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名:瀲江鎮 | 隸屬:興國縣 |
區劃代碼:360732100 | 代碼前6位:360732 |
行政區域:江西省 | 地理分區:華東地區 |
行政級別:鎮 | 車牌代碼:贛B |
長途區號:0797 | 郵政編碼:341000 |
轄區面積:約51.6平方公里 | 人口數量:約19.11萬人 |
人口密度:約3703人/平方公里 | |
辦公地址:瀲江大道 | |
下轄地區:14個社區、14個行政村 |
![]() | 代碼 | 城鄉分類 | 簡介 |
背街社區 | ~005 | 鎮中心區 | 居委會背街而立,故名。1949年前屬瀲江鎮,1949年初為第一區(城關)勝利,解放街政府轄區。1951年屬東西街政府轄區。1953年為城關鎮的七個選區…[詳細] |
南門社區 | ~006 | 鎮中心區 | 其位于瀲江鎮南部,故名。1949年前屬瀲江鎮,1949年初為第一區(城關)民主、解放街政府轄區,1951年屬東、西街政府轄區。1953年為城關鎮的六個…[詳細] |
東街社區 | ~007 | 鎮中心區 | 地處鳳凰大道東側,故名。1984年成立至今。…[詳細] |
西街社區 | ~008 | 鎮中心區 | 居委會地處西街,故名。1978年成立至今。…[詳細] |
將軍園社區 | ~009 | 鎮中心區 | 轄區內有一將軍園公園,故名。2005年成立至今。…[詳細] |
國興社區 | ~010 | 鎮中心區 | 取國家興旺之意,且其為基層群眾自治組織,故名。…[詳細] |
平川社區 | ~011 | 鎮中心區 | 取一馬平川之意,且其為基層群眾自治組織,故名。…[詳細] |
東河社區 | ~012 | 鎮中心區 | 居委會地處瀲水河東側,故名。2005年成立至今。…[詳細] |
長征社區 | ~013 | 鎮中心區 | 社區所轄范圍主要在規劃的長征大道兩邊及紅軍子弟小學周邊,為發揚長征精神之意,故名。…[詳細] |
文明社區 | ~014 | 鎮中心區 | 社區所轄范圍主要在文明大道兩側,故名。2017年成立,原國興社區和將軍園社區從文明大道以西,劃入文明社區。…[詳細] |
濱江社區 | ~015 | 鎮中心區 | 因位于瀲江河畔而得名。“濱江”原興國制糖廠廠區和原屬瀲江鎮南外村所轄,部分區域屬埠頭鄉管轄(劃區待定)。…[詳細] |
復興社區 | ~016 | 鎮中心區 | 社區所轄區域在復興路周邊,故名。2020年建立至今。…[詳細] |
振興社區 | ~017 | 鎮中心區 | 社區所轄范圍主要在經濟開發區,有“振興發展”之意,故取名為振興社區。…[詳細] |
城東社區 | ~018 | 鎮中心區 | 社區所轄范圍在縣城東片區,故名。2020年命名沿用至今。…[詳細] |
筲箕村 | ~200 | 鎮中心區 | 筲箕村位于興國縣瀲江古城之北,距離鎮政府1公里,縣委、縣人大、縣政府、縣政協、縣文廣局等縣主要單位座落在境內,平川大道、瀲江大道、紅軍北路、筲箕路等交…[詳細] |
五里亭村 | ~201 | 鎮中心區 | 五里亭村地處興國縣瀲江鎮的最北部,總面積3.6平方公里,山地面積1400畝,耕地面積600畝,轄10個村小組,農戶302戶,總人口2334人,其中農業…[詳細] |
鳳凰村 | ~202 | 鎮鄉結合區 | 鳳凰村位于興國縣城郊結合部,目前有耕地800畝,農業人口近2200人,村民小組10個。鳳凰村是典型的農業大村,以種植水稻為主,兼營大棚蔬菜、水產、家禽…[詳細] |
