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名:泰和縣 | 隸屬:吉安市 |
區劃代碼:360826 | 代碼前6位:360826 |
行政區域:江西省 | 地理分區:華東地區 |
行政級別:縣 | 車牌代碼:贛D |
長途區號:0796 | 郵政編碼:343700 |
轄區面積:約2498平方公里 | 人口數量:約46.78萬人 |
人口密度:約187人/平方公里 | |
下轄地區:15個鎮、6個鄉 |
![]() | 人口 | 面積 | 簡介 |
澄江鎮 | 16.92萬人 | 130km2 | “落木千山天遠大,澄江一道月分明。”這是宋代著名詩人黃庭堅在泰和當縣令時登上快閣時的一首即興之作。澄江鎮是泰和縣城所在地,古為西昌城,后因澄江河穿境而…[詳細] |
橋頭鎮 | 1.02萬人 | 253km2 | 橋頭鎮位于泰和縣西部,井岡山腳下,面積253平方公里,是泰和縣國土面積最大的鄉鎮。全鎮現有人口1.5萬,轄12個村委會,1個居委會。省“八五”重點水利…[詳細] |
禾市鎮 | 1.6萬人 | 136km2 | 禾市鎮位于泰和縣西北、井岡山腳下,吉井公路與319國道交匯處,是來往井岡山、吉安、泰和的必經之地,是全省200個重點建制鎮之一。轄18個行政村、1個居…[詳細] |
螺溪鎮 | 2.51萬人 | 80.75km2 | 螺溪鎮位于泰和縣境西北部,東臨南溪、石山鄉,南接馬市鎮,西連禾市鎮,北臨吉安縣,總面積85平方公里,全鎮下轄20個村委會,1個居委會,248個村民小組…[詳細] |
蘇溪鎮 | 1.45萬人 | 98km2 | 蘇溪鎮位于泰和縣西南邊境,與萬安縣、遂川縣接壤。轄14個行政村,1個居委會,142個村小組,160個自然村,總面積98平方公里,其中山地面積25萬畝,…[詳細] |
馬市鎮 | 2.52萬人 | 137km2 | 一、馬市鎮基本情況
馬市鎮始稱馬家洲,建鎮于1878年,倚傍贛江河谷,蜀水(梅烏江)下游平原及邊緣丘陵地。全鎮總面積為137平方公里,轄21…[詳細] |
塘洲鎮 | 2.59萬人 | 124km2 | 塘洲鎮地處泰和縣境中部,贛江南岸,與縣城隔江相望。面積124平方公里。轄18個村委會,和1個居委會,210個村小組,30854人。悠久的歷史文化,富饒…[詳細] |
冠朝鎮 | 1.6萬人 | 145.4km2 | 冠朝鎮位于泰和縣東南部,珠陵江下游,東依灌溪,南連上模,西毗窯頭(萬安),北鄰塘洲,東南與沙村交界,總面積約為145.4平方公里。轄14個村委會,1個…[詳細] |
沙村鎮 | 1.24萬人 | 81km2 | 沙村鎮位于泰和縣東南方,總面積79平方公里,轄10個行政村,1個居委會,常住人口1.5萬。
沙村鎮區位優越,境內319國道南北貫通,京九鐵路從腹地穿…[詳細] |
老營盤鎮 | 4056人 | 85km2 | 泰和縣老營盤位于泰和縣的東南端,東與興國縣高興鎮,崇賢鄉毗鄰,南與水槎鄉接壤,西與上圮交界,北與中龍鄉相鄰,總面積85平方公里。轄7個村委會,一個居委…[詳細] |
小龍鎮 | 2946人 | 94km2 | 小龍鎮位于泰和縣東南邊陲,南界老營盤,西連中龍,北接苑前,東北、東南分別與吉安東固、富田,興國崇賢相鄰,總面積94平方公里,轄中洞、白云山、佰佐、蔬菜…[詳細] |
灌溪鎮 | 1.67萬人 | 169km2 | 灌溪鎮位于泰和縣東部,距縣城46公里。全鎮所轄面積163平方公里,下轄18個村委會,195個村民小組,總人口23526人。
一九四九年元月泰和解…[詳細] |
苑前鎮 | 2.12萬人 | 108km2 | 苑前鎮位于泰和東部,東北與青原區富田接壤,東南與小龍、中龍隔山相連、與灌溪為鄰,西北與萬合毗接,總面積108平方公里,有人口26590人,耕地3900…[詳細] |
萬合鎮 | 3.22萬人 | 176km2 | 萬合鎮位于井岡山腳下的泰和縣城東北,贛江之濱,國土面積176平方公里,轄32個村委會、1個居委會,351個村民小組。
全鎮人口52860人,現有…[詳細] |
