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名:王集鎮 | 隸屬:睢寧縣 |
區劃代碼:320324102 | 代碼前6位:320324 |
行政區域:江蘇省 | 地理分區:華東地區 |
行政級別:鎮 | 車牌代碼:蘇C |
長途區號:0516 | 郵政編碼: |
轄區面積:約131平方公里 | 人口數量:約5.27萬人 |
人口密度:約402人/平方公里 | |
下轄地區:6個社區、22個行政村 |
![]() | 代碼 | 城鄉分類 | 簡介 |
大王集社區 | ~001 | 鎮中心區 | 本縣有兩個王集村,因王姓居多,此處集市大,故名。…[詳細] |
莊樓社區 | ~002 | 鎮鄉結合區 | 莊樓社區原名莊古樓村,最早名稱莊古樓。相傳在清朝嘉慶年間,有一莊姓人家遷此居住,先以種糧為主,后來發展種植大煙等經濟作物。不久便成為遠近聞名的富裕家,…[詳細] |
平樓社區 | ~003 | 鎮鄉結合區 | 據有關史料記載,平樓莊前身叫“屯邳衛營”,其營始建于1394年。當時西周吳姓一分支遷到此地,一大戶姓吳,蓋樓一座,不知何故,樓突然倒塌,夷為平地,故而…[詳細] |
蘇塘社區 | ~004 | 鎮鄉結合區 | 蘇塘社區(原名蘇塘營)據有關史料記載,明朝初年,由于黃河不時決口成災,朱元璋派兵在黃河兩岸駐兵七十二營。營兵平時屯墾,戰時出征。帶兵將領姓蘇,后來僅有…[詳細] |
雙營社區 | ~005 | 鎮鄉結合區 | 2001年王營村和武營村合并時以兩村“營”字取名雙營村,雙營社區沿用該名。…[詳細] |
光明社區 | ~006 | 鎮鄉結合區 | 1954年響應黨中央農業合作化的號召,柴邵村建立了王集地區第一個初級農業合作社,取名光明社,后初級農業生產合作社發展為高級農業生產合作社,仍沿用光明社…[詳細] |
大吳村 | ~203 | 村莊 | 以境內吳氏人口居多而得名。清代屬大盈鄉靳家灘社,民國三十六年屬第六區黃山鄉,1949年屬嵐山區黃山鄉,1957年屬王集鄉前進社,1958年屬王集公社光…[詳細] |
田河村 | ~204 | 村莊 | 田氏始祖為了貿易,從山東齊地遷徙到蘇睢,初居龍集西小鋪。二世祖鑒于睢西北黃山東約六公里,土地富饒,又有官道通過,且河流縱橫,遂遷至河東而居。因田姓沿河…[詳細] |
戈段村 | ~205 | 村莊 | 因段姓和戈姓居多,故稱戈段。清代屬招義鄉陳社,民國三十六年屬第六區龍集鄉,1949年至1956年屬龍集區宜群鄉,1956年屬嵐山區宜群鄉,1958年成…[詳細] |
吳廟村 | ~206 | 村莊 | 明清時期,吳姓和夏姓各建一廟,后由于吳姓廟大,吳姓在該村是人口最多,能與其他眾姓和睦相處,受到一方尊崇,以后夏吳二廟改為吳廟。…[詳細] |
大營村 | ~207 | 村莊 | 萬歷年間,兵荒馬亂,因這里平原面積較大,是兵馬操練的好地方,便被朝廷定為屯兵重要營地,有值朱體宅院附近,所以稱為朱體大營。兵營撤退后隨著人口不斷增加形…[詳細] |
尤莊村 | ~208 | 村莊 | 因該村尤姓較多,故名。清代屬招義鄉儀陳社,民國三十六年屬第六區姚集鄉,1949年屬姚集區大營鄉,1957年為王集鄉大營高級社,1958年屬王集公社大營…[詳細] |
宋南村 | ~210 | 村莊 | 由南門莊、宋灣莊、官莊3個自然村合并而得名。…[詳細] |
卜馬村 | ~211 | 特殊區域 | 因卜馬莊內有一條通往黃河大堰的馬路,馬路兩邊居住的多為卜姓家族,人們習慣稱為卜馬莊,后與吳馬莊合并,稱為卜馬村。…[詳細] |
