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名:伏道鎮 | 隸屬:湯陰縣 |
區劃代碼:410523106 | 代碼前6位:410523 |
行政區域:河南省 | 地理分區:華中地區 |
行政級別:鎮 | 車牌代碼:豫E |
長途區號:0372 | 郵政編碼:455000 |
轄區面積:約76.09平方公里 | 人口數量:約3.6萬人 |
人口密度:約473人/平方公里 | |
下轄地區:29個行政村 |
![]() | 代碼 | 城鄉分類 | 簡介 |
伏道二街村 | ~201 | 鎮中心區 | 戰國時期名醫扁鵲(姓秦名越人),行醫諸國,路過此地。秦太醫李醢,知技術不如扁鵲,使人在此伏于道旁,將扁鵲害死,由此得名伏道。1961年,伏道村分成一、…[詳細] |
侯莊村 | ~202 | 村莊 | 據考,侯姓20多戶人家明初從山西洪洞縣遷來,最早在此定居,取名侯家莊,后演變為侯莊。雖然后來遷入此地的人越來越多,姓氏越來越繁雜,但本莊人仍自稱侯莊。…[詳細] |
后小灘村 | ~203 | 鎮鄉結合區 | 古代南臨一條淤泥河,河兩邊有旱灘,開始在兩岸居住人家較少,故取名小灘。在河北邊所以叫后小灘,沿用至今。…[詳細] |
前小灘村 | ~204 | 鎮鄉結合區 | 據查古代西北臨一條淤泥河,河西邊有旱灘,開始在兩岸居住人家較少,故取名小灘。明清代稱小灘。新中國成立后,以方位稱前小灘,沿用至今。…[詳細] |
西官莊村 | ~205 | 鎮鄉結合區 | 據傳古時有一個官員路過這里,遇有一人攔路喊冤,這位官員當場斷清了這場官司。后來,人們把這個地點(村內一個丁字路口)叫做官司口,也因此得名官莊。宋代稱官…[詳細] |
小賀屯村 | ~206 | 村莊 | 昔時村西頭有一個大水池,水向西北流入永通河,故取名小河頭村。1957年,因村內賀姓人家占大多數,改為小賀屯,沿用至今。…[詳細] |
東官莊村 | ~207 | 村莊 | 與西官莊遙遙相對,故得名東官莊。明正德年間稱謂王國宮莊,有石碑文記載。據說,古時曾有一位“百里”君王在此管轄,稱謂官莊。解放后,因伏道西有西官莊(又稱…[詳細] |
司馬村 | ~208 | 村莊 | 據明《嘉靖·彰德府志》(1523年版)和《湯陰縣志》(1738年版)記載:縣城東南30里有司馬泊,周圍17里,近司馬村。《帝王世紀》上說:鄴西南有司馬…[詳細] |
輝泉村 | ~209 | 村莊 | 因古代石灰窯較多,加上村北有四個水泉,故而得名灰泉。后來群眾以“灰”字不雅,改為輝,成為輝泉。該地名來源于明代,稱灰泉;清代時期稱灰泉;后改為輝泉,沿…[詳細] |
七澗村 | ~210 | 村莊 | 據挖掘出土的北宋元豐六年(1083年)石棺中記載“相州湯陰縣孔村管七澗村”。相周圍有七條澗溝,一遇雨天就出澗水,因而得名七澗。宋、明、清記載稱七澗,沿…[詳細] |
南申莊村 | ~211 | 村莊 | 以申姓人家最早在此落戶,取名申家莊。20世紀30年代初期,縣錢糧處曾記名南下里。新中國成立后,復名申家莊,為避免同其東部師家莊諧音混淆,冠以方位詞稱為…[詳細] |
夾河村 | ~212 | 鎮鄉結合區 | 原在扁鵲廟崗附近,名白草洼。明末清初為躲避官府征收銀糧,居民遷此,因位于七澗河和永通河之間,遂取名夾河,使用至今。…[詳細] |
小屯村 | ~213 | 鎮鄉結合區 | 此村內閻姓人家系明代由山西洪洞縣遷來,王姓系清代由古賢遷來。清代曾叫伏屯,無考。后因人少村小,演變為小屯,沿用至今。…[詳細] |
西水磨灣村 | ~214 | 村莊 | 位于永通河中下游西側,河水至此向北轉彎,故得名水磨灣。因村在河西,又名西水磨灣。明、清代稱水磨灣。新中國成立后,稱西水磨灣,沿用至今。…[詳細] |
伏道一街村 | ~215 | 鎮鄉結合區 | 戰國時期名醫扁鵲(姓秦名越人),行醫諸國,路過此地。秦太醫李醯,知技術不如扁鵲,使人在此伏于道旁,將扁鵲害死,由此得名伏道。1961年,伏道村分成一、…[詳細] |
后攸曇村 | ~216 | 村莊 | 明代正德年間在南北兩村之間建一圣佛寺,后來寺內有棵花樹稱菩提,又稱曇花樹。開花時節,香飄十里,故取村名優曇,后演變為攸曇。宋代稱優曇,明、清代稱優曇,…[詳細] |
伏道四街村 | ~217 | 鎮鄉結合區 | 戰國時期名醫扁鵲(姓秦名越人),行醫諸國,路過此地。秦太醫李醢,知技術不如扁鵲,使人在此伏于道旁,將扁鵲害死,由此得名伏道。1961年,伏道村分成一、…[詳細] |
