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名:攸縣 | 隸屬:株洲市 |
區劃代碼:430223 | 代碼前6位:430223 |
行政區域:湖南省 | 地理分區:華中地區 |
行政級別:縣 | 車牌代碼:湘B |
長途區號:0731 | 郵政編碼:412000 |
轄區面積:約2649平方公里 | 人口數量:約63.04萬人 |
人口密度:約238人/平方公里 | |
下轄地區:4個街道、13個鎮 |
![]() | 人口 | 面積 | 簡介 |
聯星街道 | 13.37萬人 | 24.05km2 | 攸城,古稱梅城,因遍地梅樹而得名。元元貞元年(1295)為清陽鄉清陽里。清順治甲午年(1654),攸縣劃分為30個都,城關屬慶都。民國初年(1912)…[詳細] |
江橋街道 | 4.01萬人 | 118km2 | 撤銷鴨塘鋪鄉,將其行政區域劃歸江橋街道管轄
430223002001 121 江橋社區居委會
430223002002 121 西閣社區居委…[詳細] |
春聯街道 | 1.37萬人 | 25.18km2 | 春聯街道位于湖南省株洲市攸縣東城新區,面積25.18平方千米,總人口9588人,轄春聯、春風、雙豐等5個社區和盤龍村,62個村民小組。2014年1月1…[詳細] |
譚橋街道 | 2.45萬人 | 36.1km2 | 菜花坪鎮的萬美、馬址陂、大和、蘇洲、蘇江等5個建制村劃歸譚橋街道管轄。
地理位置位于縣城南郊,洣水河河畔,辦事處駐譚橋居委會張家塘組。
政…[詳細] |
酒埠江鎮 | 2.25萬人 | 610km2 | 酒埠江鎮地處攸縣東部,總面積142.6平方米,轄22個村,3個居委會,263個村民小組,鎮村戶數8987個,總人數30760人,其中農業人口23199…[詳細] |
桃水鎮 | 2.1萬人 | 96km2 | 桃水鎮地處攸縣西部,毗鄰衡東縣榮桓鎮,距縣城18公里,省道S315線穿境而過。全鎮總面積96平方公里,下轄20個村、2個居委會,272個村(居)民小組…[詳細] |
網嶺鎮 | 5.17萬人 | 95km2 | 槚山鄉、網嶺鎮1鄉1鎮成建制合并設立網嶺鎮
攸縣轄鎮。1950年屬二區,1956年析置網嶺鄉,1958年為衛星公社,1961年析置網嶺公社,19…[詳細] |
淥田鎮 | 3.19萬人 | 101km2 | 攸縣轄鎮。1950年設淥田鄉,1958年為友誼公社,1961年析置淥田公社,1984年復置鄉,1988年建鎮。位于縣境西南部,距縣城28公里,面積10…[詳細] |
石羊塘鎮 | 2.33萬人 | 81km2 | 攸縣轄鄉。1950年屬十區,1956年置石羊塘鄉,1958年撤鄉并入八一公社,1961年析置石羊塘公社,1984年復置鄉。位于縣境西北部,距縣城12公…[詳細] |
黃豐橋鎮 | 2.44萬人 | 柏市鎮與黃豐橋鎮成建制合并設立黃豐橋鎮;
黃豐橋鎮位于攸縣東鄉,東連蘭村鄉,南鄰酒埠江鎮,西接湖南坳鄉,北與高枧鎮相連。全鎮23個村,1個居委會,2…[詳細] | |
鸞山鎮 | 1.9萬人 | 150km2 | 攸縣轄鎮。1950年為二區,1956年置鸞山鄉,1958年為星火公社,1959年更名鸞山公社。1984年復改鸞山鄉,1994年建鎮。位于縣境東北部,距…[詳細] |
丫江橋鎮 | 2.95萬人 | 99km2 | 攸縣轄鎮。1950年為丫江鄉,1956年更名丫江橋鄉,1958年改紅旗公社,1961年析置丫江橋公社,1984年復置鄉,1994年建鎮。位于縣境西北部…[詳細] |
