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名:縣功鎮 | 隸屬:陳倉區 |
區劃代碼:610304109 | 代碼前6位:610304 |
行政區域:陜西省 | 地理分區:西北地區 |
行政級別:鎮 | 車牌代碼:陜C |
長途區號:0917 | 郵政編碼:721000 |
轄區面積:約210平方公里 | 人口數量:約3.07萬人 |
人口密度:約146人/平方公里 | |
下轄地區:1個社區、20個行政村 |
![]() | 代碼 | 城鄉分類 | 簡介 |
縣功街道社區 | ~001 | 鎮中心區 | 據《隴州志》,東漢時,此地曾建隃糜縣;后魏時,在南城門洞內地上,鋪有一塊基石,之上有一如長蛇形的白色石紋,逐改名為長蛇縣;隋初,以境內吳山更名吳山縣;…[詳細] |
葫蘆溝村 | ~200 | 村莊 | 1958年11月以前,葫蘆溝歸隴縣管轄,后來劃分區域時將縣功公社葫蘆溝生產大隊劃歸寶雞縣管轄。1984年正式命名為葫蘆溝村村民委員會,2016年12月…[詳細] |
翟家坡村 | ~202 | 村莊 | 1950年至1958年11月,屬隴縣縣功區管轄。1958年12月,劃歸寶雞市縣功人民公社管轄,稱翟家坡大隊。1961年9月,歸寶雞縣縣功人民公社管轄,…[詳細] |
張家什字村 | ~203 | 村莊 | 據查,明中期,張姓居十字路口得名。1962年以前桃園、安常溝、張家什字為張家什字管區,1962年后更名為永豐大隊,1966年更名為前進大隊,1970年…[詳細] |
先鋒村 | ~204 | 村莊 | 由于林姓家族遷移此地較早,且人口較多,地理位置又緊鄰金陵河拐彎處,故以居住人姓氏及居住環境,起名為林家河灣。原屬隴縣下南區管轄,1954年被隴縣人民政…[詳細] |
桃園村 | ~206 | 村莊 | 桃園村的城鄉分類代碼為220,為村莊。…[詳細] |
焦峪溝村 | ~207 | 村莊 | 1949年解放后,隸屬縣功鎮,署名縣功鎮焦峪溝村。1958年12月,隸屬寶雞市縣功人民公社,命名焦峪溝大隊。1961年9月,隸屬寶雞縣人民公社,名為焦…[詳細] |
下河西村 | ~208 | 村莊 | 明末,因位于上中河西之下得名,由設在此地的生產大隊更名為下河西村村民委員會;以轄區內下河西村而得名。…[詳細] |
上河西村 | ~210 | 鎮鄉結合區 | 明中期,因位于縣功鎮以西,地處金陵河上游西岸,故名。…[詳細] |
安臺村 | ~211 | 村莊 | 因北宮廟附近有一土臺,故名安臺。1956年建立農業生產合作社,1958年實現人民公社化后,劃分為生產大隊,安臺屬于縣功人民公社下屬的25個生產隊,19…[詳細] |
陳家咀村 | ~212 | 鎮鄉結合區 | 從解放后到1966年左右叫陳家咀大隊,1966年到1969年名叫八一公社東方紅大隊,1970年到1983年復名為陳家咀大隊,1984年后改為寶雞縣縣功…[詳細] |
陳家莊村 | ~219 | 村莊 | 唐末,以陳姓居民早居此地得名。1949年,曾屬隴縣下南區第十鄉。1958年為縣功人民公社,北廟管理區,陳家莊大隊。1961年9月,更名為雙白楊鄉陳家莊…[詳細] |
嚴村庵村 | ~220 | 村莊 | 1955年冬季辦社,為初級社,原歸隴縣雙白楊鄉管轄,下設兩個初級社。1956年將兩個初級社合并為嚴村菴高級農業社。1958年將雙白楊鄉變為躍進人民公社…[詳細] |
李家崖村 | ~227 | 村莊 | 李家崖村的城鄉分類代碼為220,為村莊。…[詳細] |
吳家莊村 | ~229 | 村莊 | 解放前和解放初期隨縣功鎮屬隴縣上南區。1958年以下轄自然村吳家莊取名吳家莊大隊,1966年更名為衛東大隊,1970年復名吳家莊大隊。2003年為陳倉…[詳細] |
碧峰寺村 | ~230 | 村莊 | 1958年12月,碧峰寺村由隴縣劃歸寶雞市縣功人民公社管轄,命名碧峰寺大隊。1961年9月,劃歸寶雞縣縣功人民公社管轄。命名碧峰寺大隊。1966年改名…[詳細] |
