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名:良教鄉 | 隸屬:大通縣 |
區劃代碼:630121207 | 代碼前6位:630121 |
行政區域:青海省 | 地理分區:西北地區 |
行政級別:鄉 | 車牌代碼:青 |
長途區號:0971 | 郵政編碼:810000 |
轄區面積:約42.8平方公里 | 人口數量:約1.71萬人 |
人口密度:約400人/平方公里 | |
下轄地區:12個行政村 |
![]() | 代碼 | 城鄉分類 | 簡介 |
下治泉村 | ~200 | 鎮中心區 | 原名下亂泉,以住地泉多且零亂而得名,始建于明朝洪武年間。相傳,明朝洪武年間,韓姓從循化遷此。據民國《大通縣志》記載,光緒二十三年(1897年)前縣治王…[詳細] |
上治泉村 | ~201 | 鎮鄉結合區 | 原名上亂泉,以住地泉多且零亂而得名,始建于明朝洪武年間。循化縣撒拉格子韓姓,逃荒來此定居于亂泉。后分上、下亂泉。據民國《大通縣志》記:光緒二十三年(1…[詳細] |
橋爾溝村 | ~202 | 鎮鄉結合區 | 明朝中葉,有蘇姓從西安蘇家莊遷來此溝定居,因村內有一木橋,得名橋爾溝,后稱橋爾溝村。…[詳細] |
前躍村 | ~203 | 村莊 | 此地原是牧區,明萬歷年間,從湟中多巴遷來三戶馬姓在娘娘山放牧,居住在窯洞里,取名前窯。后因“窯”“躍”同音,取前進之意更名為前躍。…[詳細] |
良教溝村 | ~204 | 村莊 | 始建于明萬歷年間,早先,此溝是有狼經常嚎叫出沒之地,故名狼叫溝。因狼叫不雅,且因“狼叫”“良教”近音,久之,演變為良教溝,后稱良教溝村。…[詳細] |
白崖村 | ~205 | 鎮鄉結合區 | 一、全村社會經濟現狀:
良教鄉白崖村位于寧張公路39公里處,全村共有249戶村民,1273人;其中男664人,女609人;勞動力380人,耕地面積8…[詳細] |
下甘溝村 | ~206 | 鎮鄉結合區 | 相傳此地原是牧區,明朝中葉,馬姓從河州逃荒來此定居,開荒種地,因溝內缺水,故名干溝,地處干溝下半部,人稱下干溝;后因干甘近音,且取甘露美好之意更名為下…[詳細] |
上甘溝村 | ~207 | 鎮鄉結合區 | 明朝中葉,從江南等地遷來馬姓,到元樹爾上啞豁定居。后于清光緒二十一年(1895),有回族遷來此地居住,因溝內缺水,故名干溝;后因“干”與“甘”近音,演…[詳細] |
松林村 | ~208 | 村莊 | 清光緒年間由東峽克麻爾遷來馬、趙、李三姓人,開荒創業,安家立戶,因原居住地東峽克麻爾有大片松林,為紀念故鄉,故將新居住地取名為松林,后稱松林村。…[詳細] |
沙布村 | ~209 | 村莊 | 始建于明萬歷年間,原為藏族居住,有一個寺院叫沙布塄寺,以此取名沙布(“沙布”系藏語,為大鹿之意)。后于清朝同治年間,由蘇家堡蘇姓遷來居住,沿用原名為沙…[詳細] |
石莊村 | ~210 | 鎮鄉結合區 | 明洪武年間,南京等地居民來此居住,用石頭砌筑成莊廊,故名石莊。…[詳細] |
煤洞溝村 | ~211 | 鎮鄉結合區 | 此地原是牧區,明朝中葉,丁姓從江南等地來此居住,開采煤礦,故此得名煤洞溝。…[詳細] |
地名由來:
“良教”一名源于“良教溝”。良教溝村始建于明萬歷年間,早先此溝是狼經常嚎叫出沒之地,故名為“浪叫溝”。因狼叫不雅,且因“狼叫”、“良教”近音,久而久之,演變為良教,良教鄉由此而得名。
基本介紹:
【良教鄉(Liang Jiao Xiang)】 位于青海省西寧市大通回族土族自治縣縣境東部,距縣府駐地7.5千米。人口1.5萬,以回族為主,占總人口的99.9%。面積42.8平方千米。轄石莊、上治泉、下治泉、橋爾溝、下甘溝、煤洞溝、白崖、上甘溝、松林、沙布、前躍、良教溝12個村委會。民國二十六年(1937年)設良教鄉,1951年改第二區第七鄉,1956年改設良教回族鄉,1958年合并為五星公社,次年改橋頭公社,1963年分設良教公社,1984年設良教回族鄉,1985年改為良教鄉。
-環境衛生為迎接黨的-的勝利召開和良教鄉“黨政軍企共建示范村”活動驗收工作,進一步鞏固共建成果,根據縣“黨政軍企
歷史沿革:
1949年,為良教、樵漁鄉,屬五區。
1956年,合并為良教鄉。
1958年,屬橋頭公社良教大隊。
1961年,分為良教公社。
1984年,改為良教回族鄉。
1985年11月6日,改為良教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