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名:蘄春縣 | 隸屬:黃岡市 |
區劃代碼:421126 | 代碼前6位:421126 |
行政區域:湖北省 | 地理分區:華中地區 |
行政級別:縣 | 車牌代碼:鄂J |
長途區號:0713 | 郵政編碼:438000 |
轄區面積:約2398平方公里 | 人口數量:約79.21萬人 |
人口密度:約330人/平方公里 | |
下轄地區:13個鎮、1個鄉 |
![]() | 人口 | 面積 | 簡介 |
漕河鎮 | 20.35萬人 | 173.1km2 | 漕河鎮地處蘄春縣城關,是全縣的政治、經濟、文化中心和交通樞紐,屬京九大動脈上的重鎮之一。
全鎮版圖面積173.1平方公里,其中城區面積22.6平方公…[詳細] |
赤東鎮 | 5.35萬人 | 148.97km2 | 我們赤東鎮現有版圖面積148.97平方公里,總人口6.2萬。蘄漕一級公路穿境5公里,鎮南距黃黃高速公路蘄春入口處5公里,長江蘄州水運港口8公里,北距京…[詳細] |
蘄州鎮 | 6.39萬人 | 150.45km2 | 我們蘄州鎮是明代偉大醫藥學家李時珍和現代文藝評論家胡風先生的故鄉,位于縣城南端。全鎮版圖總面積150.45平方公里,轄管46個村(居委會),總人口9.…[詳細] |
管窯鎮 | 2.05萬人 | 72.5km2 | 蘄春縣轄鎮。1975年建赤西公社,1987年設管窯鎮。位于縣境西南部,長江北岸,蘄河入江口,江河夾角,距縣城15公里。面積72.5平方公里,人口3.1…[詳細] |
彭思鎮 | 3.08萬人 | 61.4km2 | 蘄春縣轄鎮。1958年建彭思公社,1960年改區,1987年建鄉,1996年設鎮。位于縣境西南部,距縣城25公里,距(北)京九(龍)鐵路10公里。面積…[詳細] |
橫車鎮 | 6.77萬人 | 194.59km2 | 橫車鎮地處蘄春縣中西部,有蘄春西大門之稱。橫車原名橫車橋,相傳當年朱元璋揮軍至此被斷橋所阻,“橫”鋪戰“車”當橋通過而得名。全鎮東西長16.5公里,南…[詳細] |
株林鎮 | 3.16萬人 | 165.2km2 | 株林鎮位于大別山南麓,蘄春縣西北部。面積165.2平方公里,人口5.17萬,現轄34個村,1個居委會,342個村民小組,耕地面積4.2萬畝,水面積0.…[詳細] |
劉河鎮 | 7.41萬人 | 231.09km2 | 劉河鎮位于湖北省蘄春縣中部,版圖面積228.9平方公里,轄56個行政村,9.02萬人。南距京 九鐵路17公里、武黃公路25公里,蘄(湖北蘄春)——太(…[詳細] |
獅子鎮 | 4.44萬人 | 241km2 | 獅子鎮位于大別山南麓,蘄春縣西北部,與浠水縣、英山縣毗鄰,由原獅子鎮、花園鄉合并而成,版圖面積241平方公里,是蘄春面積最大的鄉鎮。全鎮耕地面積400…[詳細] |
青石鎮 | 5.19萬人 | 208km2 | 我們青石鎮位于蘄春縣東部,大別山南麓,全鎮43個行政村,373個村民小組,總人口6.7萬,總面積208平方公里,其中耕地4.8萬畝,山林18萬畝,水域…[詳細] |
張塝鎮 | 4.93萬人 | 209.26km2 | 張榜鎮地處大別山南麓,鄂皖兩省蘄(蘄春)太(太湖)宿(宿松)三縣交界處,自古以來就是蘄北的政治、經濟、文化中心。
張榜鎮資源豐富,茶、桑、果…[詳細] |
