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名:倒淌河鎮 | 隸屬:共和縣 |
區劃代碼:632521101 | 代碼前6位:632521 |
行政區域:青海省 | 地理分區:西北地區 |
行政級別:鎮 | 車牌代碼:青 |
長途區號:0974 | 郵政編碼:813000 |
轄區面積:約2000平方公里 | 人口數量:約1.19萬人 |
人口密度:約6人/平方公里 | |
下轄地區:2個社區、9個行政村 |
![]() | 代碼 | 城鄉分類 | 簡介 |
倒淌河社區 | ~001 | 鎮中心區 | 因此地有倒淌河,河水自東向西流,故得名。…[詳細] |
第二社區 | ~002 | 特殊區域 | 第二社區的城鄉分類代碼為123,為特殊區域。…[詳細] |
哈乙亥村 | ~200 | 村莊 | ”哈乙亥“藏語,意為善良的父,因駐哈乙亥村而得名哈乙亥村村民委員會。…[詳細] |
次汗達哇村 | ~201 | 村莊 | “次汗達哇”蒙古語,意為白嶺,故名。1949年解放后,屬千卜錄區拉乙亥麻鄉,1956年屬千卜錄三鄉,1959年屬尕海生產大隊,1960年始建為次汗達哇…[詳細] |
拉乙亥麻村 | ~202 | 村莊 | “拉乙亥麻”藏語,意為下渡口,故得名。1949年解放后建立拉乙亥麻鄉,屬千卜錄區,1956年改稱千卜錄區三鄉,1958年并入倒淌河鎮,1959年置尕海…[詳細] |
元者村 | ~203 | 村莊 | 元者村的城鄉分類代碼為220,為村莊。…[詳細] |
東衛村 | ~204 | 村莊 | “東衛”藏語,意為山坡面,故名。1949年解放后屬千卜錄區拉乙亥麻鄉,1956年屬千卜錄三鄉,1958年屬倒淌河鎮,1960年建東衛公社,1968年改…[詳細] |
蒙古村 | ~205 | 村莊 | 蒙古村村民委員會以蒙古族聚居形成的村落,故得名。…[詳細] |
黃科村 | ~206 | 村莊 | “黃科”藏語,意為首領家族部落,故得名。…[詳細] |
甲乙村 | ~207 | 村莊 | “甲乙”藏語,意為美須,故得名。1949年解放后,建為甲乙鄉,屬千卜錄區,1956年以序數改稱二鄉,1958年改稱海濱鄉,1959年改制甲乙生產大隊,…[詳細] |
黑科村 | ~208 | 村莊 | “黑科”藏語,意為彭毛部落,故名。1949年解放后屬千卜錄區拉乙亥麻鄉,1956年屬千卜錄區三鄉,1958年屬倒淌河鎮,1959年屬尕海生產大隊,19…[詳細] |
地名由來:
因此地有倒淌河,河水至東向西流,故名。
基本介紹:
倒淌河鎮位于縣境東北部,距縣府駐地44千米。人口1萬,以藏族為主,占總人口的78%。面積0.2萬平方千米。轄蒙古、東衛、黑科、拉乙亥麻、次漢達哇、哈乙亥、甲乙、黃科、措卡、元者10個牧委會。1949年屬千卜錄區,1956年設倒淌河鄉,1958年改為倒淌河公社,1965年改為倒淌河鄉。2001年改設鎮。
文化旅游:
發源于日月山西麓的察汗草原。海拔約3300米,全長約40多公里,自東向西,流入青海湖,故名倒淌河。它是青海湖水系中最小的一支,不僅河流蜿蜒曲折,而且河水清澈見底,看上去猶如一條明亮的緞帶飄落
那亥烈遺址位于共和縣倒淌河鎮蒙古村,類別為古遺址。那亥烈遺址為縣級文物保護單位。
將軍廟古城位于共和縣倒淌河鎮甲乙村與黃科村草山分界處,類別為古遺址。將軍廟古城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
共和黑古城位于海南藏族自治州共和縣倒淌河鎮蒙古村,類別為古遺址。共和黑古城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
歷史沿革:
倒淌河鎮,古稱“尉遲川”。
清道光年間,環湖八族之千卜錄族徙居。
民國十八年(1929年),建共和縣后置千卜錄區。
1958年,撤區改置為倒淌河鄉。
1959年,改稱公社。
1960年,復鄉,又改為倒淌河公社。
1984年,又復鄉。
2003年,撤鄉改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