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基本情況
前劉貫寨村共13個村民小組,317戶,1423人,1234畝耕地。村“兩委”7人,58名黨員;脫貧戶14戶38人,1戶監測戶(突出嚴重困難戶)1戶2人;低保戶23戶38人;五保戶4戶4人;殘疾人23人。
一組2戶(張乾民、蘇月紅),二組2戶(張才軍、何俊濤),三組1戶(張乾興),四組1戶(張可訓),五組1戶(熊梅),六組1戶(張彥軍),八組(劉社菊),九組1戶(張可榮)十組1戶(吳桂英),十一組1戶(焦社喜),十二組2戶(肖鳳利、孔秀艮)。
幫扶單位縣文明辦,駐村第一書記許瑞平,村支部書記何為強,責任組長清河頭鄉政府管世雙。
二、經濟狀況
隨著市、縣城區東建,多條市政道路的延伸,前劉貫寨村地理位置日趨明顯,是典型的城郊村,交通便利。2018年,被列為城中村改造,已經拆遷住戶169戶。但是做為城中村改造村莊,要求村莊住戶不再新建、改建房屋,造成村莊住宅較為破舊,部分拆遷戶在村周邊臨時安置居住,生活條件不便,村莊基礎設施配套提升滯后。我村群眾以在市、縣建筑工地人事建筑、裝修為主要務工渠道,農作物以種植金銀花、果樹為主,村民人均純收入位于全鄉前列。
三、鞏固拓展脫貧成果情況
前劉貫寨村2013年以來共識別貧困戶14戶,村貧困戶主要致貧原因:因殘因病(7戶),因殘致貧5戶(焦社喜、張可榮、張乾興、肖鳳利、張可訓),因病致貧2戶(蘇月紅、張彥軍),因災致貧2戶(熊梅、吳桂英),因缺勞動力致貧2戶(孔秀艮、劉社菊),因缺資金致貧2戶(何俊濤、張乾民),因缺技術致貧1戶(張才軍)。脫貧渠道主要有:轉移就業(安置貧困勞動力17人,其中公益崗6人)、產業扶貧,依托扶貧基地旗盛莊園種植專業合作社,動員13戶貧困群眾入股參與經營,戶均收入達到1千余元,動員群眾調整產業結構,發展金銀花種植基地600余畝,畝產值4000余元,并落實好到戶增收政策,有效促進了農業增效、農民增收。
2020年10月以來,我村全面貫徹落實上級鞏固脫貧攻堅成果決策部署,把防止返貧致貧工作放在更加重要位置,積極開展防返貧監測和幫扶基礎工作,實現了全村無1人返貧致貧的目標。一是嚴格落實“四個不摘”要求。不摘責任,黨員干部及幫扶責任人繼續履行幫扶責任,為脫貧戶“兩不愁三保障”持續穩定負完全責任;不摘政策,嚴格落實上級各類政策。不摘幫扶,在我村原幫扶責任人人(含村級)的基礎上,第一書記做為監測戶幫扶責任人,強化了幫扶力量;不摘監管,由村監委會成立鞏固脫貧成果監督小組,對工作中實施的危房改造、低保五保評定、監測戶識別等到人到戶資金及政策性工作進行監督,及時糾正錯誤,確保對象精準、資金精準。二是堅持“月排查、月研判、零報告”制度。在開展動態監測排查、防返貧監測幫扶“雙精準、雙提高”、村級鞏固脫貧攻堅質量自查評估等三輪集中排查的基礎上;按照網格化管理,結合受災情況認真分析研判致貧返貧的風險點,做到發現一戶、監測一戶、幫扶一戶。通過排查,全村2020年10月以來新識別1戶(脫貧不穩定戶),通過幫扶,2020年12月已消除風險。
四、村集體經濟情況
村集體有集體土地160余畝,現對外出租,年收入5萬余元,2019年經申請,爭取財政涉農資金100萬元作為集體資金,在旗盛莊園新建溫室大棚一座,現投入使用,年收益6萬元左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