澄塘村 | ~203 | 鎮鄉結合區 | 澄塘村地處縣城北郊,面積約4平方公里,有13個村民小組,人口2480人,耕地1710余畝。澄塘村已經建立4個新農村建設點:上田小區點、橋頭示范點、王屋…[詳細] |
楊澄村 | ~204 | 鎮中心區 | 瀲江鎮楊澄村地處興國縣北端,東汐水河與長岡鄉塘石村相鄰,南本鎮澄塘村、筲箕村,西國道319線相連,北鄰高興鎮文溪村,距縣城中心2公里。面積7平方公里,…[詳細] |
睦敬村 | ~205 | 鎮鄉結合區 | 睦敬村
位于縣交通大道北端中段,有村民小組16個。全村共有耕地821畝,人口2246人。村民收入以蔬菜糧食種植、魚絲加工、生豬養殖和外出務工經商為主…[詳細] |
下渡村 | ~206 | 鎮鄉結合區 | 下渡村
地處興國縣城西部,距離縣城和鎮政府約3.5公里,與高興鎮華坑村、埠頭鄉鳳崗村、渣江村交界,全村下轄有8個村民小組:下渡組、大南組、邱屋組、長…[詳細] |
聯群村 | ~207 | 鎮鄉結合區 | 聯群村位于縣城西北角,距離鎮政府8公里,面積4.2平方公里,全村人口2450人。轄凌屋、王屋、悠久、新屋、曲塘、排上、廖屋、信坑、務坑、和坑、陳屋、劉…[詳細] |
和睦村 | ~208 | 鎮中心區 | 興國縣瀲江鎮和睦村位于興國縣縣城的西邊,新開發的和睦大道、文明大道(新319國道)兩條大道由北向南至村而過,平陽大道、模范大道自東向西延伸,是新建精品…[詳細] |
南外村 | ~209 | 鎮中心區 | 南外村位于興國縣城南大門,距離鎮政府0.5公里,總面積6平方公里,東與瀲江橋、將軍大橋相伴,南至德心橋,西至319國道與埠頭鄉桐溪村相接,北至縣長途汽…[詳細] |
壩南村 | ~210 | 鎮鄉結合區 | 瀲江鎮壩南村位于縣城東大門,瀲江大橋、319國道、模范大道穿村而過,距縣城僅一河之隔,交通便利、民風淳樸、村容村貌整潔。全村11個村民小組,耕地830…[詳細] |
羅廖村 | ~211 | 鎮鄉結合區 | 羅廖村位于縣城東面、工業園區西面、東:工業園新區大道、南:319國道、西:與壩南村交界、北:工業園新區大道。地域面積一平方公里。1978年與壩南村分村…[詳細] |
洪門村 | ~212 | 鎮鄉結合區 | 以洪門崠、洪門廟得名。1932年屬壩南鄉;1949年前屬力行鄉;1949年至1957年屬洪門鄉;1958年屬紅旗公社洪門大隊;1961年析出富順、增溪…[詳細] |
貓嶺村 | ~213 | 鎮鄉結合區 | 范圍內有一山形似貓,故名。1932年屬壩南鄉,1949年前屬力行鄉;1949年至1957年屬洪門鄉;1958年屬紅旗公社,1961年屬洪門公社,196…[詳細] |
地名由來:
因瀲江,歷史淵源深厚。因處瀲水之畔,故名瀲江鎮。
基本介紹:
瀲江鎮地處興國縣中部偏西南,東倚江背鎮,南、西鄰埠頭鄉、北毗高興鎮、長岡鄉,因處瀲水之畔,故名瀲江鎮。是享譽盛名的紅軍鎮、烈士鎮、將軍鎮,是全縣政治、經濟、文化、商貿中心。2000年6月撤原五里亭鄉,并入瀲江鎮,洪門村和貓嶺村劃到經開區管轄,2019年9月城市社區黨的建設和各項管理服務職能由城市社區黨工委、城市社區管委會履行,2020年7月洪門村和貓嶺村劃回瀲江鎮管轄后,全鎮轄14個行政村172個村民小組,農戶1.2萬戶4.1萬人。國土面積51.6平方公里,其中耕地11326畝,山地6000余畝。
瀲江是區位優越的“資源大鎮”。瀲江鎮屬城關鎮,交通條件便利,路網四通八達,319國道、興贛
榮譽排行:
2023年5月,瀲江鎮被確定為江西省第一批基層政務公開標準化規范化鄉鎮(街道)。
2023年3月,江西省人民政府確定瀲江鎮為第一批江西省基層政務公開標準規范鄉鎮(街道)。
