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名:張圩社區 | 隸屬:姚集鎮 |
區劃代碼:320324113004 | 代碼前6位:320324 |
行政區域:江蘇省 | 地理分區:華東地區 |
行政級別:社區 | 車牌代碼:蘇C |
長途區號:0516 | 郵政編碼: |
城鄉分類:鎮鄉結合區 | 分類代碼:122 |
地名由來:
清代,做過云南總督、兩廣總督張亮基之孫張景尼從翟山遷居至此,并筑有圩子,以其官勢取名為張官圩,后簡稱為張圩。社區駐地于此而得名。
張亮基 (1807-1860) 清總督。 清江蘇銅山縣(今徐州市)人。字采臣,號石卿。嘉慶十二年(1807)生。道光十四年(1834)中舉人,入資為內閣中書。因在河南省治河有功,擢侍讀。道光二十六年(1846)…… 張亮基詳細信息++
基本介紹:
張圩社區:位于姚集鎮以西8公里處。
張圩社區與劉店社區、大同社區、高黨社區、房灣村、王塘村、姚集社區、石碑村、程劉村、道莊村、青年村、湖口村、李漫社區、金武村、二堡村相鄰。
文化旅游:
戴興志(1920-1940年),睢寧縣姚集鎮張圩魏莊村人,1939年參加革命,任國民革命軍第八路軍山東縱隊隴海南進支隊第二營四連交通員,1940年3月17日在九頂山戰役中陣亡。戴興志烈士陵墓
冷啟英(1901-1940),字實秋,江蘇省睢寧縣張圩鄉人。8歲入鄉里私塾讀書。1919年考入徐州江蘇省立第七師范學校讀書。1920年初,北京大學學生陳德榮、畢瑞生等,受李大釗派遣到徐州宣傳
歷史沿革:
清光緒時屬辛安社,民國時期屬第六區小樓鄉,解放后屬張圩區小樓鄉,1957年撤區并鄉時屬張圩鄉,1958年為張圩公社王窩大隊,1975年屬張圩公社張圩大隊,1983年屬張圩鄉為張圩村村民委員會,2000年屬姚集鎮為張圩村村民委員會,2010年9月屬姚集鎮為張圩社區居民委員會,沿用至今。
周邊相關:
張圩社區附近有水月禪寺、睢寧彌陀寺、凌城節制閘、中共睢寧縣委成立舊址、戚姬苑、清水畔水庫等旅游景點,有睢寧粉皮、王集香腸、睢寧原甜油、睢寧白山羊、睢寧鹽豆子、下邳貢菜等特產,有桃園皮影戲、邳州土山關帝廟會、羊山廟會、睢寧兒童畫、睢寧古邳鎮民間故事、戚姬苑的傳說等民俗文化。
區劃:江蘇省·徐州市·睢寧縣·姚集鎮·張圩社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