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名:鵝峰鄉 | 隸屬:萬載縣 |
區劃代碼:360922200 | 代碼前6位:360922 |
行政區域:江西省 | 地理分區:華東地區 |
行政級別:鄉 | 車牌代碼:贛C |
長途區號:0795 | 郵政編碼:336000 |
轄區面積:約71.9平方公里 | 人口數量:約1.91萬人 |
人口密度:約266人/平方公里 | |
辦公地址:縣城東門 | |
下轄地區:1個社區、9個行政村 |
![]() | 代碼 | 城鄉分類 | 簡介 |
鵝峰社區 | ~001 | 鎮中心區 | 鵝峰社區的城鄉分類代碼為121,為鎮中心區。…[詳細] |
益蓮村 | ~200 | 鎮中心區 | 益蓮村的城鄉分類代碼為121,為鎮中心區。…[詳細] |
東溪村 | ~201 | 村莊 |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前夕屬勵進鄉,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初期屬城廂區發展鄉,1952年屬鵝峰鄉。1958年成立鵝峰公社東溪大隊,1968年并入鵝峰大隊,19…[詳細] |
嚴坑村 | ~202 | 鎮鄉結合區 |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前夕屬勵進鄉,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初期屬城廂區發展鄉,1952年屬塘鄉,1956年并歸鵝峰鄉。1958年成立鵝峰公社嚴坑大隊。198…[詳細] |
布塘村 | ~203 | 鎮中心區 |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前夕屬勵進鄉,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初期屬城廂區勝利鄉,1952年設塘鄉,1956年并歸鵝峰鄉。1958年成立鵝峰公社塘大隊。198…[詳細] |
涂泉村 | ~204 | 鎮鄉結合區 |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前夕屬勵進鄉,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初期屬城廂區共和鄉,1952年設涂泉鄉,1953年與里仁鄉并為里泉鄉,1956年并歸泉江鄉。1958…[詳細] |
長江村 | ~205 | 鎮鄉結合區 |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前夕屬勵進鄉,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初期屬城廂區民主鄉,1952年設長江鄉,1953年屬田江鄉,1956年并歸泉江鄉。1958年成立鵝峰…[詳細] |
田江村 | ~206 | 鎮鄉結合區 |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前夕屬勵進鄉,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初期屬城廂區民主鄉,1953年設田江鄉,1956年并歸泉江鄉。1958年成立鵝峰公社田江大隊。198…[詳細] |
東田村 | ~207 | 鎮鄉結合區 |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前夕屬勵進鄉,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初期屬城廂區民主鄉,1952年屬于丁田鄉,1953年屬田江鄉,1956年并歸泉江鄉。1958年成立丁…[詳細] |
多江村 | ~208 | 鎮鄉結合區 |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前夕屬勵進鄉,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初期屬城廂區,設多江鄉,1956年并歸泉江鄉。1958年成立鵝峰公社多江大隊。1984年成立多江村民…[詳細] |
地名由來:
因境內有鵝鼻峰而得名。
基本介紹:
鵝峰鄉地處縣城東郊偏南,境內錦江蜿蜒而過,風景秀麗,“鵝峰聳翠”、“石筍凌空”、“小嶺樵歌”入選萬載老八景。全鄉總面積71.87平方公里,耕地面積21938畝,林地面積55665畝,森林覆蓋率50.68%,含有豐富的白云石、煤炭以及河沙資源。全鄉轄9個行政村和1個林場,124個村民小組,總人口22638人。下設13個黨支部,34個黨小組,中-員599名。
【突出的區位優勢】昌栗高速、銅萬高速、320國道與萬芳公路穿境而過,昌栗高速萬載東出口設在東田村,交通便利。我鄉作為縣工業園所在地,自縣工業園2001年開發至今,已征用我鄉近20000畝土地,涉及8個行政村。
【強大的工業后勁】工
榮譽排行:
2023年5月,鵝峰鄉被確定為江西省第一批基層政務公開標準化規范化鄉鎮(街道)。
2023年3月,江西省人民政府確定鵝峰鄉為第一批江西省基層政務公開標準規范鄉鎮(街道)。
2015年2月,中央文明委決定授予鵝峰鄉第四屆全國文明村鎮稱號。
文化旅游:
康樂橋又名毓英橋、丁田橋,位于縣城東北5500米處,橫跨蜀江。該橋4墩5拱,長98米,寬7米,高8.5米,有麻石砌筑,磚塊欄墻,單向舟形墩高3.5米,券拱跨徑15米,拱券由9道單券磋列而成。
“獅嵓”石刻位于縣城北2.5公里鵝峰鄉多江村俗名蘭田的獅子石上。獅子石寬約200、高約150米。獅子山由九峰并列相連,九座山峰峭壁巉巖,石色如鐵,恰似神工鬼斧把九峰鏤刻成九頭怒發圓眼的雄獅,
獅巖石刻位于萬載縣鵝峰鄉多江村,年代為元大德二年(1298年)。2023年12月,被公布為宜春市第二批市級文物保護單位。保護范圍:以文物本體為界,西、北、南向外延伸10米;東至獅子巖山體頂部
歷史沿革:
清末屬第二區管轄。
1931年為第一區所屬民權鄉、涂泉鄉、丁田鄉。
1946年,境內設勵進(同年由涂泉鄉、丁田鄉合并而成)、民權2個鄉。
1949年屬城廂區,設鵝峰、布塘、福大、里泉、多江、田江6個鄉。
1956年7月撤區,境域并為鵝峰、泉江2個鄉。
1958年成立鵝峰人民公社。
1984年改設鵝峰鄉,沿用至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