),因集鎮地處丘陵坡頭,形似“龍頭”,并建有龍頭寺而得名。
基本介紹:
龍頭鎮位于城固縣中部,距縣城6公里,城石路橫貫東西,龍沙路南連108國道,鄉村道路形成網絡,交通便捷。全鎮轄17個行政村,114個村民小組,總戶數8534戶,總人口3.2萬人。全鎮總面積42平方公里,有耕地32531畝,其中水田28254畝,旱地5277畝。
該鎮大力發展“優質米、柑桔、大棚蔬菜和養殖業”四大主導產業。全鎮種植優質米面積達到1.8萬畝(高檔優質米3700畝);栽植柑桔面積達到1.7萬畝(掛果面積9000畝以上);年產蔬菜1.5萬噸;建成大型生豬養殖場4個,年出欄2.5萬頭以上。各類產品質優價廉,遠銷四川、甘肅、浙江、西安等國內外各大省市。
該鎮為全面加快小集
歷史沿革:
清代沿明制,全縣有48地,龍頭屬西路16地中的龍頭寺地。
民國十九年(1930年),全縣分12區轄7鋪74壩,該地屬西部16壩得龍頭寺壩。
民國二十四年(1935年),龍頭鎮轄9保。
1950年,境內設沙杜區。
1953年,境內增設龍頭區,駐地龍頭寺。
1956年,廢沙杜區并為龍頭區。
1958年,成立龍頭公社。
1961年,改為龍頭區。
1966年,更名“向陽區”。
1972年,復設為龍頭區。
1983年,龍頭區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