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名:龍山街道 | 隸屬:即墨區 |
區劃代碼:370215005 | 代碼前6位:370215 |
行政區域:山東省 | 地理分區:華東地區 |
行政級別:街道 | 車牌代碼:魯B |
長途區號:0532 | 郵政編碼:266000 |
轄區面積:約58.46平方公里 | 人口數量:約4.98萬人 |
人口密度:約852人/平方公里 | |
下轄地區:7個社區 |
![]() | 代碼 | 城鄉分類 | 簡介 |
曉陽社區 | ~001 | 主城區 | 曉陽社區的城鄉分類代碼為111,為主城區。…[詳細] |
麗山社區 | ~002 | 主城區 | 麗山社區的城鄉分類代碼為111,為主城區。…[詳細] |
留村社區 | ~003 | 主城區 | 留村社區的城鄉分類代碼為111,為主城區。…[詳細] |
南貢社區 | ~004 | 城鄉結合區 |
村莊由來據傳:清順治時,王姓遷至崖下村河南定居,稱王家崖下。后來,因諸村臨河傍嶺,風光秀麗,清流映霞,翠柳含煙,附庸-朱放“煙霞此地多”詩句,雅化…[詳細] |
水蛟社區 | ~005 | 村莊 | 水蛟村
村莊由來 明永樂時(1430-1424),王氏從云南遷于此地立村。因該村位于墨水河上源三流相交處,故稱水交,后演變為水蛟。
…[詳細] |
城市社區 | ~006 | 城鄉結合區 | 城市社區的城鄉分類代碼為112,為城鄉結合區。…[詳細] |
官莊社區 | ~007 | 村莊 | 官莊社區的城鄉分類代碼為220,為村莊。…[詳細] |
地名由來:
因轄區內有4000多年前龍山文化遺址——國家3A級景區小龍山風景區,為提升知名度,故以此命名為龍山街道。
基本介紹:
街道名由來因域內龍山(天井山)而得名。
經濟和社會發展概況2006年,轄36個行政村,總人口36675人,其中男18439人、女18236人。總面積58.4平方公里,耕地面積939.3公頃。完成生產總值27.1億元,按可比價計算,比上年增長68%。其中,一、二、三產業增加值分別完成2266萬元、14.53億元和2.47億元,分別比上年增長5%、35.72%和27.72%。地方財政收入3600萬元,財政支出3075萬元。居民儲蓄余額2.6億元。農民人均純收入7282元,比上年增加550元。
農業2006年,完成農林牧漁業總產值(現價)4449萬元,其中農業1747萬元、林業228萬元、牧業2
文化旅游:
天井山龍王廟位于即墨市龍山街道。年代為清至中華民國。2013年,天井山龍王廟被山東省人民政府公布為山東省第四批省級文物保護單位。山東即墨天井山龍王廟位于即墨城區東5公里的龍山街道留村鎮大村南
【石源遺址】屬龍山文化遺址。位于即墨市留村鎮石源村西,坐落于群山環抱的盆地狀地帶上,南臨墨水河,因地勢較高,當地群眾稱為“西城子”。1958年修水庫時發現。該遺址東西長1000米,南北寬60
歷史沿革:
明清時,分屬仁化鄉和海潤鄉;民國初年,屬仁化區;1929年至抗日戰爭期間,屬仁化區第四區;解放戰爭期間與中華人民共和國建國初期,分屬即東縣第十區(井山區)、第十一區(段村區)和第十三區(王圈區);1956年“兩即”合并,屬即墨縣井山區,包括留村、石原、南葛等鄉;1958年撤區,劃為留村鄉,當年秋成立公社,1959年定名為留村人民公社,1984年5月,留村公社撤銷改為即墨縣留村鄉,1993年撤鄉設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