八里莊村 | ~232 | 村莊 | 解放初屬隴縣下南區管轄,1958年12月劃歸寶雞市縣功人民公社管轄,1961年9月屬寶雞縣上王人民公社管轄,1984年撤社設鄉,為上王鄉八里莊村村民委…[詳細] |
姚家崖村 | ~233 | 村莊 | 1949年為縣功區上王鄉姚家崖村,1958年為上王公社姚家崖大隊,1966年更名為紅崖大隊,1970年更名為上王公社姚家崖大隊,1984年5月更名為上…[詳細] |
強家莊村 | ~234 | 村莊 | 清道光年間因強姓早居,得名。由設在此地的生產大隊更名為強家莊村村民委員會。強家莊村村委會是自治組織名稱。…[詳細] |
南關村 | ~235 | 村莊 | 因村位于原上王公社南部,故名。1949年7月曾屬縣功區上王鄉,1959年縣功公社上王管理區南關村大隊,1961年設為上王公社南關村大隊,1966年更名…[詳細] |
謝家崖村 | ~238 | 村莊 | 1955年成立了高級社,辦公地點在鎮川寺,由于鎮川寺設立村中心,1960年搬到后庵寺辦公,1958年變更為生產大隊,1966年文革期間村名變為衛東公社…[詳細] |
地名由來:
據《隴州志》,東漢時,此地曾建隃糜縣;后魏時,在南城門洞內地上,鋪有一塊基石,之上有一如長蛇形的白色石紋,逐改名為長蛇縣;隋初,以境內吳山更名吳山縣;清末,因地處隴縣南端第一鎮,取名縣頭鎮。后演變為縣功鎮。2002年9月,由原縣功鎮、上王鄉、雙白楊鄉三鄉鎮合一,冠名縣功鎮。又:相傳宋代包拯之侄包勉曾為吳山縣知縣。回京省親時,百姓敬他為官清正,奉送核桃、栗子等,被當朝奸臣誣奏他貪贓,包拯一怒之下鍘了包勉,后深感悔恨,首級送回吳山,改吳山縣為“獻頭”縣。清末,洪秀全全部將行兵到此,諱“獻頭”與軍不力,改“獻頭”為“獻功”。后人改“獻”為“縣”,故名。
洪秀全(1814~1864)小名伙秀,族名仁坤,后因避諱天父爺火華而改名秀全。秀全出生于花縣官祿㘵村一個農民家庭(一說出生于福源水村,后舉家遷往官祿㘵村),其祖先洪㳂三于康熙年間從嘉應州石坑村遷來花…… 洪秀全詳細信息++
包拯(999年-1062年7月3日),字希仁,廬州合肥(今安徽合肥肥東)人,北宋名臣。 天圣五年(1027年),包拯登進士第。累遷監察御史,曾建議練兵選將、充實邊備。歷任三司戶部判官,京東、陜西、河北路轉運使。入朝擔任三司戶部副使,請求朝…… 包拯詳細信息++
基本介紹:
縣功鎮地處陜西關中平原的西端,寶雞市的北部,距市區19公里。縣功鎮2002年元月1日由原寶雞縣上王鄉、雙白楊鄉、縣功鎮三鄉鎮合一,鎮名為縣功鎮,2003年5月26日,隨寶雞縣撤縣建區,稱為寶雞市陳倉區縣功鎮。縣功鎮東接陳倉區橋鎮鎮,西接金臺區硤石鄉,南鄰金臺區金河鄉,北與新街鎮相鄰。全鎮東西長17公里,南北長49公里,鎮域總面積210平方公里。司川河、北川河交匯于鎮北,形成金陵河干流。省道212、千北、功新、縣石、底縣公路穿境而過。全鎮轄32個行政村,1個社區居民委員會,197個村民小組,302個自然村,總人口44600人,城鎮居民人口5600多人。2010年全鎮農民人均純收入達到4280元,
榮譽排行:
2014年7月,縣功鎮被國家住房城鄉建設部等七部委確定為全國重點鎮。
2009年8月,陜西省人民政府公布縣功鎮為陜西省重點鎮。
文化旅游:
杜村遺址時代:新石器時代—漢唐地址:寶雞市陳倉區縣功鎮杜村保護范圍:東至杜村村東山坡,南至杜村村南斷崖,西至杜村村西與李家崖村之間沖溝,北至杜村村北半山腰。建設控制地帶:A區四周外擴100米
歷史沿革:
東漢時,設隃麋縣,開始有了集鎮。
后魏時更名為長蛇縣。
隋開皇十八年(598年),改為吳山縣。
唐上元二年(761年),改稱華山縣,后旋復舊名。
元至元十三年(1276年),吳山縣并入千源縣,后改名“縣頭鎮”,后演變為縣功鎮。
中華民國元年(1912年)后,至1958年9月屬隴縣轄區。
1958年11月,成立縣功公社(縣級),將縣功、上王、雙白楊公社劃歸縣功大公社管理。
1961年9月,恢復縣制后,劃歸寶雞縣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