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名:青龍潭社區 | 隸屬:孛畈鎮 |
區劃代碼:420982107003 | 代碼前6位:420982 |
行政區域:湖北省 | 地理分區:華中地區 |
行政級別:社區 | 車牌代碼:鄂K |
長途區號:0712 | 郵政編碼:432000 |
城鄉分類:村莊 | 分類代碼:220 |
地名由來:
此地府河南岸有一天然巨石,狀如龍頭,揚眉怒睜,昂首向天,形狀極其逼真。龍頭前方有一圓形石堆,狀似迭嶂的云彩。且龍頭石前有一口清潭,水色翠黑,深不見底。龍頭石上遍生一簇簇青色苔蘚,狀如片片龍鱗,時人因此聯想,稱此潭為青龍潭,沿用至今。后在此地設立了居民委員會。當地關于龍頭石的傳說:很久很久以前,有一條青龍在府河中修行多年,已經具有通靈的法力。因此地風水俱佳,故不愿離去,仍在此地靜修。有一年,天遭大旱,經久不雨,農作物枯死,連府河也斷流。赤地千里、餓殍遍野。人們無以為生,整天焚香禮拜,懇求老天降雨。但求告無效,老天不為所動,仍然滴雨未降。一時間人間哀呼之聲直達四野,百姓離鄉背井四處乞討。百姓的哀告聲驚動了潛修的青龍,它雖然已經具備興云布雨的法力,但未奉玉帝旨意,不能擅自行雨。但青龍顧及百姓的生死安危,毅然冒險行雨,拯救了當地百姓。因私自布雨違犯天條,被玉帝殘酷地殺害了。一顆血淋淋的龍頭落在青龍修行的府河邊,化作一個怒目向天的石龍頭。一腔赤血不停地涌出,連日不斷,將河水變成一條赤色的血水河。當地百姓為紀念青龍的愛民之德和奮不顧身的精神,在其石身的右山坡修建了一座血龍廟,四時祭祀,以示感激之情。說來也怪,神廟建成以后,河水一下子澄清了。此廟解放前香火十分旺盛,直到1956年被當地政府拆毀,建廟的材料用于修建青龍糧站。遺址仍在,神廟無存。但青龍潭的傳說卻在當地婦孺皆知,代代相傳不息。
基本介紹:
青龍潭社區是湖北省孝感市安陸市孛畈鎮下轄的社區,城鄉分類代碼為220,為村莊。區劃代碼為420982107003,居民身份證號碼前6位為420982。郵政編碼為432000,長途電話區號為0712 ,車牌號碼為鄂K。青龍潭社區與曹棚村、龍窩村、橫山村、同興村、陳河村、張畈村、天子崗村、板金村、曹畈村、月嶺村、楊堰村、三里社區、柳林村、杜廟村相鄰。
歷史沿革:
青龍潭的前身為附近的陶家店,傳說始于唐代。
史載,清嘉慶八年(1803年)被大水夷為平地,之后遷于高崗之上的青龍潭,于嘉慶十一年(1806年)報官開集,青龍潭街由此得名,至今已有2000多年歷史。
1949年10月為青龍潭街和楊家村(又名羅崗村)、桃園村,屬安陸縣孛畈區。
1952年10月屬第五區管轄。
1954年8月屬青龍區管轄。
1956年4月屬第六指導小組管轄。
1958年9月楊家村和桃園村更名為楊家大
周邊相關:
青龍潭社區附近有白兆山李白文化旅游區、盛世聞櫻旅游風景區、安陸李白紀念館、安陸府河國家濕地公園、安陸太平寨、趙家棚抗日烈士陵園等旅游景點,有南鄉蘿卜、安陸白花菜、安陸銀杏、孝感龍劍茶、孝感糯米、安陸翰林雞等特產,有白兆山與李白的傳說、漢川善書、三節龍·跳鼓、孝感雕花剪紙、云夢皮影等民俗文化。
區劃:湖北省·孝感市·安陸市·孛畈鎮·青龍潭社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