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君臺位于中衛常樂鎮境內的興隆山上,三面環山,一-立,巒曠臺幽,是朔方最大的道教勝地。老君臺古稱“興隆山老君臺全真觀”,20世紀90年代初恢復重建時,因將臨近的“太清山宏佛寺”一并納入老君臺寺廟范圍內,按原址原貌重修,故將老君臺、宏佛寺合名為“太清山老君臺全真觀”。老君臺自創建以來,屢遭兵焚火焚地震風侵之災,殿宇毀壞,文物損失。“文革”期間,廟宇建筑連同觀外古塔更是毀于一旦,盡成荒墟。20世紀80年代中后期,經縣宗教部門批準,當地群眾自發募資捐物,修補臺址,復建觀院,至90年代初,主體建筑拔起于山巔平臺,再現道觀昔日之輝煌。老君臺主體建筑以南天門、太白殿、中樓、三清殿(正殿)為中軸線,兩相對稱,左右逢源,氣勢雄偉,渾然一體。于199
介 紹 炭山夜照是指中衛城區上河沿煙洞溝露天煤自燃的景觀。炭山又名小洞山,位于中衛城區黃河南岸常樂鎮,其山梁下藏有煙煤,由于地震裂縫、小窯采挖、太陽曝曬等,使浮山煤自燃,經年不息。白天看去煙氣繚繞,人行其側如騰云駕霧;夜間觀之,則火焰熊熊,如萬家燈火,微風吹動,此滅彼燃,其景殊為壯觀。然而,隨著時間的推移,地殼發生了劇烈變化,煤炭不再自燃,縷縷青煙依然如故,但熊熊火焰已不復存在。 改革開放以來,常樂鎮充分利用當地資源優勢,大力發展鄉鎮企業,沿小洞山開辦了煤礦。為了提高經濟效益,他們又把開采出來的原煤點火煉焦,沿山遍布煉焦煤堆。煤堆點火后,白天望去煙霧鎖繞,至晚則火焰騰霄,宛如山城燈火一般,故當地百姓稱作“夜照明燈”。這樣,中衛原已消
四眼井城址位于沙坡頭區常樂鎮羅圈村四眼井村。2019年7月31日,四眼井城址被公布為第五批自治區文物保護單位。保護范圍:以城址四周塹壕外緣為基點,四面外延20米。
下河沿瓦窯遺址位于中衛市城區常樂鎮大灣,年代為西夏—元。2005年9月15日,下河沿瓦窯遺址被公布為第三批自治區文物保護單位。
下河沿窯址位于中衛市城區常樂鎮,年代為西夏—元。2005年9月15日,下河沿窯址被公布為第三批自治區文物保護單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