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名:湖㳇鎮 | 隸屬:宜興市 |
區劃代碼:320282113 | 代碼前6位:320282 |
行政區域:江蘇省 | 地理分區:華東地區 |
行政級別:鎮 | 車牌代碼:蘇B |
長途區號:0510 | 郵政編碼:214000 |
轄區面積:約93.18平方公里 | 人口數量:約2.11萬人 |
人口密度:約226人/平方公里 | |
下轄地區:1個社區、8個行政村 |
![]() | 代碼 | 城鄉分類 | 簡介 |
湖㳇社區 | ~001 | 鎮中心區 | 湖㳇社區:位于湖父集鎮,鎮政府往西100米處,轄區面積1平方公里,共有650戶,人口1331余人。…[詳細] |
茶圣社區 | ~002 | 村莊 | 茶圣社區的城鄉分類代碼為220,為村莊。…[詳細] |
竹海村 | ~200 | 村莊 | 竹海村地處湖滏鎮西,是一個旅游村。現有19個村民小組,843戶,2276人。農業用地面積1653.6公頃,連片規劃楊梅、吊瓜、果樹、茶園等113公頃,…[詳細] |
洑西村 | ~201 | 村莊 | 宜興市湖父鎮洑西村位于陽羨生態旅游區的西南面,緊靠竹海風景區,兩條旅游線穿村而過,交通便利,由城澤、龍山、廟干、油車、九龍五個村合并而成。
村地…[詳細] |
邵東村 | ~202 | 村莊 | 因取原“邵塢村”和“東嶺村”中的“邵”、“東”兩字而得名。…[詳細] |
東興村 | ~203 | 鎮鄉結合區 | 東興村:位于陽羨生態旅游區的東南面,緊靠竹海風景區。由小澗、東紅、紅陵、澗塢、永紅五個自然村組成。地域面積17平方公里,有40個村民小組,1482戶,…[詳細] |
大東村 | ~204 | 鎮鄉結合區 | 因地處湖㳇鎮東面而得名。2000年,東街村村民委員會、湖東村村民委員會合并為大東村村民委員會(宜政發(2000)73號)。2003年北街…[詳細] |
銀湖村 | ~205 | 鎮中心區 | 銀湖村:座落于湖父鎮集鎮北側,2006年由原西街、勝利、橋北等三村合并而成。有24個村民小組,人口2778人,耕地面積2655畝,山林面積近7000畝…[詳細] |
張陽村 | ~206 | 鎮鄉結合區 | 宜興市湖滏鎮張陽村位于位于國家級風景名勝區——陽羨生態旅游區內,全村現有人口2512人,區域面積約10平方公里。2012年工業總產值超億元,農林牧副漁…[詳細] |
地名由來:
“湖㳇”之稱謂源于宋代,《中華大字典》注釋:“㳇,地名,水之源也”。意為水之父,即水之源,故稱太湖之父為“湖㳇”。
基本介紹:
湖父鎮位于江蘇省宜興市南部。東連丁蜀鎮,南接浙江省長興縣,西與張渚鎮毗鄰,北靠宜興林場。面積93.18平方千米,其中水面面積0.1萬畝,常住人口2.333萬人。湖父鎮人民政府駐金湖路,在市政府駐地西南15千米處。湖父鎮駐地建成區面積2.5平方千米,湖父是宜興山區的一個集鎮,是山貨和土特產的集散地,客商云集,市場繁榮,向有“銀湖父”之稱。
湖氵父山中大市也,宋時置務于此,今作氵父,亦務字之訛。大水別通小口為浦,此浦之水東瀉入太湖。故稱湖浦,浦渚作氵父,乃古文僅存之字。別名湖洑,群眾俗稱騾埠,即騾馬馱著山貨下埠的地方。
1911—1949年設湖氵父鎮,后改為鄉,1959年成立湖氵父公
榮譽排行:
2019年1月,江蘇省愛國衛生運動委員會命名湖㳇鎮為2018年江蘇省健康鎮。
2018年3月,江蘇省環保廳公布湖㳇鎮為首批江蘇省生態文明建設示范鎮村。
2017年9月,江蘇省商務廳確定湖㳇鎮為第三批江蘇省農村電子商務示范鎮。
2010年3月,環境保護部授予湖㳇鎮2010年國家生態建設示范區之“全國環境優美鄉鎮”稱號。
2010年3月,湖㳇鎮入選第一批全國特色景觀旅游名鎮(村)。
文化旅游:
宜興竹海風景區位于江蘇省宜興市區西南31公里的湖父鎮境內,是國家AAAA級旅游區、國家風景名勝區、省級森林公園、無錫旅游十八景及宜興十佳景點之一。風景區橫跨江蘇、浙江、安徽三省,方圓幾十多萬
磬山塔林,在宜興市湖氵父鎮崗下村,是磬山崇恩禪寺及分屬寺院高僧的墓地。1996年11月宜興市人民政府公布為市級文物保護單位。磬山崇恩寺興建于明代天啟年間,名磬山禪院,入室弟子4人,以玉琳通秀
有“靈谷天府”之稱的優美靈谷風景區位于市區西南25公里的湖滏鎮境內,風景區面積0.13平方公里,相傳象征五谷豐登的田道仙姑靈姑娘在此隱居,故稱之為“靈谷洞”。唐代著名詩人陸龜蒙,當年在宜興探
歷史沿革:
春秋時期稱“湖濱”,晉代稱“湖浦”,唐代稱為“湖洑渚”,元代稱“湖㳇渚”,清雍正四年改為“均山鄉”,光緒九年稱“湖㳇鄉”。
1934年稱“湖㳇鎮”(后改為鄉)。
1959年成立湖㳇人民公社,1983年10月復為鄉,1988年2月撤鄉建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