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名:烏海市 | 隸屬:內蒙古 |
區劃代碼:150300 | 代碼前6位:150300 |
行政區域:內蒙古自治區 | 地理分區:華北地區 |
行政級別:地級市 | 車牌代碼:蒙C |
長途區號:0473 | 郵政編碼:016000 |
轄區面積:約1754平方公里 | 人口數量:約55.66萬人 |
人口密度:約317人/平方公里 |
![]() | 人口 | 面積 | 簡介 |
海勃灣區 | 33.92萬人 | 529km2 | 海勃灣區位于內蒙古自治區西部、烏海市東北部。地理坐標東經106°46′至107°05′,北緯39°31′至39°52′之間。東倚卓子山(烏仁都喜烏拉)…[詳細] |
海南區 | 9.48萬人 | 1005km2 | 海南區位于內蒙古自治區西部,地理坐標在東經106°35′-107°07′,北緯39°13′-40°10′之間。東依鄂爾多斯高原,西傍黃河,南與寧夏石嘴…[詳細] |
烏達區 | 12.27萬人 | 220km2 | 烏達區位于內蒙古自治區西部。東與海勃灣區相鄰,西北與阿拉善盟接壤,南與寧夏石嘴山市毗鄰。總面積219.716平方千米。總人口13萬人(2004年)。
…[詳細] |
地名由來:
不是蒙語,是漢語縮名,烏海由烏達、海渤灣和海南三區組成,取字頭縮拼即成。因烏海盛產煤,故又有“烏金之海”之美譽。
基本介紹:
內蒙古自冶區烏海市
烏海市位于黃河上游,1976年由原巴彥淖爾盟的烏達市、伊克昭盟的海勃灣市合并成立的。并成為內蒙古自治區的第三個地級市。它位于內蒙古自治區的西南部,東經106.36°至107.05°,北緯39.15°至39.52°之間,南北長約80公里,東西寬30公里,東鄰鄂爾多斯高原,西接阿拉善草原,南連寧夏平原,北望河套灌區。面積1754平方公里,人口48萬,有漢、回、蒙、滿等26個民族。全市轄海勃灣、烏達和海南三個區。其中,海勃灣區是市政烏海市地圖府所在地。
烏海市是一座新興的資源型工業城市。1958年,隨著包蘭鐵路的開通,這里的煤炭資源開始大規模開發。1976年建市以后,特別是改
榮譽排行:
2025年5月,2025年中國城市魅力排行榜發布,烏海市位列第303名(五線城市)。
2025年5月,2024年最具人才吸引力城市100強出爐,烏海市位列第87名。
2025年4月,被命名為全國雙擁模范城(縣)。
2025年2月,2024中國城市社會發展人口發展與社會潛力百強榜出爐,烏海市位列第65名。
2025年2月,2024中國城市社會發展綜合排名百強榜出爐,烏海市位列第68名。
2024年9月,城市一刻鐘便民生活圈首批全域推進先行區試點名單公布,烏海市上榜。
2024年5月,2024中國城市商業魅力排行榜出爐,烏海市位列第274名。
2023年7月,第四批社會信用體系建設示范區名單公布,烏海市入選。
2023年6月,國家衛健委等6部門公布緊密型城市醫療集團試點城市名單,烏海市上榜。
歷史沿革:
漢元朔二年(前127年),漢武帝擊敗匈奴樓煩王、白羊王,收復河南地(轄境今巴彥淖爾盟烏加河以南、鄂爾多斯高原),將原有九原郡改為五原郡,又增設朔方郡,郡治在三封縣(今巴盟磴口縣哈騰套海蘇木的陶升井,又稱麻彌圖庫廟古城)。
朔方郡下設10縣,在今海勃灣地區設置沃野縣。
元狩三年(前120年),筑沃野縣城(今海勃灣區北新地古城)。
漢元狩二年(前121年),南匈奴渾邪王附漢后,烏達地區為武威郡之北境地。
東漢
區劃:內蒙古·烏海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