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義鄉位于市境東南面,距市區42公里。東界永興縣,南隔耒水與黃市鎮相望,西鄰南陽鎮,北與夏塘鎮接壤。相傳外地商旅常來此地貿易,人們洽談行商公正合理,順乎情義,故稱之為""大義圩"",鄉以此名。
1995年撤區并鄉時,原陶洲鄉并入大義鄉,鄉政府駐大義圩。全鄉轄28個行政村,276個村民小組、總面積104.4平方公里。總人口3.8萬人。
大義鄉歷史悠久,文物勝景眾多。位于該鄉灘龍村公寨山北坡的雕龍塔,6面5級,均為青石砌成,第一級西墻有盤龍浮雕,活靈活現;第二層嵌有建塔碑,為清光緒14年(1888年)立,該塔1963年列為縣級重點文物保持單位。位于灘龍村耒水河畔的直釣巖,巖下有飛龍洞,相傳為漢張良隱居垂釣之地,故又名""張良洞"",石壁有""洞靈源""三個大字,右署""漢佐張良書""5個小字。唐韓愈被貶潮洲,停泊謁張良洞,書贈住寺""還我本來面目"",后制成匾額,懸于佛堂。元至正六年(1346年),李從善書""直釣""二字于巖下路旁。明尚書彭維新,地理學家徐霞客,名士劉謙,清末狀元彭浚等,均到此游覽拜謁,題詩吟詠、刻于其壁。洞內有勝景十處:保溫洞、獨角獸、頂天柱、張良榻、張良座、萬民傘、飛來鐘、千人鍋、通-、石布波。""十出九沒""是大義鄉的又一勝景,位于該鄉石境村內,延綿兩公里的范圍內,共有19眼泉水,水清照人,一年四季涌流不斷,形成水溪,19眼泉中有10個眼出水,9個眼不出水,溪水最后隱入地下,不知去向,蔚為奇觀。
大義鄉神奇的山水哺育了一代代革命兒女和仁人志士,在歷史長河中獨領-。境內周家祠堂是大革命時期湘南-中心指揮所,耒陽紅色蘇維埃政權亦設于此,-、陳毅同志曾親臨指揮。在此次-中,有八十二位革命烈士獻身革命,永載史冊,流芳千古。
2000年末全鄉共有耕地面積20275畝,人均占地0.53畝。全鄉有用材林4萬畝,油茶林5萬畝,楠竹林5萬畝。造林1000畝,低產林改造1200畝,墾復油茶林1.5萬畝,墾復楠竹林2.5萬畝,撫育幼林5000畝。全鄉有中學2所,小學29所,在校中小學生6000人,中小學共有教職工330人。有醫院2所,醫療點7個,醫衛技術人員50人。大義醫院已連續三年被耒陽市醫療系統評為第一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