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名:張陶鄉 | 隸屬:息縣 |
區劃代碼:411528205 | 代碼前6位:411528 |
行政區域:河南省 | 地理分區:華中地區 |
行政級別:鄉 | 車牌代碼:豫S |
長途區號:0376 | 郵政編碼:464000 |
轄區面積:約99平方公里 | 人口數量:約2.42萬人 |
人口密度:約244人/平方公里 | |
下轄地區:18個行政村 |
![]() | 代碼 | 城鄉分類 | 簡介 |
張陶村 | ~200 | 鄉中心區 | 明萬歷年間,張姓和陶姓在此興建店鋪,得名張陶。…[詳細] |
曹林村 | ~201 | 村莊 | 明末,該處有一片樹林,權屬“曹”姓人家,名為曹家林。來往行人都在此歇息,逐漸形成一村莊,故得名曹林。…[詳細] |
陳圈行村 | ~202 | 村莊 | 清代年間,緊靠大路,有一戶陳姓人家在此居住建莊。因經常會有豬羊販子,在此居住,豬羊就地圈起來,久之則約定成俗,故稱此地為陳圈行。…[詳細] |
大陳莊村 | ~203 | 村莊 | 清乾隆年間,陳氏遷此建莊。因建莊早,人多莊大,故名。…[詳細] |
大鄒莊村 | ~204 | 村莊 | 明末,鄒氏兄弟遷此建兩莊,老大建此莊叫大鄒莊。…[詳細] |
胡莊村 | ~205 | 村莊 | 清初,胡氏在此建莊,故名。清代,設保屬胡莊里。1930年屬張陶區。1936年屬包信區聯保。1950年10月屬張陶區,稱胡莊小鄉。1956年1月屬張陶中…[詳細] |
江莊村 | ~206 | 村莊 | 清中期,江氏兄弟遷此,分別建前、后江莊。…[詳細] |
劉樓村 | ~207 | 村莊 | 清嘉慶年間,劉氏遷此建莊。蓋有一小樓,故名。…[詳細] |
裴寨村 | ~208 | 村莊 | 清康熙年間,裴氏從外地遷此建莊,挖溝筑寨,故名。…[詳細] |
孫寨村 | ~209 | 村莊 | 明末,孫氏遷此建莊。后人多莊大,修有寨墻,故名。…[詳細] |
王堰村 | ~210 | 村莊 | 清乾隆年間,王氏兄弟遷此建莊。因靠近蓮花港建有堰坎,故名。…[詳細] |
溫圍孜村 | ~211 | 村莊 | 民國時期,以趙樓趙獅河及其女兒為首的土匪橫行鄉里,肆意掠奪百姓財產。當時以本莊溫中榮、溫道佳為首的村民組織群眾在村莊四周筑起一道丈余高的土墻,用以抵御…[詳細] |
文莊村 | ~212 | 村莊 | 清初,文姓在此建莊,故名。清代,設保屬胡莊里。1930年屬張陶區。1936年屬包信區聯保。1950年10月屬張陶區,稱文莊小鄉。1956年1月屬張陶中…[詳細] |
徐長莊村 | ~213 | 村莊 | 清中期,徐氏遷此建莊。成莊時,因地形建房,呈長條型,故得名徐長莊。…[詳細] |
薛莊村 | ~214 | 村莊 | 明末,薛姓在此建莊,故名。清代,設保屬胡莊里。1930年屬張陶區。1936年屬包信區聯保。1950年10月屬張陶區,稱張陶小鄉。1956年1月屬張陶中…[詳細] |
趙樓村 | ~215 | 村莊 | 清初,趙氏從外地遷此建莊。蓋有小樓,故名。…[詳細] |
鐘莊村 | ~216 | 村莊 | 清末,鐘氏在此建莊,故名。清代,設保屬胡莊里。1930年屬張陶區。1936年屬包信區聯保。1950年10月屬張陶區,稱鐘莊小鄉。1956年1月屬張陶中…[詳細] |
佘老莊村 | ~217 | 村莊 | 清雍正年間,佘氏遷此建莊。因建莊早,人多莊大,故名。…[詳細] |
地名由來:
明萬歷年間,“張”“陶”二姓在此興建店鋪,得名張陶。
基本介紹:
張陶鄉位于息縣東北部淮北平原,分別與楊店、項店、夏莊、小茴、包信、東岳、白店等鄉(鎮)接壤,全鄉東西長11公里,南北長10公里,總面積99平方公里。
張陶鄉地處淮北平原,地勢較為平坦,由西北向東南傾斜,西北高,東北和東南低,平均海拔40米。張陶鄉地處淮北平原,境內水資源豐富,包括地表水、地下水、過境水。境內有3條河港。蓮花港在鄉境內流長3公里,白馬港在鄉境內流長3公里,閭河流長為4公里。全鄉有林地面積1.8萬畝,其中用材林1.2萬畝,經濟林0.6萬畝,森林覆蓋率達16%。
張陶鄉轄18個行政村,2005年底人口50150人,人口密度每平方公里506人,耕地面積84970畝。
榮譽排行:
2019年9月,張陶鄉被確定為2019年度河南省”平安農機”示范鄉(鎮)。
歷史沿革:
清代設保屬胡莊里。
1930年設張陶區。
1936年設聯保屬包信區。
1950年設張陶區。
1956年撤區設張陶中心鄉。
1957年改為張陶鄉。
1958年改為張陶公社。
1983年改設張陶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