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名:馬鞍鄉 | 隸屬:漢川市 |
區劃代碼:420984203 | 代碼前6位:420984 |
行政區域:湖北省 | 地理分區:華中地區 |
行政級別:鄉 | 車牌代碼:鄂K |
長途區號:0712 | 郵政編碼:432000 |
轄區面積:約47.3平方公里 | 人口數量:約1.92萬人 |
人口密度:約406人/平方公里 | |
下轄地區:15個行政村 |
![]() | 代碼 | 城鄉分類 | 簡介 |
艾閘村 | ~200 | 村莊 | 明清時屬漢川縣梅城鄉湖南堡,民國時屬榔頭區,解放前屬黃龍鄉,解放初屬城東區索子鄉,1955年為馬鞍第十一、十二合作社,1958年人民公社化時為南河公社…[詳細] |
當碼頭村 | ~201 | 鄉中心區 | 明清時屬漢川縣梅城鄉湖南堡,民國時屬榔頭區,解放前屬黃龍鄉,解放初屬城東區索子鄉,1954年屬第一區索子鄉,1956年為馬鞍鄉八九合作社,1958年人…[詳細] |
索子垸村 | ~202 | 鄉中心區 | 因漢水繞垸而過,此垸呈索子細長形,故名。…[詳細] |
油榨河村 | ~207 | 鄉中心區 | 明清時屬漢川縣梅城鄉湖南堡,民國時屬榔頭區,解放前屬黃龍鄉,解放初屬城東區索子鄉,1954年屬第一區索子鄉,1956年為幸福四、五、六、七、八合作社,…[詳細] |
養魚鋪村 | ~208 | 村莊 | 明清時屬漢川縣梅城鄉湖南堡,民國時屬榔頭區,解放前屬高養鄉,解放初屬城東區,1955年為幸二、三、四合作社,1958年分別改為大隊,1964年合并名幸…[詳細] |
高觀村 | ~211 | 鄉中心區 | 明清時屬漢川縣梅城鄉湖南堡,民國時屬榔頭區,解放前屬高養鄉,解放初屬城東區,1954年屬第一區新魚鄉,1955年為百角合作社,1958年人民公社化時為…[詳細] |
陡山村 | ~215 | 城鄉結合區 | 因地處一坡度較陡的山,故名。明清時屬漢川縣梅城鄉湖南堡,民國時屬榔頭區,解放前屬高養鄉,解放初屬城東區,1954年屬第一區新魚鄉,1955年為聯合、旭…[詳細] |
雙山村 | ~217 | 村莊 | 因旁邊有兩座相鄰的山,故名。明清時屬漢川縣梅城鄉七里堡,民國時屬榔頭區,解放前屬高養鄉,解放初屬城東區,1954年屬第一區新魚鄉,1955年為民新合作…[詳細] |
聯洪村 | ~222 | 村莊 | 因為聯一、聯六兩個村合并,比喻在事業建設上能聯合強大,故取名聯洪村。“洪”諧音紅,意即年年紅。…[詳細] |
榔頭村 | ~223 | 村莊 | 因在居民聚居的渡口邊長有榔樹,人稱""榔樹碼頭"",后簡稱""榔頭"",故名。…[詳細] |
馬鞍村 | ~230 | 主城區 | 明清時屬漢川縣梅城鄉湖南堡,民國時屬榔頭區,解放前屬黃龍鄉,1949年解放初馬鞍互助組,1954年屬第一區索子鄉,1956年為馬鞍鄉第四合作社,195…[詳細] |
復興村 | ~231 | 城鄉結合區 | 明清時屬漢川縣梅城鄉湖南堡,民國時屬榔頭區,解放前屬黃龍鄉,解放初屬城東區索子鄉,1954年屬第一區索子鄉,1955年為馬鞍鄉一、二、三合作社,195…[詳細] |
黃龍湖村 | ~232 | 村莊 | 依村邊的黃龍潭命名。明清時屬漢川縣梅城鄉湖南堡,民國時屬榔頭區,解放前屬高養鄉,解放初屬城東區,1954年屬第一區新魚鄉,1955年為龍光、紅光合作社…[詳細] |
團結村 | ~233 | 村莊 | 明清時屬漢川縣梅城鄉七里堡,民國時屬榔頭區,民國屬第一區,1956年為紅星、和平、新建、愛民合作社,1958年人民公社化時為南河公社雙一大隊,1964…[詳細] |
三合垸村 | ~234 | 鎮鄉結合區 | 明清時屬漢川縣梅城鄉七里堡,民國時屬榔頭區,解放前屬黃龍鄉,解放初屬城東區,1954年屬第一區榔頭鄉。1956年為聯豐、先鋒、民莊合作社,1958年人…[詳細] |
地名由來:
以其駐地形似“馬上之鞍”故名。
基本介紹:
馬鞍鄉位于漢水下游,居湖北省漢川市以東,東與武漢市蔡甸區接壤,西與湖北紡織第一鎮馬口鎮相鄰,北與漢川市區及漢川電廠開發區隔江相望,因地形如馬上之鞍而得名。馬鞍歷史悠久,南北朝時期即在此設郡治。全鄉現有國土面積60.2平方公里,耕地面積3.1萬畝,轄30個行政村,3.7萬余人(其中農業人口3.4萬)。全鄉屬丘陵地帶,是漢川市與大武漢的交匯點。水陸交通便捷,區位優勢獨特。北有漢水繞境而過,與107國道相接,南有荷沙高速公路相通,東與武漢野生動物園相鄰,距武-景旅游區——嵩陽山莊8公里,距京珠高速公路僅18公里,距武漢天河機場近50公里。鄉內資源眾多,湖汊縱橫,有黃龍湖、許家賽、大蔸湖、黃瓜湖等大小
榮譽排行:
2022年3月,馬鞍鄉被命名(確認)為2021年湖北省衛生城市(縣城、鄉鎮)。
2019年12月,馬鞍鄉被命名為2019年度湖北省省級生態鄉鎮。
文化旅游:
黃龍湖,地處廣袤江漢平原東部邊緣,南與武漢市蔡甸區接壤,西北與漢川城區相望,地理位置優越。歷史上,由北周至隋唐,這一甲子的六十年之間,家鄉的政治經濟與文化中心,故縣甑山的縣城就設置在黃龍湖畔
歷史沿革:
春秋屬楚地,南北朝梁武帝天監元年(502)置甑山縣于此。
明清時期屬梅城三里,清末屬榔頭區。
1918年屬高養區。
1929年全縣合并為六大區,馬鞍屬第一區轄。
1931年屬榔頭區。
1937年抗戰時期屬第一區索子聯保,1939年屬中共領導的三碼區。
1940年屬第一聯鄉。
抗戰勝利后,屬黃龍聯鄉。
1947年屬黃龍鄉。
1949年解放后屬城東區索子鄉。
1951年為第一區。
1956年一區改為南河區,屬南河區轄。
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