2022年10月,2022年淘寶鎮名單發布,瀲江鎮上榜。
2021年10月,南京大學空間規劃研究中心、阿里研究院聯合發布2021年淘寶鎮名單,瀲江鎮榜上有名。
2020年9月,阿里研究院公布2020年淘寶鎮,瀲江鎮榜上有名。
2014年7月,瀲江鎮被國家住房城鄉建設部等七部委確定為全國重點鎮。
文化旅游:
瀲江書院位于瀲江鎮樓街,書院建于清乾隆三年(1738年),為庭院式建筑,由門廳、講堂、拜廳、魁星閣、文昌閣等組成,占地面積4903平方米。1929年4月,毛澤東作為紅四軍-表在這里傳達了0六
江西軍區(含紅軍檢閱臺)舊址位于興國縣瀲江鎮筲箕村。1932年1月9日,中央革命軍事委員會發出通令,決定將江西省蘇維埃政府軍事部改設為江西軍區總指揮部,陳毅任總指揮兼政治委員。1931年冬至
蕭華故居位于興國縣瀲江鎮東街社區肖屋村,時代為1916年。2018年3月,公布為江西省第六批省級文物保護單位。
歷史沿革:
北宋太平興國七年(982)立縣于此,直至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前夕均稱瀲江鎮。
1949年8月后,屬第一區(城關區),分為6個臨時支前委員會。
同年10月改為解放(西街)、民主(東街)、勝利(背街)街政府。
1951年合并為東、西街街政府。
1953年改為城關鎮人民政府,下設13個選區,仍屬第一區。
1958年改稱紅旗人民公社,次年更名城關人民公社。
1961年撤銷城關人民公社,成立城關鎮。
1983年復稱瀲江鎮。
興國紅鯉.產于江西省興國縣,與婺源縣的荷包紅鯉和萬安縣的玻璃紅鯉一起并稱“江西三紅”。興國紅鯉具有背寬肉厚、肉質鮮嫩、生長快、食性廣和抗病性強等優點,其經濟價值較高,既可食用、也有觀賞價值。同時,興國
肖華(1916年1月21日~1985年8月12日),男,又名肖以尊,江西省贛州市興國縣瀲江鎮肖屋村客家人。中國人民解放軍高級將領。參加過土地革命戰爭、長征、抗日戰爭、解放戰爭。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歷
王質,字景文,號雪山。北隅(今瀲江鎮)人。宗高宗建炎元年(公元1127年)生。宋高宗紹興三十年(公元1160年)庚辰科進士。曾為樞密使張浚和宰相虞允文的幕僚。先后任太學正、樞密院編修。孝宗時,虞允文以
王奇,字漢謀,號春山。瀲江鎮人。宋真宗景德元年(公元1004年)甲辰特科進士。年青時為縣衙掾史,縣令于屏風《畫雁圖》上題有:“只只銜蘆背曉霜,晝隨鴛鷺立寒塘”詩句,王奇就中續上二句:“晚來漁棹驚飛去,
呂復,字仲善,號易窗,今瀲江鎮南外村人。南隅(明太祖洪武元年(公元1368年)以文學見長,由宋濂、劉基推舉,征為國子典膳。時修《元史》,缺少順帝36年的史料,派遣11人分赴全國采集。此平為元代故都,山
姚名達(1905-1942)姚名達,字達人,別號顯微,縣城西門坑人。18歲在省立贛縣中學畢業后,入上海南洋公學國學科學習,20歲入清華研究院深造,得到導師梁啟超的器重。姚名達常為他記錄整理講稿,助編成
蕭芳全(1898-1931)蕭芳全,縣城東街蕭屋村人。出身碼頭工人。從小聰明好學,能寫會畫,會演戲,曾登臺演過祁劇生角。他態度和藹,平易近人,辦事認真,有膽有識。任縣城碼頭工會負責人和行業工會主席,常
胡燦 (1895-1932)興國縣瀲江鎮人。1924年黃埔軍校第3期畢業后留校擔任第4期教官,翌年春加入中國共產黨。先后擔任北伐軍第4軍營長、團長等職。1926年9月創建中共興國縣特別支部并當選為書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