崗陽南村 | ~218 | 村莊 | 崗陽南村的城鄉分類代碼為220,為村莊。…[詳細] |
伏道三街村 | ~219 | 鎮鄉結合區 | 戰國時期名醫扁鵲(姓秦名越人),行醫諸國,路過此地。秦太醫李醢,知技術不如扁鵲,使人在此伏于道旁,將扁鵲害死,由此得名伏道。1961年,伏道村分成一、…[詳細] |
寺臺寺村 | ~220 | 村莊 | 過去有巖樂寺,西南方向的宜溝鎮的大青山和東北方向城關鎮的五里村,各有一座寺院。三座寺院正好聯成一線,(寺)位于中間,由此得名寺臺寺,沿用至今。…[詳細] |
東師莊村 | ~221 | 村莊 | 明洪武年間,師姓人家從山西遷民在此落戶,形成村落,取名師家莊。后因“師”和“申”諧音,為避免“師家莊”與附近的“申家莊”含混,冠以方位詞稱東師莊。明代…[詳細] |
大性南街村 | ~222 | 村莊 | 大性南街村的城鄉分類代碼為220,為村莊。…[詳細] |
前攸曇村 | ~223 | 村莊 | 明代正德八年(1513年),在該地兩村之間建圣佛寺,后來寺院內有一棵花樹,稱菩提,又稱曇花樹。開花時節,香飄十里。當時有一文人,在寺前書一對聯:“菩提…[詳細] |
南陽村 | ~224 | 村莊 | 北、東部地勢較高,南、西部平坦,其村名有朝南向陽之義。宋代稱南揚,明代稱南陽。原有柏林寺,明萬歷年間為寺院鑄的鐵鐘上有村名南陽。訖今南陽村名未變。…[詳細] |
東水磨灣村 | ~225 | 村莊 | 位于永通河中下游東岸,河水至此向北轉彎,故得名水磨灣村。明、清代稱水磨灣。新中國成立后,水磨灣分開兩個行政村,以方位此村稱東水磨灣,沿用至今。…[詳細] |
北里于村 | ~226 | 村莊 | 宋代稱北里王(無考)。明嘉靖《彰德府志》記作南李、北李(無考)。清同治十三年(1887)重修寺碑記載,村名里于(相傳寺廟距村一里有余,村名演化為里于)…[詳細] |
大性中街村 | ~227 | 村莊 | 大性中街村的城鄉分類代碼為220,為村莊。…[詳細] |
大性北街村 | ~228 | 村莊 | 大性北街村的城鄉分類代碼為220,為村莊。…[詳細] |
崗陽北村 | ~229 | 村莊 | 崗陽北村的城鄉分類代碼為220,為村莊。…[詳細] |
地名由來:
據《湯陰縣志》(1738年版)記載:殷紂長期實行暴政,知民怨己,遂駐兵于伏道,以監視羑里(當時的監獄)。據此,伏道名稱已有三千年歷史。據傳說:戰國時名醫扁鵲(姓秦名越人),周游列國路過湯陰,秦太醫李醯知技不如扁鵲,使人在此村附近伏于道旁,將扁鵲刺死,葬于伏道南崗,故得名伏道。
基本介紹:
湯陰縣伏道鄉位于縣城東南8公里處,全鄉轄29個行政村,7.5萬畝耕地,4.2萬人口,西臨107國道,京珠高速、湯上公路、湯濮鐵路橫貫東西,境內現存有戰國扁鵲墓廟、殷太子甲屯兵地、司馬泊等古跡。
近年來,優道鄉咬定發展不放松,在搞好農業結構調整,實現農業增效農民增收的同時,以“工業強鄉” 為目標,不斷強化政府服務意識和服務功能,完善各項基礎設施建設,同時在項目審批、占地、資金等方面實施優惠政策,為企業發展營造了良好的軟硬環境。
2002年,先后有6家工業企業在我鄉建廠;2003年初,河北華龍集團湯陰面粉有限公司又落戶伏道,該廠投資5000萬元,年產值2.2億元,稅利 1000萬元,
榮譽排行:
2022年9月,伏道鎮被確定為2022年度河南省”平安農機”示范鄉(鎮)。
2022年3月,伏道鎮被命名為2021年度河南省衛生鄉鎮。
2021年12月,河南省愛衛辦命名伏道鎮為2021年度河南省健康鄉鎮。
2021年4月,伏道鎮入選農業農村部、財政部2021年農業產業強鎮創建名單。
2014年12月,第九批河南省省級生態鄉鎮名單公布,伏道鎮榜上有名。
文化旅游:
前攸曇烈士陵園位于河南省安陽市湯陰縣8公里伏道鎮前攸曇村南,占地面積4800平方米,安葬著1947年4月初至5月1日為第二次解放湯陰戰役中犧牲的革命先烈,有的是身先士卒的營、連、排干部,更多
歷史沿革:
1945年,國民政府在全縣設11個鄉,域內曾設大性鄉。
1947年湯陰解放后,全縣規劃8區2鎮,設伏道五區。
1950年元月,全縣共設7個區,伏道劃歸西柳圈五區。
1952年,增設伏道為八區,區公所駐伏道二街村。
1958年9月,成立伏道人民公社,駐地伏道二街村。
1983年12月,撤社改伏道鄉,駐地伏道二街。
2011年8月,撤鄉建伏道鎮,駐地伏道二街。
至今,行政區劃無變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