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名:回龍鎮 | 隸屬:漢川市 |
區劃代碼:420984106 | 代碼前6位:420984 |
行政區域:湖北省 | 地理分區:華中地區 |
行政級別:鎮 | 車牌代碼:鄂K |
長途區號:0712 | 郵政編碼:432000 |
轄區面積:約55.63平方公里 | 人口數量:約2.23萬人 |
人口密度:約401人/平方公里 | |
下轄地區:1個社區、14個行政村 |
![]() | 代碼 | 城鄉分類 | 簡介 |
回龍社區 | ~001 | 鎮中心區 | 明嘉慶年間此地建有回龍寺古跡,以此得名。…[詳細] |
楊占村 | ~200 | 村莊 | 清屬雞鳴鄉,民國時屬二河35堡,解放初為二河區太陽鄉,1956年為楊贊口、楊家灣、尹臺三個合作社,1958年分別改為大隊,1966年為二河區池口公社五…[詳細] |
魯臺村 | ~202 | 村莊 | 以居民姓氏命名。因魯姓人占多數,以姓命名村委會名稱,故名。…[詳細] |
杜廟村 | ~203 | 村莊 | 清屬雞鳴鄉,民國時屬杜家廟堡,解放初為田龍區杜家廟村,1956年為于灣、杜一、杜廟合作社;1958年分別改為三個大隊,1966年合并為東風大隊,197…[詳細] |
鯉魚湖村 | ~204 | 村莊 | 清屬雞鳴鄉,民國屬漢川雞鳴鄉七廟堡,解放初為田龍區汪陽,1955年至1958年前名為東農、東富生產合作社,1958年后轉稱東農、東富大隊,1966年這…[詳細] |
池口村 | ~206 | 鎮鄉結合區 | 池口村的城鄉分類代碼為122,為鎮鄉結合區![詳細] |
茶棚村 | ~207 | 鎮中心區 | 清屬雞鳴鄉,清末和民國屬田龍區回龍鄉,解放初屬二河公社,1956年為同興、興隆兩個合作社,1958年分別改為大隊,1966年合并為勝利大隊,1981年…[詳細] |
新橋村 | ~208 | 村莊 | 以美好愿望命名。新橋村原名興隆大隊,因同名較多,1985年更名時又恰逢新建回龍大橋,故名“新橋”。…[詳細] |
回龍村 | ~209 | 鎮鄉結合區 | 以地形地貌命名。因古竹筒河流經此地,形如一條蜿蜒迂回的蛟龍,故名。…[詳細] |
金家會村 | ~210 | 鎮鄉結合區 | 清屬雞鳴鄉,民國時屬湯家堡,解放初為田龍區,1956年為前一、前二合作社,1958年人民公社化時為二河區前進大隊,1975年為回龍公社前進大隊,198…[詳細] |
湯灣村 | ~211 | 鎮鄉結合區 | 清屬雞鳴鄉,民國屬雞鳴鄉湯家堡,解放初為田龍區紅旗村,1956年為民主、紅旗兩社,1958年分別為大隊,1966年人民公社化時為紅旗大隊,1975年為…[詳細] |
王垸村 | ~212 | 村莊 | 清屬雞鳴鄉,民國屬里潭42堡,解放初為田龍區桂玉村,1956年為群榮合作社,1958年人民公社化時為二河區群榮大隊,1975年為回龍公社紅衛大隊,19…[詳細] |
玉皇閣村 | ~213 | 村莊 | 以當地古建筑命名。此地有座玉皇閣廟,故名![詳細] |
螺螄村 | ~219 | 村莊 | 因皂港河流經此地,其河道彎曲如螺螄狀,故名。…[詳細] |
皂港村 | ~220 | 村莊 | 因處于皂港河和皂港古集市之間,故名。清屬雞鳴鄉,民國時屬蔣家堡,解放初為田龍區,1955年名為張鄭、燈塔生產合作社,1958年合并為東風大隊,1966…[詳細] |
地名由來:
明嘉慶年間此地建有回龍寺古跡,以此得名。
基本介紹:
【鄉鎮簡況】回龍,因明代周天官“一本筑九河”形成龍脈循環得名,地處江漢平原武漢以西80公里,省級干線荷沙公路貫境而過,全鎮國土面積51.37平方公里,總人口3.2萬,境內溝渠縱橫,湖汊密布,跨有四湖(沉湖、南湖、蓼湖、澎湖)兩垸(喻垸、軍垸),常年日照充足,氣候溫和,雨量充沛,是一個以糧棉油生產和水產品養殖為主的農業大鎮。
歷史沿革:
明末清初時屬雞鳴鄉轄。
1910年為二河區,1928年民國時期分為二河下區。
1929年為第四區。
1930年土地革命時期改稱田池區。
1937年屬第三區回龍聯保。
1938年漢川淪陷后屬第五聯鄉稱回里鄉。
抗戰勝利后屬農田鎮轄。
1948年12月,漢川縣愛國民主政府將襄北解放區田二河劃為田農區。
1949年解放后稱田龍區。
1951年至1954年為第六區(駐回龍灣)回龍鄉。
1954年六區改為五區,七區改為六區。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