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名:脈旺鎮 | 隸屬:漢川市 |
區劃代碼:420984101 | 代碼前6位:420984 |
行政區域:湖北省 | 地理分區:華中地區 |
行政級別:鎮 | 車牌代碼:鄂K |
長途區號:0712 | 郵政編碼:432000 |
轄區面積:約40.34平方公里 | 人口數量:約2.09萬人 |
人口密度:約518人/平方公里 | |
下轄地區:2個社區、10個行政村 |
![]() | 代碼 | 城鄉分類 | 簡介 |
脈北社區 | ~001 | 鎮中心區 | 明朝中葉,因該地地脈旺盛而得名脈旺,又因漢江的襄河段至西向東穿流而過將此地分為南、北兩街,該社區位于脈旺鎮的北街,故而得名。…[詳細] |
脈南社區 | ~002 | 鎮鄉結合區 | 明朝中葉,因該地地脈旺盛而得名脈旺,又因漢江的襄河段至西向東穿流而過將此地分為南、北兩街,該社區位于脈旺鎮的南街,故而得名。…[詳細] |
馬集村 | ~200 | 鎮中心區 | 清屬沔陽洲、民國時期為沔陽縣第三區,解放前及1949年解放初屬沔陽縣直形鄉,1951年屬漢川縣直形鄉,1955年屬漢川第五我脈旺區劉口鄉,1956年分…[詳細] |
永紅村 | ~201 | 鎮中心區 | 永紅指永遠紅紅火火。清屬雞鳴鄉,清末屬分水區,解放初屬沔陽縣第五區,1951年劃歸漢川縣第五區,1955年劃歸漢川縣脈旺區,1958年人民公社化時屬東…[詳細] |
直形村 | ~208 | 村莊 | 清屬沔陽州、民國時期為沔陽縣第三區,解放前及1949年解放初屬沔陽縣直形鄉,1951年屬漢川縣直形鄉,1956年為直一、直二合作社,1958年人民公社…[詳細] |
劉口村 | ~209 | 村莊 | 以居民姓氏命名。1949年以前劉口村名劉家口,村民劉姓居多,原為漢水決口之處,1976年經報漢川縣人民政府批準將現劉口村所轄牛蹄支河南、北兩岸居民點定…[詳細] |
小垸子村 | ~210 | 鎮鄉結合區 | 清屬沔陽洲、民國時期為沔陽縣第三區,解放前和1949年解放初屬沔陽縣脈北鄉,1951年屬漢川縣第五區脈旺區劉口鄉,1956年為劉口鄉高峰農業生產合作社…[詳細] |
張灣村 | ~211 | 鎮鄉結合區 | 清屬沔陽州、民國時期為沔陽縣第三區,解放前及1949年解放初屬沔陽縣張龔鄉,1951年劃歸漢川縣第五區脈旺區,1955年屬劉口鄉,1956年為張一、張…[詳細] |
桃鶴洲村 | ~212 | 鎮鄉結合區 | 清屬雞鳴鄉,清末屬分水區,解放前及解放初屬沔陽縣脈北鄉,1951年劃歸漢川縣第五區脈旺區,1956年為桃花合作社,1958年人民公社化時改為東風公社桃…[詳細] |
桃花村 | ~216 | 鎮鄉結合區 | 清屬雞鳴鄉,清末屬分水區,解放前及解放初屬沔陽縣脈北鄉,1951年劃歸漢川縣第五區脈旺區,1958年成立漢川縣東風人民公社,將五個自然村分設為桃花六大…[詳細] |
桃閘村 | ~217 | 鎮鄉結合區 | 因其原為漢江干堤旁的桃花公社,建有桃花閘而得名。…[詳細] |
三臺村 | ~218 | 村莊 | 因下轄有三個自然村,故名。清屬雞鳴鄉,清末屬分水區,解放前及解放初屬漢川縣澄波鄉,1952年土地改革運動屬第十區二彭湖鄉,1956年為彭湖鄉勝豐第四農…[詳細] |
地名由來:
以地脈氣象寓意命名,因此地有漢江穿行東流,位處牛蹄支河出口處,有朝霧籠罩,煙霞飄渺之景寓意為“地脈旺盛”,故而得名。
基本介紹:
脈旺,因“地脈旺盛”而得名于明朝中葉,古稱脈旺咀,又稱“麥芒咀”,為漢川三大古鎮之一。地處漢川市境西南,東與-溝毗連,南與仙桃市長廊口抵界,西與沉湖、回龍接壤,北與分水、里潭為鄰,漢水穿鎮東流,菏沙公路橫貫全境,脈沔公路與脈馬公路在境內相接,沿江建有規范的裝卸、輪運碼頭,水陸交通條件優越,離武漢市80公里,距漢川城區31公里。全鎮國土面積48.73平方公里,總人口44555人,轄16個行政村和2個社區。
榮譽排行:
2023年2月,脈旺鎮被命名為2023年度湖北省生態鄉鎮。
歷史沿革:
脈旺據有關史書記載,脈旺自明朝開埠500年,興旺發達,解放前屬沔陽縣轄。
1951年劃入漢川,為漢川重鎮之一,與漢川、馬口為三鎮。
1958年為脈北公社,10月改稱脈旺公社。
1961年4月恢復3鎮,仍為脈旺鎮。
1975年2月,撤區鎮并社,由原脈旺鎮和劉口公社合并,成立脈鎮公社。
1984年,政社分開,撤銷公社,恢復區鎮建制,為脈旺鎮。
1987年撤區建鄉,將原沉湖區所轄11個村劃入該鎮,組建了馬集、桃花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