大同鎮 | 2萬人 | 137.35km2 | 大同鎮地處鄂東蘄春北部山區,蘄河上游,版圖面積137.35平方公里。這里區位優越,交通便利,蘄太蘄英公路在此匯結,距黃黃高速公路、京九鐵路均在50公里…[詳細] |
檀林鎮 | 3.55萬人 | 196.7km2 | 我們檀林地處蘄春東北部山區,是鄂皖兩省蘄英太宿四縣的結合部,大別山區的重要交通口。全鎮下轄42個行政村,324個村民小 組,11000戶,5.4萬人,…[詳細] |
向橋鄉 | 3.21萬人 | 206km2 | 向橋鄉位于蘄春縣東北部,鄂皖兩省蘄黃宿三縣交界處,東鄰安徽省宿松縣,南連黃梅縣,西靠蘄 太公路,北與張榜鎮接壤,總面積206平方公里,境內交通發達,下…[詳細] |
八里湖農場 | 1.12萬人 | 八里湖農場位于湖北省黃岡市蘄春縣西南部,與1958年建場,先隸屬與湖北省農墾,與?年劃為蘄春縣行政區內, 建場之初其中心區域為長江黃泛區,為一片汪洋…[詳細] |
地名由來:
有兩種說法,一是因境內的蘄水得名。另外一種說法,因此地盛產蘄菜(水芹菜),蘄菜主要生長在春季,故取“蘄菜之春”之意命名。
基本介紹:
蘄春縣位于湖北省東陲、大別山南麓、長江中游下段北岸,是明代醫圣李時珍的故鄉。蘄春版圖面積2398平方公里,2018年末,全縣戶籍總人口101.11萬,轄15個鄉鎮辦。蘄春縣是中國傳統中醫藥文化之鄉,是武漢城市圈、長江經濟帶、大別山試驗區的重要組成部分,是國務院確定的對外開放縣之一,先后榮獲“全國文化先進縣”、“全國食品安全示范縣”、“全國實施農民體育健身工程先進縣”、“全省縣域經濟發展先進縣”、“全省平安縣”、“全省最佳金融信用縣”。
蘄春歷史悠久。蘄春以“水隈多蘄菜(水芹菜)”而得名,早在公元前201年(西漢高祖六年)建縣,其遠古文明上溯到新石器時代。歷史上,蘄春長期為郡(州、路、府、
榮譽排行:
2025年5月,入選2025年一體化推進水土保持工程建設縣名單。
2024年11月,2024全國縣域地理標志產業高質量發展綜合指數百強縣揭曉,蘄春縣位列第73名。
2023年12月,蘄春縣被認定為第四批湖北省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示范區。
2022年3月,蘄春縣被確定為2021年湖北省茶葉主產區。
2021年12月,農業農村部認定蘄春縣為全國第六批率先基本實現主要農作物生產全程機械化示范縣(市、區)。
2021年5月,根據第七次全國人口普查結果,蘄春縣人口數量為79.21萬人,位列黃岡市各縣市區人口數量排行榜第2位,位列湖北省各縣市區人口數量排行第21位,位列全國各縣市區人口數量排名第485位。
2021年1月,2020年鄉村振興傳播影響力縣區排名發布,蘄春縣位列第191名。
歷史沿革:
西漢高祖六年(前201),始置蘄春縣,先隸衡山郡,武帝元狩二年(前122)改隸江夏郡,縣治在今漕河鎮羅州城。
東漢建武三十年(54),置蘄春侯國,封陳俊之子陳浮為蘄春侯,傳三世,國除,復為蘄春縣。
三國時,建安十二年(207),孫權置蘄春郡,縣隸揚州蘄春郡,一度屬魏,后復歸吳。
西晉太康元年(280),廢蘄春郡,縣隸豫州弋陽郡,惠帝時,隸豫州西陽郡。
東晉太元三年(378),避孝武帝母鄭阿春諱,更名蘄陽縣
區劃:湖北省·黃岡市·蘄春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