皇圖嶺鎮 | 5.17萬人 | 82km2 | 攸縣轄鎮。1950年屬三區,1956年置皇圖嶺鄉,1958年為東風公社,1961年更名皇圖嶺公社,1984年建鎮。位于縣境北部,距縣城44公里,面積8…[詳細] |
新市鎮 | 5.01萬人 | 73km2 | 大同橋鎮與新市鎮成建制合并設立新市鎮
攸縣轄鎮。1950年為新市鄉,1956年為桐樹下鄉,1958年為和平公社,1961年析置新市公社,1984…[詳細] |
菜花坪鎮 | 2.48萬人 | 105.73km2 | 菜花坪鎮的萬美、馬址陂、大和、蘇洲、蘇江等5個建制村劃歸譚橋街道管轄。
面積:155平方千米 人口:5.37人 郵編:412316 代碼:430…[詳細] |
蓮塘坳鎮 | 3.05萬人 | 97.2km2 | 蓮塘坳鄉位于攸縣縣城東郊,地處攸茶邊界,東連涼江鄉、銀坑鄉,南與茶陵縣虎踞鎮、潞水鎮接壤,北與沙陵陂鄉毗鄰,西臨洣水、攸河,與上云橋鎮、菜花坪鎮隔河相…[詳細] |
寧家坪鎮 | 3.54萬人 | 194km2 | 坪陽廟鄉與湖南坳鄉(析出大瑞1個建制村)成建制合并設立寧家坪鎮,新成立的寧家坪鎮以原坪陽廟鄉和原湖南坳鄉為行政區域,鎮政府設在寧家坪社區,轄區總面積…[詳細] |
地名由來:
原名“攸水縣”,縣境有攸水得名,唐改攸縣。
基本介紹:
攸縣地處湘東南部,羅霄山脈中麓,南通粵港澳,北臨長株潭,西屏衡陽南岳,東與江西萍鄉、蓮花接壤,古有“衡之徑庭、潭之門戶”之稱。全縣轄20個鄉鎮,總面積2664平方公里,總人口76萬。
攸縣歷史悠久,是傳承文明的古邑。早在新石器時代初期,攸縣境內就有人類繁衍生息。春秋戰國時期,為楚國所開發,是中南楚文化的發祥地之一。西漢高祖五年(公元前202年)正式置縣,因攸水流貫全境而得名。在兩千多年的歷史長河中,勤勞智慧的攸縣人創造了光輝燦爛的特色文化,播撒和傳承了源遠流長的地域文明。
攸縣交通便利,是資源豐富的大縣。攸縣縣內水陸交通并濟,公路交錯縱橫,湘東鐵路、106國道縱貫全境,北通320國道,西
榮譽排行:
2025年2月,教育部認定攸縣為國家特殊教育改革實驗區。
2024年11月,2024中國中部地區綜合競爭力百強縣市名單揭曉,攸縣位列第89位。
2023年12月,湖南省人民政府命名攸縣為2023年度湖南省“四好農村路”省級示范縣。
2023年10月,水利部公布第六批節水型社會建設達標縣(區)名單,攸縣榜上有名。
2023年2月,國家鄉村振興局發布第一批全國“一縣一品”特色文化藝術典型案例名單,攸縣湘天華油茶文化產業園(文旅融合類)入選。
2022年12月,攸縣被認定為2021-2025年度第二批全國科普示范縣(市、區)。
2022年2月,農業農村部辦公廳認定攸縣為國家級制種大縣(水稻)。
2021年12月,2021中部百強縣排行榜出爐,攸縣位列第60。
2021年11月,攸縣上榜2021中國最具安全感百佳縣市第44名。
歷史沿革:
攸縣早在新石器時代初期就有人類繁衍生息。
原名“攸水縣”,縣以攸水得名,唐改攸縣。
春秋戰國攸縣屬楚黔中地。
秦在湖南設置12個縣,其中陰山縣、衡山縣、桂陽縣等,攸縣屬陰山縣。
西漢高祖五年(公元前202年),置長沙國。
攸縣、容陵均屬長沙國,攸縣之名第一次出現于史籍。
陰山縣屬桂陽郡。
元光六年(前129年),封長沙定王子劉福為容陵侯。
元朔四年(前125年)封長沙定王子劉則為攸輿侯。
東漢時攸縣、容陵均屬荊州長
區劃:湖南省·株洲市·攸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