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名:風水溝鎮 | 隸屬:元寶山區 |
區劃代碼:150403100 | 代碼前6位:150403 |
行政區域:內蒙古自治區 | 地理分區:華北地區 |
行政級別:鎮 | 車牌代碼:蒙D |
長途區號:0476 | 郵政編碼:024000 |
轄區面積:約128.6平方公里 | 人口數量:約1.09萬人 |
人口密度:約85人/平方公里 | |
下轄地區:1個社區、7個行政村 |
![]() | 代碼 | 城鄉分類 | 簡介 |
風水溝社區 | ~001 | 鎮中心區 | 清光緒年間(1875—1908年)建村,村址坐落在風水山麓溝川下部,遂得名下風水溝,因下風水溝而得名風水溝。…[詳細] |
興隆坡村 | ~200 | 村莊 | 清康熙年間(1662—1722年),康熙皇帝出巡時路過此坡,乃吉祥之兆,是興隆發達的寶地,故取村名興隆坡。…[詳細] |
莊頭營子村 | ~201 | 村莊 | 清康熙年間(1662—1722年)建村,以蒙古族王、鮑兩家占地最多,成為村中首戶,操持全村大權,稱之莊頭,村名亦稱莊頭營子。…[詳細] |
哈拉木頭村 | ~202 | 村莊 | 蒙古族牧民稱此地哈日毛都,意為“黑樹林”,清光緒年間(1875—1908年)建村時用此名,后音轉為哈拉木頭。…[詳細] |
大北海村 | ~203 | 村莊 | 清光緒年間(1875—1908年)建村,建村之初,村中有一大水坑,常年積水,人們稱其“大北海”,遂得村名。…[詳細] |
風水溝村 | ~204 | 村莊 | 清光緒年間(1875—1908年)建村,村址坐落在風水山麓溝川下部,遂得名下風水溝,因下風水溝而得名風水溝。…[詳細] |
湛家窩鋪村 | ~205 | 鎮鄉結合區 | 清光緒年間(1875—1908年)建村,湛姓“搭窩棚”始居,形成村落后得村名。…[詳細] |
下坎子村 | ~206 | 鎮中心區 | 清光緒年間(1875—1908年)建村,房舍建筑在山南坡土坎下得名下坎子。…[詳細] |
地名由來:
“風水”指境內有風水溝村和風水溝煤礦。
基本介紹:
風水溝鎮位于元寶山區東北部,鎮政府駐地距元寶山區人民政府駐地平莊鎮55公里,距赤峰市中心城區49公里。東與松山區太平地鎮相接、西與元寶山鎮相連、南與遼寧省建平縣哈拉道口鎮和敖漢旗四道灣子鎮隔老哈河相望、北與松山區安慶鎮為鄰。地理坐標東經119°19'41"-119°30'15",北緯42°-18'21"-42°25'20"之間。鎮域面積128.6平方公里,東西最大距離15公里,南北最大距離14公里。轄7個行政村(興隆坡村、莊頭營子村、哈拉木頭村、大北海村、風水溝村、湛家窩鋪村、下坎子村),共有25個自然營子、35個村民小組,以及1個社區(風水溝社區)。轄區內有風水溝煤礦和老公營子煤礦2處采礦區
歷史沿革:
遼圣宗隆緒開泰年間(1012年~1020年),曾在境內置高州,治所在莊頭營子村土城子屯。
1945年8月,隸屬赤峰縣建昌營區。
1956年,歸屬哈拉木頭鄉,1958年4月,撤銷哈拉木頭鄉,興隆坡、哈拉木頭、大北海、風水溝村歸太平地鄉管轄,下坎子村歸安慶溝鄉管轄。
1984年1月,原赤峰縣太平地鄉大北海、哈拉木頭、興隆坡、風水溝4個大隊和安慶溝鄉下坎子大隊歸元寶山區,組建興隆坡鄉。
1985年1月,設風水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