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名:德亭鎮 | 隸屬:嵩縣 |
區劃代碼:410325105 | 代碼前6位:410325 |
行政區域:河南省 | 地理分區:華中地區 |
行政級別:鎮 | 車牌代碼:豫C |
長途區號:0379 | 郵政編碼:471000 |
轄區面積:約327平方公里 | 人口數量:約3.57萬人 |
人口密度:約109人/平方公里 | |
下轄地區:1個社區、24個行政村 |
![]() | 代碼 | 城鄉分類 | 簡介 |
德福苑社區 | ~001 | 鎮中心區 | 德福苑社區的城鄉分類代碼為121,為鎮中心區。…[詳細] |
德亭村 | ~200 | 鎮中心區 | 元末明初,有隱士名李懷德,在村中建一亭子,供村民夏天乘涼。后人為紀念他,稱懷德亭。1912年,為德亭。…[詳細] |
趙元村 | ~201 | 村莊 | 明洪武年間,趙姓由山西遷入,定居于此,房屋以窯洞為主,稱趙窯,后演變為趙元。…[詳細] |
黃水庵村 | ~202 | 村莊 | 東漢末年,王莽追光武帝劉秀時,劉秀的戰馬負傷,傷馬跑到黃水庵村,黃水淌于此地,加之村中有古庵,故得名黃水庵。…[詳細] |
佛泉寺村 | ~203 | 村莊 | 據村內原有一古寺,寺內有一股清泉,故名佛泉寺。…[詳細] |
龍王廟村 | ~204 | 村莊 | 明代當地曾有異人名為張三,傳聞有龍王呼風喚雨之能,村民修建龍王廟紀念之,故名。…[詳細] |
張灣村 | ~205 | 村莊 | 早有張姓在此定居,地勢彎彎曲曲,故名。清光緒三十二年(1906),屬嵩縣三涂里德亭保。1932年屬嵩縣西區。1947年屬德亭區。1949年屬大章區。1…[詳細] |
南臺村 | ~206 | 村莊 | 因村南部有地勢較高的平臺,故名。清光緒三十二年(1906),屬嵩縣三涂里德亭保。1932年屬嵩縣西區。1948年屬德亭區。1949年屬大章區。1948…[詳細] |
孫元村 | ~207 | 村莊 | 村落位于左峪川下游,河水彎彎曲曲,原名下灣大隊,村內孫姓較多,后演變為孫元村。…[詳細] |
楊村村 | ~208 | 村莊 | 村內以余姓,楊姓為主,其中楊姓最多,故名。…[詳細] |
栗子元村 | ~209 | 村莊 | 此地曾盛產板栗,果園較多,且栗子香甜可口,遠近聞名,故名栗子園,后演變為栗子元。…[詳細] |
楊莊村 | ~210 | 村莊 | 據原名汪家莊,附近曾有一座寺廟名“后廟”,廟內有暗室,有僧人不守清規戒律,外出奸淫擄掠,惹起民憤,后村民與寺廟發生沖突,最終寺廟被燒毀,村民亦傷亡慘重…[詳細] |
段坪村 | ~211 | 村莊 | 段姓最早在此居住,因地勢相對較平坦,稱段坪。…[詳細] |
莊科村 | ~212 | 村莊 | 莊科村的城鄉分類代碼為220,為村莊。…[詳細] |
梅子溝村 | ~213 | 村莊 | 村中山崖下,曾有梅子寺一座,故村子得名梅子寺,隨后因寺廟倒塌,演變為梅子溝。…[詳細] |
上蠻峪村 | ~214 | 村莊 | 村前有蠻峪河,由西向東流,故稱為上蠻峪。…[詳細] |
下蠻峪村 | ~215 | 村莊 | 蠻峪因分為上、下兩村,在下端,故名下蠻峪,沿用至今。…[詳細] |
喬家村 | ~216 | 村莊 | 喬氏于明代由山西遷入密縣,清代遷嵩縣,故名。…[詳細] |
山峽村 | ~217 | 村莊 | 因村后臨山,南北是河,中間是峽谷,以地勢而定名山峽。…[詳細] |
元灣村 | ~218 | 村莊 | 伊河水從西向東流,流經此地時,遇山巖阻攔,急彎繞行,河灘呈扇形,故名圓灣,后演變為元灣。…[詳細] |
楊灣村 | ~219 | 村莊 | 楊灣村的城鄉分類代碼為220,為村莊。…[詳細] |
酒店村 | ~220 | 村莊 | 曾有人在此地開店釀酒,故名。清光緒三十二年(1906),屬嵩縣三涂里德亭保。1932年屬嵩縣西區。1947年屬德亭區。1949年屬大章區。1955年8…[詳細] |
大王溝村 | ~221 | 村莊 | 據傳清代有一官員,卸任后路過此地,占山為王,稱大王溝。…[詳細] |
小王溝村 | ~222 | 村莊 | 村口有山名為窩公寨,據傳洛陽曾有一位大臣受陷害逃至此地,建窩公寨,以此得名小窩溝,后諧音演變為小王溝。…[詳細] |
老道溝村 | ~223 | 村莊 | 據五代十國時,曾有一位道人,名於紅,其攜帶家眷及隨從6人從嵩縣縣城經過,遠望一座高山氣勢雄偉,決心找到此山。一行人沿伊河而上,由溝口進入,天黑至月樓處…[詳細] |
地名由來:
元末明初,隱士李懷德在此結茅為庵,潛心讀書,后人稱此庵為“懷德亭”,而簡名德亭。
基本介紹:
德亭鄉地處嵩縣西南部,介于熊耳山與外方山之間,屬淺山丘陵區,位于北緯34o06’—34o18’、東徑114o44—114o58’之間。東臨紙房、何村。西接大章,南連木植街,北依城關鎮。總面積327平方公里,是嵩縣面積第三大鄉。轄24個行政村,298個村民組,11361戶,4。1萬人。耕地面積3。8萬畝,是典型的山區農業大鄉。
1947年嵩縣解放,1949年大章、德亭、舊縣稱大章區公所,1955年8月分開,改稱為德亭區公所,1956年,為德亭中心鄉,1957年由大章、德亭、舊縣鄉聯合成立了大章人民公社,1961年成立德亭鄉人民公社,1984年成立德亭鄉人民公社,1984年至今稱亭鄉。
德亭鄉
榮譽排行:
2023年6月,2023洛陽十佳鄉村文化旅游特色鎮(村)名單公布,德亭鎮入選。
2020年9月,德亭鎮被確定為2020年度河南省”平安農機”示范鄉(鎮)。
2020年9月,2020年河南省特色生態旅游示范鎮名單出爐,德亭鎮上榜。
2020年7月,全國愛國衛生運動委員會重新確認德亭鎮為2020年國家衛生鄉鎮(縣城)。
2017年12月,2017年河南省省級生態鄉鎮名單公布,德亭鎮榜上有名。
文化旅游:
韓王墓類別:古墓葬時代:戰國地址:嵩縣德亭鎮黃水庵村
歷史沿革:
清光緒三十二年(1906),德亭全境分為三個保,即嵩縣三涂里的德亭保和舊縣里的左峪保、蠻峪保。
1932年,德亭屬嵩縣西區,分為左峪里、德亭里、蠻峪里。
1947年嵩縣解放后,設立為德亭區。
1949年大章、德亭、舊縣合稱為大章區。
1955年分開改為德亭區。
1956年改為德亭中心鄉。
1958年德亭中心鄉劃為蠻峪鄉和德亭鄉,同年8月與大章、舊縣合并成立新華(大章)人民公社。
1961年撤銷新華人民公社,德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