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名:超化鎮 | 隸屬:新密市 |
區劃代碼:410183104 | 代碼前6位:410183 |
行政區域:河南省 | 地理分區:華中地區 |
行政級別:鎮 | 車牌代碼:豫A |
長途區號:0371 | 郵政編碼:450000 |
轄區面積:約78平方公里 | 人口數量:約5.46萬人 |
人口密度:約700人/平方公里 | |
下轄地區:24個行政村 |
![]() | 代碼 | 城鄉分類 | 簡介 |
超化村 | ~201 | 鎮中心區 | 源于佛經“超脫眾品,化育群生”兩句首字,取名超化。…[詳細] |
王村村 | ~202 | 鎮鄉結合區 | 相元代蒙古族統治者令王子騎馬日夜兼程,駛向全國各地,當馬走不動時,馬倒下的地方即為蒙古王子駐地,以王子駐地而得名王村。…[詳細] |
河西村 | ~203 | 鎮鄉結合區 | 據《錢氏家譜》記載:“始祖錢三老,原籍山西洪洞人也,明初,奉旨遷密”,錢姓始祖遷密后,于洧水西岸建村定居,故名河西。…[詳細] |
鄭家莊村 | ~204 | 鎮鄉結合區 | 因鄭姓祖上始居于此,故得名鄭家莊。1948年前屬超化鎮。1949年屬超化區。1955年屬超化中心鄉。1958年屬超化人民公社。1961年建立鄭家莊大隊…[詳細] |
湖地村 | ~205 | 村莊 | 因村莊前方有一片開闊地,中央長年有一湖水,久之取名稱湖地。…[詳細] |
莪溝村 | ~206 | 村莊 | 相傳很久以前,因洧水河流經此處形成峽谷,且谷里長滿莪草,故名莪溝。…[詳細] |
龍潭村 | ~207 | 鎮鄉結合區 | 清道光年間,村民在龍王廟旁水潭附近建村,故名龍潭。另一種說法是相傳很久以前,有一條龍落入此處,把石頭砸出一條潭溝,很像一條龍形狀,正好旁邊又有一個水池…[詳細] |
王崗村 | ~208 | 鎮鄉結合區 | 明初,王氏祖上王能從山西洪洞縣遷密于曲梁一溝中定居,稱王溝。清代,由其第十二代孫王傳帶領族人從王溝移遷到超化寺西南崗上建村定居,稱王崗。…[詳細] |
楚嶺村 | ~209 | 村莊 | 早在明代隆慶年間,楚氏八世祖因在密縣南部講學,后定居一道黃土嶺上,故稱楚嶺。…[詳細] |
油坊溝村 | ~210 | 村莊 | 清代,此溝中有傳統榨油作坊,故得名油坊溝。…[詳細] |
栗林村 | ~211 | 村莊 | 古時,來此種地的人在此搭窩棚生活,后逐漸形成村落,因村旁有一大片栗樹,茂密成林,取名栗林。…[詳細] |
黃路山村 | ~212 | 村莊 | 清代,此地山上有很多黃鹿在這里生存,所以人們都稱作黃鹿山,后演變為黃路山。…[詳細] |
圣帝廟村 | ~213 | 鎮鄉結合區 | 相當地黃氏宗祖為紀念西周名將黃飛虎建廟,村以廟為名,故稱為圣帝廟。…[詳細] |
草廟村 | ~214 | 村莊 | 明初,村民從山西洪洞縣移民于此,在用黃白草蓋的廟宇東側建村定居,以此為村名。又因村委會位于此村,故得名。…[詳細] |
任溝村 | ~215 | 村莊 | 因任氏始居破荊山南側的山溝中,故名任溝。…[詳細] |
新莊村 | ~216 | 鎮鄉結合區 | 因此地有一古寨泰埠寨,年久破敗,于民國十年重修,重修后的泰埠寨,人們習慣稱“新寨”。因重名,根據開署發【1980】208號文件更名為新莊,…[詳細] |
東店村 | ~217 | 鎮鄉結合區 | 因位于超化寺東一公里處,隋唐時期建有許多為接待超化寺香客而開的旅店,取名東店。…[詳細] |
樊寨村 | ~218 | 鎮鄉結合區 | 據《樊氏家譜》記載:明永樂年間,樊氏始祖樊肇基自山西洪洞縣遷密,先居住在東店東南隅,稱樊臺。清咸豐年間,樊姓族人沿洧水南岸聚居,為防盜匪,東遷1千米于…[詳細] |