魯廟村 | ~213 | 村莊 | 明末清初,當地百姓為了祈求平安,建造廟宇三座,即魯廟、崔廟、三官廟,魯廟以魯姓居多而得名。…[詳細] |
楊集村 | ~214 | 村莊 | 據楊氏族譜記載470年前,楊氏六世族祖楊氏,從古邳遷來居住,原莊名叫李進營莊,楊氏遷來以后,帶領莊民搞編織,發展生產。接著楊氏投資起集市,李進營就改成…[詳細] |
南許村 | ~215 | 村莊 | 明初年間,許氏先祖從洪武征討有功,封為武略將軍,授邳州千戶職事。清朝光緒年間許氏先祖從邳州遷居至此,莊名原叫黑樹許,而后有幾戶許氏族人遷到北邊三里地居…[詳細] |
柳林村 | ~216 | 村莊 | 柳林原名郭曹營,明代中期,許姓由古邳遷至,許姓因在祖墳周圍植近200畝柳樹,當時形成茂密樹林,古郭曹營改名為柳林。因村委會駐柳林,故稱柳林村。…[詳細] |
陳樓村 | ~217 | 村莊 | 因陳姓居住在此,人口較多,故而得名。1949年屬姚集區樂志鄉,1958年屬王集公社陳樓大隊,1982年屬王集公社董樓大隊,1983年屬王集鄉為董樓村村…[詳細] |
李時村 | ~218 | 村莊 | 以原李堰村與時堰村合并各取首字取名。清代屬大盈鄉馬淺社,民國三十六年屬蘇塘鄉,解放后屬張圩區,1958年屬蘇塘公社李堰大隊,后分時堰大隊,1983年屬…[詳細] |
馬淺村 | ~219 | 村莊 | 相傳在元朝以前,有一艘船頭上安裝一木馬頭的商船,在黃河中行駛到此擱淺,后來老板在此落戶定居,故名。…[詳細] |
洪山村 | ~220 | 村莊 | 相原有山冒出紫紅液體,仿佛是血液。這樣持續三個月,太山與北斗山被烈火燒斷。兩山間出現200米長的山谷,現在兩山谷邊的石頭仍是紅色,名紅山,后口口相傳為…[詳細] |
峰山村 | ~221 | 村莊 | 因村委會駐地峰山而得名。清代光緒年間屬大盈鄉馬淺社,民國時期屬睢寧縣第六區,解放初期屬邳睢縣,1954年屬睢寧縣雙溝區,1958年屬蘇塘果園場,196…[詳細] |
長堰村 | ~223 | 村莊 | 傳宋末元初,古黃河缺口,百姓躲避洪水,在堰上居住,形成村莊,故名。…[詳細] |
柴堰村 | ~224 | 特殊區域 | 柴湖村因柴姓住戶居多,集資在南湖,用堰土建了座四合院廟,故取名柴湖。堰頭村因村民沿堰先蓋屋居住而得名。后兩村合并取名柴堰村。…[詳細] |
趙集村 | ~225 | 村莊 | 因該地居民多為趙姓,故稱趙集。清代屬大盈鄉馬淺社,民國三十六年屬第四區蘇塘鄉,1949年屬睢寧縣嵐山區,1960年屬睢寧縣柴湖場趙集大隊,1962年屬…[詳細] |
紅衛村 | ~227 | 村莊 | 以柴北村、管莊村合并取名紅衛村。清代屬大盈鄉馬家淺社,民國三十六年屬第六區蘇塘鄉,1950年屬王集鄉,1958年屬柴湖農場,1965年屬蘇塘公社紅衛大…[詳細] |
沈莊村 | ~228 | 村莊 | 相傳沈氏先祖于明初自山西洪洞縣遷來此地居住,建立此莊,得名沈莊。…[詳細] |
地名由來:
王集始名于明末清初年間。傳說,明朝時有一孫姓人家從山西喜鵲窩牽來此地落戶,當時他發現東來西往長途販運的商人經常路過這里,就主動在路邊搭起一處茶棚,以賣茶水為業。后在多數路人要求下,他又做起了小吃生意。隨著生意興旺,因家庭人手少,孫姓主人又收留了兩名逃荒至此地的王姓弟兄倆為徒。三年后,王姓弟兄倆跟隨孫姓師傅學會了手藝,積攢了工錢,也分別成家立業,就在此地長期定居。后來,這里逐漸形成了小集市。因王姓人口遠遠多于孫姓人口,那些在小集市上賣蔬菜、食品、小吃、農用工具的攤點,均以王姓居多,管理集市的也是王姓長老。久而久之,人們就自然稱之為王集,一直沿用至今。徐淮公路通車后,因王集東部有個很小的集市也叫王集,又都處徐淮公路沿線,為便于區別汽車停靠站的地名,故又稱呼大王集。