沿溪鎮 | 1.71萬人 | 96.87km2 | 沿溪鎮地處吉泰盆地腹地,東依贛江、南距縣城5公里、北接吉安、西靠泰和經濟開發區。全鎮面積94平方公里,轄11個村委會1個居委會,總人口21936人。“…[詳細] |
石山鄉 | 9199人 | 60.5km2 | 石山鄉地處泰和縣西北部,禾水河傍,風景秀麗,素有“禾河碼頭”之稱,東、北分別與吉安縣橫江鎮、永陽鎮毗鄰,南、西分別與澄江鎮、螺溪鎮、南溪鄉接壤,全鄉國…[詳細] |
南溪鄉 | 8545人 | 46.87km2 | 南溪鄉位于泰和縣西北部,鄉政府距縣城10公里,總面積40平方公里,轄8個行政村,111個村民小組,人口12262人,耕地19035畝。贛粵高速公路橫貫…[詳細] |
上模鄉 | 7318人 | 101.9km2 | 上模鄉位于泰和縣南部,南西分別與萬安縣蘆源、枧頭交界。全鄉面積100平方公里,總人口10432人,轄9個行政村。上模鄉政府距縣城23公里,冠朝319國…[詳細] |
水槎鄉 | 9652人 | 171km2 | 水槎鄉位于泰和縣東南部,與興國、萬安兩縣及本縣4鄉(鎮)接壤,總面積171平方公里,人口1.2萬(其中畬族人口占30.8%),屬高山地區,森林覆蓋率達…[詳細] |
上圯鄉 | 5497人 | 91.96km2 | 上圯鄉位于泰和縣東南邊陲,總面積約90平方公里,東與臨近興國的老營盤鎮相毗鄰,南與水槎鄉相接,西、北分別與沙村鎮、中龍鄉交界。轄有9個行政村,68個村…[詳細] |
中龍鄉 | 4326人 | 98.38km2 | 中龍鄉位于泰和縣東南部,呈巴掌形,距縣城48公里,方圓110平方公里,轄8個村委會(其中畬族少數民族村一個),總人口6360人,有漢、畬、蒙、回4個民…[詳細] |
地名由來:
有一種說法,以境內盛產嘉禾得名。清道光《泰和縣志》:泰和縣“以地產嘉禾,為和氣所生,故名”。嘉禾泛指生長茁壯的禾稻。在古代,把一禾兩穗,兩苗共秀,三苗共穗等生長異常的禾苗稱為“嘉禾”。
基本介紹:
泰和地處革命搖籃井岡山南大門,贛中南吉泰盆地腹地,是全國20個綜合改革試點縣之一,江西省縣域經濟改革與發展試點縣,屬原中央蘇區振興發展范圍。全縣總面積2495平方公里,總人口57.9萬,轄23個鄉鎮場、276個行政村、44個社區居委會。
人文泰和——歷史悠久,底蘊深厚。泰和古稱西昌,東漢末年建縣,距今已有1800年歷史,因“地產嘉禾,和氣所生”而得名,自古享有“聲名文物之邦”美譽。泰和文化是廬陵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古色文化、紅色文化、抗戰文化交相輝映。開科取士以來共產生狀元3名、榜眼4名、探花4名、進士399名,孕育出明代內閣大學士楊士奇、明代狀元宰相陳循、《永樂大典》代總撰梁潛等杰出人
榮譽排行:
2024年11月,2024全國縣域地理標志產業高質量發展綜合指數百強縣揭曉,泰和縣位列第91名。
2023年10月,水利部公布第六批節水型社會建設達標縣(區)名單,泰和縣榜上有名。
2023年7月,2023年江西省鄉村振興示范縣創建名單出爐,泰和縣入選。
2023年5月,泰和縣入選2023年鄉村建設評價樣本縣名單。
2022年12月,泰和縣被確定為2022年江西省生態園林城市(鎮)。
2022年8月,泰和縣入選2022年農業現代化示范區創建名單。
2021年5月,根據第七次全國人口普查結果,泰和縣人口數量為46.78萬人,位列吉安市各縣市區人口數量排行榜第3位,位列全國各縣市區人口數量排名第1135位,位列江西省各縣市區人口數量排行榜第36位。
歷史沿革:
秦始皇帝二十六年(前221),屬廬陵縣,為縣治。
東漢建安四年(199)析廬陵縣設西昌縣(含泰和縣),屬廬陵郡,為郡治;建安九年至二十年(204-215),析西昌縣地設永新縣。
三國吳天紀年間(277-280)析西昌縣設東昌縣,屬廬陵郡。
晉屬廬陵郡,太康元年(280),廬陵郡治從西昌縣徒石陽縣。
隋開皇十一年(591)以地產嘉禾、為和氣所生由西昌縣改稱泰和縣。
唐武德五年(622)設南平州,轄泰和永新、廣
區劃:江西省·吉安市·泰和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