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北朝以來,關防和陜南古城長安屬一個轄區,同屬梁州所轄;明成化十二年歸鄖陽撫治鄖陽府上津縣,清朝初年歸順鄖西縣管轄;國民政府時期,這里曾是湖北第八督察署八區政務中心所在地,轄當時的金錢河、大壩河、八里川、大小星川、仙河流域等地區;1948年3月關防鋪解放,成立上關縣民主政府時,歸屬上關縣;1949年5月撤上關縣,鎮安縣政府遷回原址,恢復原鄖西縣轄境,復歸鄖西縣;1951年,全縣通過土改復查、民主建政后,調整為1鎮11區177鄉,為關防鄉隸屬第四區;1956年春,全縣由1鎮11區劃為1個鎮6個區,區以地名命名,第四區改為關防區,隸之;1958年實行人民公社建制,七里、獅子、店子、松樹、牌樓、顏家、王家、前莊、關防九個小鄉組成衛星人民公社,小鄉改為管理區,隸屬衛星公社關防管理區。
1959年5月,全縣劃為14個公社,均以駐地命名,衛星人民公社駐地關防,更名為關防公社;1961年3月,撤銷大公社,全縣建立13個區1個鎮,下轄小公社,關防公社更名為關防區;1975年4月,“撤區并社”,全縣劃為24個公社,將關防、一天門、回龍、丁家坪四個小公社合并為關防公社。
1984年5月,實行農村體制改革,撤社并區建鄉,政社分開,恢復區、鄉名稱,改大隊為自然村,設關防區,下轄七里溝、獅子、上店子、松樹、牌樓、顏家、前莊、關防鋪,8個小鄉;1987年9月,深化農村體制改革,撤區設鄉,小鄉并大鄉,撤關防區,將一天門鄉、回龍鄉、丁家坪鄉與關防鋪鄉合并為關防鄉,轄21個村;2001年9月,全鄉調整合并轄關防鋪、沙溝、土地嶺、總兵、周家坪、鐘坪、一天門、蔡家場、回龍、大磨、包耳場、丁家坪、二天門、龍潭子等14村。
鄉政府駐地為關防鋪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