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名:東峽鎮 | 隸屬:大通縣 |
區劃代碼:630121103 | 代碼前6位:630121 |
行政區域:青海省 | 地理分區:西北地區 |
行政級別:鎮 | 車牌代碼:青 |
長途區號:0971 | 郵政編碼:810000 |
轄區面積:約94.4平方公里 | 人口數量:約1.07萬人 |
人口密度:約113人/平方公里 | |
下轄地區:1個社區、13個行政村 |
![]() | 代碼 | 城鄉分類 | 簡介 |
衙門莊社區 | ~001 | 鎮中心區 | 鄉政府所在地衙門莊,大約形成于明代隆慶年間。據傳此地原有系蒙古族游牧區,有蒙古族部落首領黃臺吉在此修有衙門一處,古稱衙門莊,故名。…[詳細] |
衙門莊村 | ~200 | 鎮中心區 | 據傳此地原有系蒙古族游牧區,有蒙古族部落首領黃臺吉在此修有衙門一處,古稱衙門莊,故名。…[詳細] |
南灘村 | ~201 | 村莊 | 此地很早以前為少數民族游牧區,據《應氏家譜》記載:應氏在清道光初年(1821)從互助沙塘川遷來此地居住,因村建在南部平坦的灘上而取名為南灘村。…[詳細] |
麻其村 | ~202 | 村莊 | 清乾隆三十二年(1767),從互助麻其東溝遷來一戶名叫麻其的藏族居住,后逐步從各地遷來雜姓,形成村莊,故名麻其村。…[詳細] |
克麻爾村 | ~203 | 村莊 | 克麻爾系藏語,紅山埡豁下面的小村莊之意。清咸豐年間(1851)馬氏從大通毛佰勝遷此,村安居,因村建在克麻爾故名。…[詳細] |
杏花莊村 | ~204 | 村莊 | 清代康熙年間,蔡姓從山西豐縣杏花莊遷來居住,沿用原籍地名杏花莊,后稱杏花莊村。…[詳細] |
仙米村 | ~205 | 村莊 | 據傳,在清同治年末(1874)前后,張、李、白三姓從元朔鮑家寨遷來此地居住,因村建在仙米寺之處而得名仙米莊,后稱為仙米村。…[詳細] |
田家溝村 | ~206 | 村莊 | 據傳,田氏在清乾隆末年(1795),從后子河田家遷來此地居住,因村建在溝內,以姓氏得名田家溝村。…[詳細] |
爾麻村 | ~207 | 村莊 | “爾麻”系藏語,“山地之意”,以地形取名。清代順治年間,郭蟒寺喇嘛召來民眾在此墾荒種地,牧牛放羊,定居于此,繁衍子孫,逐漸成村。…[詳細] |
康樂村 | ~208 | 村莊 | 清道光年間建村,以姓得名。據傳,有康姓居住得名,現康姓今已無一,但地名仍沿襲至今。…[詳細] |
老虎溝村 | ~209 | 村莊 | 據《汪氏家譜》記載,始祖于清朝乾隆年間從北川馬圈遷此居住,因居住在老虎溝境內而取名老虎溝村。…[詳細] |
劉家莊村 | ~210 | 村莊 | 清朝雍正年間是廣惠寺所轄的放牧區;清朝嘉慶年間,有毛姓從互助孫家灣遷來此地定居;后有劉姓遷居于此,逐漸成莊,且劉姓族大戶多,故名劉家莊村。…[詳細] |
多隆村 | ~211 | 村莊 | “多隆”系藏語,“石頭溝”之意,以地形地貌取名多隆村。…[詳細] |
元墩子村 | ~212 | 村莊 | 大通縣東峽鎮元墩子村位于橋陰公路11公里處。全村有3個自然村,316戶,總人口1283人,勞動力722人,常年外出務工人員428人,村莊總面積3409…[詳細] |
地名由來:
該鄉南北兩面為山,中間一條溝道,由東西向西傾斜,故名。
基本介紹:
東峽鄉位于縣境東北部,距縣府駐地17千米。人口1.5萬。總面積94.4平方千米。轄多隆、元墩子、劉家莊、衙門莊、康樂、老虎溝、爾麻、杏花莊、仙米、田家溝、克麻爾、南灘、麻其13個村委會。民國廿六年(1937年)設多隆鄉,1951年改第六區第三鄉,1952年改為多隆上、下鄉,1956年設多隆藏族鄉,1958年改為東風公社,次年更名東峽公社,1984年改為東峽鄉。
榮譽排行:
2025年3月,被命名為第七屆全國文明村鎮。
2020年7月,全國愛衛會命名東峽鎮為2017-2019周期國家衛生鄉鎮(縣城)。
2019年12月,東峽鎮被認定為全國鄉村治理示范鄉鎮。
歷史沿革:
1949年建政時,成立多隆上鄉、多隆下鄉。
1956年撤區并鄉時,并為多隆鄉。
1958年,屬東峽公社。
1961年,為東峽公社。
1985年,改為東峽鄉。
1999年5月3日,改為東峽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