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名:顏集鎮 | 隸屬:沭陽縣 |
區劃代碼:321322116 | 代碼前6位:321322 |
行政區域:江蘇省 | 地理分區:華東地區 |
行政級別:鎮 | 車牌代碼:蘇N |
長途區號:0527 | 郵政編碼:223800 |
轄區面積:約69.2平方公里 | 人口數量:約4.44萬人 |
人口密度:約642人/平方公里 | |
下轄地區:1個社區、13個行政村 |
![]() | 代碼 | 城鄉分類 | 簡介 |
顏集社區 | ~001 | 鎮中心區 | 因駐地顏集街而得名。1958年設立顏集大隊。1967年更名為立新大隊。1982年更名為顏集大隊。1983年更名為顏集村村民委員會。1999年更名為顏集…[詳細] |
方圩村 | ~200 | 鎮鄉結合區 | 因方氏家族人口眾多,在村中筑有土圩而得名。…[詳細] |
堰下村 | ~201 | 村莊 | 堰下村:位于顏集鎮以東5公里處。
堰下村依托花木產業,積極發展花木網絡銷售業務,形成以“幸福花海”為中心的淘寶集聚區,為街區內的電商提供產品培育…[詳細] |
沙灣村 | ~202 | 村莊 | 因沙姓在沭河的河灣處建村而得名。1958年設立沙灣大隊。1983年更名為沙灣村村民委員會。2001年張愚村村民委員會與沙灣村村民委員會合并,設立新的沙…[詳細] |
司程圩村 | ~203 | 村莊 | 過去是地主程廉泉的客莊,莊中有個土圩,后因司姓人居多,而得名。…[詳細] |
貫勤村 | ~204 | 鎮鄉結合區 | 為紀念革命烈士卓貫勤而得名。1958年設立貫勤大隊。1983年更名為貫勤村村民委員會,沿用至今。…[詳細] |
大莊村 | ~205 | 鎮鄉結合區 | 因駐地自然村大莊而得名。1958年設立大莊大隊。1983年更名為大莊村村民委員會,沿用至今。…[詳細] |
丁圩村 | ~206 | 村莊 | 因駐地自然村丁圩而得名。1968年設立丁圩大隊。1983年更名為丁圩村村民委員會,沿用至今。…[詳細] |
房許村 | ~207 | 村莊 | 兩村合并時,取兩個村名首字而得名。2001年許口村村民委員會與房圩村村民委員會合并,設立許房村村民委員會,沿用至今。…[詳細] |
花晏村 | ~208 | 村莊 | 因駐地自然村花晏而得。1958年設立花晏大隊。1983年更名為花晏村村民委員會,沿用至今。…[詳細] |
虞溪村 | ~209 | 村莊 | 因緊臨虞姬溝而得名。1958年設立虞溪大隊。1983年更名為虞溪村村民委員會。2001年潘莊村村民委員會并與虞溪村村民委員會,設立新的虞溪村村民委員會…[詳細] |
梁莊村 | ~210 | 村莊 | 因駐地自然村梁莊而得。1979年設立梁莊大隊。1983年更名為梁莊村村民委員會,沿用至今。…[詳細] |
周項村 | ~211 | 村莊 | 兩村合并時,取兩個村名首字而得名。2001年周圩村村民委員會與項宅村村民委員會合并,設立周項村村民委員會,沿用至今。…[詳細] |
虞北村 | ~212 | 村莊 | 因位于虞姬溝北側而得名。1958年設立虞北大隊。1983年更名為虞北村村民委員會,沿用至今。…[詳細] |
地名由來:
顏姓在此興集而得名。
基本介紹:
一、概況
