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名:黃泥岡鎮 | 隸屬:鄆城縣 |
區劃代碼:371725114 | 代碼前6位:371725 |
行政區域:山東省 | 地理分區:華東地區 |
行政級別:鎮 | 車牌代碼:魯R |
長途區號:0530 | 郵政編碼:274000 |
轄區面積:約50.08平方公里 | 人口數量:約4.37萬人 |
人口密度:約873人/平方公里 | |
下轄地區:35個行政村 |
![]() | 代碼 | 城鄉分類 | 簡介 |
黃西村 | ~200 | 鎮中心區 | 黃西村的城鄉分類代碼為121,為鎮中心區![詳細] |
黃東村 | ~201 | 鎮鄉結合區 | 黃東村的城鄉分類代碼為122,為鎮鄉結合區![詳細] |
黃南村 | ~202 | 鎮鄉結合區 | 黃南村的城鄉分類代碼為122,為鎮鄉結合區![詳細] |
徐廠村 | ~203 | 村莊 | 徐廠村的城鄉分類代碼為220,為村莊。…[詳細] |
黃樓村 | ~204 | 鎮鄉結合區 | 黃樓村的城鄉分類代碼為122,為鎮鄉結合區![詳細] |
陳樓村 | ~205 | 鎮鄉結合區 | 陳樓村的城鄉分類代碼為122,為鎮鄉結合區。…[詳細] |
侯樓村 | ~206 | 村莊 | 侯樓村的城鄉分類代碼為220,為村莊![詳細] |
燎源村 | ~207 | 村莊 | 燎源村的城鄉分類代碼為220,為村莊![詳細] |
孫垓村 | ~208 | 村莊 | 孫垓村的城鄉分類代碼為220,為村莊。…[詳細] |
房河口村 | ~209 | 村莊 | 房河口村的城鄉分類代碼為220,為村莊![詳細] |
劉行村 | ~210 | 村莊 | 劉行村的城鄉分類代碼為220,為村莊。…[詳細] |
馮樓村 | ~211 | 鎮鄉結合區 | 馮樓村的城鄉分類代碼為122,為鎮鄉結合區![詳細] |
張莊村 | ~212 | 村莊 | 張莊村的城鄉分類代碼為220,為村莊![詳細] |
文橋集村 | ~213 | 村莊 | 文橋集村的城鄉分類代碼為220,為村莊![詳細] |
武廟村 | ~214 | 鎮鄉結合區 | 武廟村的城鄉分類代碼為122,為鎮鄉結合區![詳細] |
曹莊村 | ~215 | 鎮鄉結合區 | 曹莊村的城鄉分類代碼為122,為鎮鄉結合區。…[詳細] |
刁莊村 | ~216 | 村莊 | 刁莊村的城鄉分類代碼為220,為村莊![詳細] |
周莊村 | ~217 | 村莊 | 周莊村的城鄉分類代碼為220,為村莊![詳細] |
孫莊村 | ~218 | 村莊 | 孫莊村的城鄉分類代碼為220,為村莊![詳細] |
西楊村 | ~219 | 鎮鄉結合區 | 西楊村的城鄉分類代碼為122,為鎮鄉結合區。…[詳細] |
何倉村 | ~220 | 鎮鄉結合區 | 何倉村的城鄉分類代碼為122,為鎮鄉結合區。…[詳細] |
西劉村 | ~221 | 村莊 | 西劉村的城鄉分類代碼為220,為村莊![詳細] |
張樓村 | ~222 | 村莊 | 張樓村的城鄉分類代碼為220,為村莊。…[詳細] |
魏王村 | ~223 | 村莊 | 魏王村的城鄉分類代碼為220,為村莊。…[詳細] |
杜莊村 | ~224 | 村莊 | 杜莊村的城鄉分類代碼為220,為村莊![詳細] |
前杜莊村 | ~225 | 村莊 | 前杜莊村的城鄉分類代碼為220,為村莊![詳細] |
白垓村 | ~226 | 村莊 | 白垓村的城鄉分類代碼為220,為村莊。…[詳細] |
呂莊村 | ~227 | 村莊 | 呂莊村的城鄉分類代碼為220,為村莊![詳細] |
西營村 | ~228 | 村莊 | 西營村的城鄉分類代碼為220,為村莊。…[詳細] |
東營村 | ~229 | 村莊 | 東營村的城鄉分類代碼為220,為村莊![詳細] |
袁莊村 | ~230 | 村莊 | 袁莊村的城鄉分類代碼為220,為村莊。…[詳細] |
東楊村 | ~231 | 村莊 | 東楊村的城鄉分類代碼為220,為村莊。…[詳細] |
東劉村 | ~232 | 村莊 | 東劉村的城鄉分類代碼為220,為村莊。…[詳細] |
蔣莊村 | ~233 | 村莊 | 蔣莊村的城鄉分類代碼為220,為村莊![詳細] |
武莊村 | ~234 | 村莊 | 武莊村的城鄉分類代碼為220,為村莊![詳細] |
地名由來:
明朝萬歷十九年《重修黃堆集五圣廟記》載:“詳考宋徽宗崇寧間,環梁山者八百里皆水,圭北距梁山六十里許為水滸南岸,古稱黃泥岡”。又“因北臨水泊,素有梁山打漁,黃泥岡晾網”之說,此碑現存放在鄆城縣文管所內。黃泥岡名源于宋。
基本介紹:
黃堆集鄉古稱黃泥崗,是《水滸傳》中白勝等英雄好漢智取生辰綱所在地,位于縣城東南17公里處,轄35個行政村,40個自然村,總面積50.08平方公里,37195人,4006.5公頃耕地。1998--2001年,鄉黨委、政府帶領全鄉干部群眾銳意改革,求真務實奪取農業生產連年豐收,民營經濟也有了突破性的大發展。2001年,全鄉社會總產值4.3億元,工業總產值2.6億元,農業總產值1.1億元,財政收入560萬元,農民人均收入2483元,F在812家企業,有紡織、機械制造、釀造、棉籽加工等優勢行業。
歷史沿革:
清末劃分72里時,分別屬黃堆集、朱北、朱南、崔東、簸箕營諸里。
1928年劃全縣為9區84鄉時,屬鄆城三區黃集、仲樓、秦莊、刁莊、張樓和沙集等鄉。
1940年至1957年隸鄆城三區。
1958年成立黃堆集公社。
1978年12月,王官屯、東屯、西屯、李莊、郭莊5個自然村,劃歸隨官屯公社管轄。
張營公社的孫垓、房河口兩個大隊劃屬黃堆集公社。
1984年初撤社建鄉鎮,黃堆集公社改建為黃堆集鄉。
2010年5月經省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