基本介紹:
王集鎮位于睢寧縣西北部,東距縣城20公里。總面積131平方公里,耕地面積10.5萬畝,人均占有耕地1.35畝。轄28個行政村,110個自然村落。總人口8.2萬,2004年4月由王集鎮、蘇塘鄉、蘇塘果園場合并成立。
近年來,王集鎮黨委、政府以市場為導向、以科技為依托,突出抓好農業產業化,高效農業規模化。已形成以優質麥、優質棉、優質設施瓜菜、優質果、優質花生、白山羊飼養等六大主導產業,是國家級農業綜合開發科技示范園基地,徐州市農業產業化“十強鎮”。全鎮種植優質小麥8.0萬畝,優質梨1.8萬畝,年產量500萬公斤,優質棉3.0萬畝,其中制種棉1.0萬,優質花生5.0萬畝,優質設施瓜菜1.5萬畝,其
榮譽排行:
2023年1月,江蘇省愛國衛生運動委員會命名王集鎮為2022年度江蘇省衛生鎮。
2022年10月,2022年淘寶鎮名單發布,王集鎮上榜。
2021年10月,南京大學空間規劃研究中心、阿里研究院聯合發布2021年淘寶鎮名單,王集鎮榜上有名。
2020年9月,阿里研究院公布2020年淘寶鎮,王集鎮榜上有名。
2018年12月,第二批江蘇省生態文明建設示范鎮村名單出爐,王集鎮上榜。
文化旅游:
1932年春土地革命時期,中共睢寧縣委根據中共江蘇省委、中共宿遷中心縣委的指示,決定在曲頭、馬淺地區發動農民武裝暴-動-。周斌是這次暴-動-的組織者和領導者。暴-動-前做了一系列準備工作。他
周祥駿(1870~1914),字仲穆,號更生,別署春夢生,又稱風山先生,睢寧縣蘇塘人。十六歲考中秀才,宣統元年(1909)年補歲貢生。同年到上海,人上海--講習所,結交高 旭、柳亞子、陳去病
朱明寰(1916—1945),睢寧王集鎮朱莊大隊朱莊村人,1941 年2 月參加革命,1942 年7 月入黨,曾任新四軍二縱九旅二十七團連長,1945 年睢寧戰斗中犧牲。墓封土直徑7 米,高
王集無名烈士公墓位于王集鎮北首。1946 年解放戰爭初期,中國人民解放軍山東野戰軍主力和華中野戰軍一部,在徐州東南朝陽集地區對國民黨軍進行的殲滅戰中,華中野戰軍某部在王集設傷員轉運站,先后有
洪山村烈士公墓位于睢寧縣王集鎮洪山村,安葬著解放戰爭時期泗東戰役犧牲的周道信等四位烈士。周道信(1920-1948年),睢寧縣六區峰山鄉人,1937 年入黨,曾任華東野戰軍九縱七十七團一營營
歷史沿革:
1992年,撤銷王集鄉設立王集鎮。
2000年4月蘇塘鄉并入王集鎮。
沿用至今。
睢寧王集香腸是江蘇省徐州市睢寧縣王集鎮的特產。王集香腸是用新鮮精瘦豬肉,用豬后腿精瘦肉,佐以多種名貴中草藥。風味獨特,鮮香襲人,咸甜適口,令人回味無窮。睢寧香腸是睢寧具有地域特色的傳統食品,譽滿蘇、魯
睢寧黃皮西瓜,主產區在西部王集鎮,穩定區域面積1萬余畝。目前推廣的優質品種為寶冠黃皮西瓜,上個世紀90年代在美國園藝新品種大賽中獲優勝獎。睢寧黃皮西瓜果皮金黃色,肉質細爽多汁,種子小而少,果皮薄而硬,
王集燒雞,在300多年前的康熙年間已聞名蘇北,歷經滄桑,湯味不改,延續至今。主料燒雞選用地方草雞,輔以20余種名貴中藥,以傳統技術為基礎,結合現代創新工藝精制而成。香中隱甜,咸淡宜口,色佳味美,嫩酥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