顏集鎮位于沭陽縣西北部,與徐州市的新沂市、宿遷市的宿豫區接壤,距沭陽縣城25公里。轄14個行政村,人口5.3萬人,鎮域面積69.2平方公里,耕地4.3萬畝。
顏集鎮是我國楚漢相爭時期楚霸王項羽的隨征夫人—千古美人虞姬的出生地,原山東省委第一任-、革命烈士吳苓生,當代著名京劇演員吳江燕和電影演員吳海燕的故鄉,至今仍有虞姬廟、虞姬溝、霸王橋、九龍口、項家宅、吳苓生烈士墓等眾多名勝古跡和人文典故。盛產花木、板栗、銀杏、粉絲、蘆薈、黃砂、林木等。尤以花木、板栗出名而著稱,顏集鎮出產的“虞姬”牌“沭顏1號”大紅袍板栗榮獲國家及省優質產品獎。以花木為主導的農業產業結構調整取得顯著成效,花木面
榮譽排行:
2023年3月,農業農村部推介顏集鎮為2022年全國鄉村特色產業產值超十億元鎮(花卉苗木)。
2022年10月,2022年淘寶鎮名單發布,顏集鎮上榜。
2022年1月,顏集鎮被命名為第四批江蘇省生態文明建設示范鄉鎮(街道)、村(社區)。
2021年10月,農業農村部遴選推介顏集鎮為2021年全國鄉村特色產業十億元鎮。
2021年10月,南京大學空間規劃研究中心、阿里研究院聯合發布2021年淘寶鎮名單,顏集鎮榜上有名。
2020年11月,農業農村部推介顏集鎮為2020年全國鄉村特色產業十億元鎮。
2020年9月,阿里研究院公布2020年淘寶鎮,顏集鎮榜上有名。
2015年12月,江蘇省商務廳確定顏集鎮為首批江蘇省農村電子商務示范鎮。
2015年8月,農業部認定顏集鎮為第五批全國一村一品示范村鎮(虞姬花卉苗木)。
文化旅游:
顏集遺址位于江蘇省宿遷市沭陽縣顏集鎮西北,第二次文物普查時發現。遺址為漫坡狀,高出地表2米左右,北面為虞姬溝河道,面積約10000平方米,大致保留新石器,西周,漢三個時期文化堆積。采集有新石
項宅墩墓群,漢代,位于江蘇省宿遷市沭陽縣顏集鎮北約2.5公里的周項村,第二次文物普查發現,有人工修筑的封土墩4座,存高2.5、底徑45米左右,占地面積約350平方米左右。保存情況較好,采集標
虞姬溝位于江蘇省沭陽縣顏集鎮顏集街,因為虞姬生長而得名,河邊風景秀麗。虞姬溝發源于新沂縣獲邱山(蹋球山),位于時集鄉東南部,流經沭陽縣顏集、廟頭、賢官等鄉鎮,接薔稚河入海,全長一百多公里。虞
虞西遺址位于江蘇省沭陽縣顏集鎮虞西村7組、8組交界處,南距前劉路200米,西側為農田,北有小水渠,東側為虞中生產路,為一處東周至漢代的聚落遺址。遺址地勢自四周向中心漸高,中心高出地表約3米;
許墩遺址位于江蘇省沭陽縣顏集鎮方圩村許墩組,為一處漢代、宋代村落遺址。第二次文物普查時發現。該遺址東西長150米,南北長70米,高出地表1-2米,面積約10000平方米。文化層厚度不詳。地表
歷史沿革:
清順治十年(公元1653年),設置顏家集鎮。
清代末年更名為顏集鎮。
民國初期置顏集鄉,同為民國沭陽第二行政區政府駐地。
抗日民主政權時期置顏集鄉。
新中國建國初期置顏集區、顏集鄉。
1958年設立顏集人民公社。
1966年更名為立新人民公社。
1981年復名顏集人民公社。
1983年更名為顏集鄉。
2000年撤鄉改置顏集鎮。
顏集大紅袍板栗是江蘇省宿遷市沭陽縣顏集鎮的特產。沭陽顏集大紅袍板栗外殼呈深紅色,顏色特別鮮艷,粒大飽滿,生食 、炒食皆宜,糖炒板栗、拌燒子雞,噴香味美,可磨粉,亦可制成多各菜肴、糕點、罐頭食品等。顏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