申溝村 | ~219 | 鎮鄉結合區 | 清代末年,申姓由密縣白寨遷居洧水河南岸一溝谷中定居,以姓氏和自然地理實體而得名申溝。…[詳細] |
杏樹崗村 | ~220 | 鎮鄉結合區 | 明初,從山西洪洞縣來的移民在長有杏樹的山崗上建村定居,故名。還有一種說法是宋代,在此地南側的土崗之上曾有百余畝杏樹林,所產大杏為宮廷貢品,故得名杏樹崗…[詳細] |
崔莊村 | ~221 | 村莊 | 明初,崔氏始祖自山西洪洞縣遷密,駐崔拐。崔氏生五子,分居后,一個兒子在此定居,稱崔莊。…[詳細] |
周崗村 | ~222 | 鎮鄉結合區 | 據《周氏家譜》記載:明永樂年間,弼祖定居醴泉河東岸高崗處,清道光年間設置周崗村。…[詳細] |
李坡村 | ~223 | 鎮鄉結合區 | 古時,李姓在龜山北坡定居,故名李坡。1948年前屬超化鎮。1949年屬超化區。1955年屬超化中心鄉。1958年屬超化人民公社。1961年建立李坡大隊…[詳細] |
黃固寺村 | ~224 | 鎮鄉結合區 | 因有一古寺黃固寺(建于隋唐時期),村以寺名,取名黃固寺。…[詳細] |
地名由來:
村內有超化寺,故名。超化取自佛經“超脫眾品,化育群生”。寺內有唐上元年間《超化寺碑記》。
基本介紹:
新密市超化鎮位于新密市南部九里山下,洧水河畔,地處東經113°24′,北緯34°23′,東西直徑12公里,南北直徑14公里。東及東南與大隗鎮、茍堂鎮毗鄰,西及西南與城關鎮、平陌鎮接壤,南與禹州市搭界,北與來集鎮相連。南部有九里山、寨山、破經山等山脈;中部沿雙洎河流域,地勢平坦,土地肥沃,其余為丘陵地帶。最高海拔728.6米,最低214米。
全鎮總面積78平方公里,轄24個行政村,285個村民組, 7.5萬口人,其中非農業人口5029人。絕大部分為漢族。耕地面積38974畝,人均耕地面積0.55畝。鎮政府駐超化村。
境內礦產資源豐富,鋁礬土儲量達1000萬噸,原煤儲量2.1億噸,硅石儲量2.
榮譽排行:
2019年10月,2019年度全國綜合實力千強鎮榜單公布,超化鎮位列第334名。
2015年8月,河南省政府選擇超化鎮河南省第一批重點示范鎮。
2014年7月,超化鎮被國家住房城鄉建設部等七部委確定為全國重點鎮。
文化旅游:
超化寺位于新密市超化鎮超化村。建于隋開皇元年(581),寺門匾額書“超化古寺,名剎十五”,時為全國著名佛教寺院之一。南北朝時期,佛教盛行。在隋朝全國寺院中,該寺名列十五。唐武則天和唐中宗時,
超化寺塔位于超化村塔坡。建于唐開元二年(714年)。為超化寺中寺舍利塔,方形十三級樓閣式磚塔,高30余米。“文革”中被拆毀,現僅存塔基。超化寺建于隋開皇元年(581年),共分上、中、下三寺。
超化寺,位于新密市超化鎮超化村洧水河南岸。始建于隋開皇元年,占地面積7140平方米,是全國著名的佛教寺院之一,有“超化古寺、名剎十五”之稱。超化寺分上、中、下三座寺院,上寺在超化小寨,中寺在
王溝村梁氏家祠位于新密市超化鎮,年代為民國,類別為近現代重要史跡及代表性建筑。2023年10月,王溝村梁氏家祠被公布為第三批鄭州市文物保護單位。
密南抗日根據地舊址位于新密市超化鎮,年代為1945年,類別為近現代重要史跡及代表性建筑。2023年10月,密南抗日根據地舊址被公布為第三批鄭州市文物保護單位。
歷史沿革:
明代設王村保,超化屬之。
1928年屬天仙廟區。
1930年屬六區。
1936年屬第一區天仙廟。
1941年為超化鎮。
1948年為密縣第三區。
1955年屬超化中心鄉。
1957年設新寨中心鄉。
1958年撤中心鄉,成立光明、紅旗2個公社。
1959年合并為超化公社。
1983年改設超化鄉。
1991年改置超化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