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名:和興鎮 | 隸屬:遂平縣 |
區劃代碼:411728105 | 代碼前6位:411728 |
行政區域:河南省 | 地理分區:華中地區 |
行政級別:鎮 | 車牌代碼:豫Q |
長途區號:0396 | 郵政編碼:463000 |
轄區面積:約96平方公里 | 人口數量:約4.47萬人 |
人口密度:約466人/平方公里 | |
下轄地區:24個行政村 |
![]() | 代碼 | 城鄉分類 | 簡介 |
和興村 | ~200 | 鎮中心區 | 清康熙初年(1662),牛、王二姓在村北建一座廟,取名牛王廟,莊以廟名。清乾隆十年(1745)“恒興店碑記”及乾隆版《遂平縣志》稱該地為和興。…[詳細] |
大牛村 | ~201 | 村莊 | 明末,牛姓從山西洪洞縣遷此,莊大,取名大牛。…[詳細] |
程臺村 | ~202 | 村莊 | 明末,程姓從山西洪洞縣遷此,在莊東頭修廟堂一座,取名程堂,莊以堂名。漸演變程臺。…[詳細] |
恒興村 | ~203 | 村莊 | 清初(1684),三家李姓,一家常姓,一家張姓,來此定居,取名三李常張。后演變為三里長張。據清乾隆十年(1745)《恒興碑記》載,雍正八年八月六日始名…[詳細] |
后樓村 | ~204 | 村莊 | 明末,劉姓由青石橋遷此,因位青石橋北(2公里),當地有一座破樓(青石橋劉家樓稱前樓),該莊取名后樓。…[詳細] |
金劉村 | ~205 | 村莊 | 金劉村的城鄉分類代碼為220,為村莊。…[詳細] |
劉店村 | ~206 | 村莊 | 明末,劉姓遷此,并開有店鋪,位于古南北交通要道兩側,取名劉店。…[詳細] |
劉橋村 | ~207 | 村莊 | 相傳李、常二姓始居,莊東小溪河上有一座石橋,稱李橋,莊以橋名。明末,劉姓從山西洪洞縣遷此,改莊名劉橋。…[詳細] |
藕花村 | ~208 | 鎮鄉結合區 | 明末清初山西洪洞縣移民遷此,莊北有一藕坑,藕花盛開,取莊名藕花。…[詳細] |
魏樓村 | ~209 | 村莊 | 魏姓始居,取名魏莊。清乾隆年間,魏姓財主蓋一所小樓,改莊名叫魏樓。1987年改為西魏樓。…[詳細] |
吳閣村 | ~210 | 鎮中心區 | 清初(1684),吳姓始居,在莊東修建一座閣樓,故名吳閣。…[詳細] |
席莊村 | ~211 | 村莊 | 明末建莊,席姓舉人,樂施好善,為紀念他,取莊名席莊。…[詳細] |
張莊村 | ~212 | 鎮中心區 | 清初(1684),張國泰始居,取名張莊。…[詳細] |
趙陳村 | ~213 | 村莊 | 明末,趙姓始居,取名趙莊。后來趙姓把地賣給呂姓。清道光年間,陳姓從山西運城縣來此,取名陳莊。…[詳細] |
趙莊村 | ~214 | 村莊 | 明末,趙姓從山西洪洞縣遷到商水縣,不久分支到遂平城西黑趙村,后來趙黑、趙白二兄弟到此安家,起名趙莊。1987年改為南趙莊。…[詳細] |
鐘莊村 | ~215 | 村莊 | 明末,鐘姓從山西洪洞縣遷此,取名鐘莊。明、清屬遂平縣。1931年屬七區和興。1936年屬一區。1949年屬和興鄉。1951年屬八區鐘莊鄉。1958年9…[詳細] |
張店村 | ~216 | 村莊 | 明末,鐵匠張朝生、張朝陽弟兄二人來此開店,立爐鍛鐮,慢慢形成小集市。由于張鐵匠的鐮刀質好耐用,很有名氣,人們稱此地張鐵店。清同治元年(1862年)筑寨…[詳細] |
青石橋村 | ~217 | 村莊 | 據東漢末年建莊,莊東河上修一座青石結構的小橋,取名青石橋,莊以橋名。…[詳細] |
大劉莊村 | ~218 | 村莊 | 明嘉靖年間,劉姓從山西洪洞縣遷此,莊大,取名大劉莊。因位于另一大劉莊北,當地人亦稱北大劉。…[詳細] |
火龍廟村 | ~219 | 村莊 | 據古時此地屢現赤龍,保佑當地五谷豐登,后人為示紀念,在此修建一座廟宇,得名火龍廟,村委會駐附近得名。后因與玉山鎮火龍廟村委重名,且位置靠東,故名東火龍…[詳細] |
李屯村 | ~220 | 村莊 | 明末,李姓由山西洪洞縣遷此屯居,取名李屯。…[詳細] |
李莊村 | ~221 | 村莊 | 明末,李姓從山西洪洞縣遷此建莊,取名李莊(因莊北奎旺河上有兩座石橋,此莊位南邊石橋附近,改莊名為前李橋,后漸演為前李莊)。…[詳細] |
孫莊村 | ~222 | 村莊 | 清同治年間,孫姓從上蔡無量寺遷此,取名孫莊。…[詳細] |
草廟村 | ~223 | 村莊 | 據傳明末,有位窮人得到土地爺的救濟,為感恩,用茅草做房頂修建一座廟宇,稱草廟,莊以廟名。…[詳細] |
地名由來:
清康熙初年(1662),牛、王二姓在莊北建一座廟,取名牛王廟,莊以廟名。乾隆十年(1745)“恒興店碑記”及乾隆版《遂平縣志》稱莊名為和興。
基本介紹:
和興鎮位于遂平縣城北9公里處,京廣鐵路、京珠高速、107國道、石武高鐵縱貫全境。全鎮總面積140平方公里,耕地面積11.4萬畝,轄24個行政村、156個自然村、327個村民組,共7.6萬人;現有中共黨員2199名,全鎮共有黨支部31個,是遂平縣人口最多,地域最廣的鄉鎮。
近年來,和興鎮黨委、政府在衛生鄉鎮創建工作中,堅持以為人本,以鄉鎮環境整治為著力點,不斷加大投入力度,完善各項措施,大大改善了全鎮環境面貌,衛生鄉鎮創建工作取得了突出成績。2019年和興鎮被命名為“省級衛生鄉鎮”,2020年和興鎮被命名為“省級健康鄉鎮”、政府機關被命名為“省級健康單位”,劉橋村、李莊村、席莊村、后樓村、魏
榮譽排行:
2023年12月,和興鎮被河南省愛衛辦確定為2023年度河南省健康鄉鎮。
2021年1月,河南省愛衛會命名和興鎮為2020年度河南省健康鄉鎮。
2020年9月,和興鎮被確定為2020年度河南省”平安農機”示范鄉(鎮)。
文化旅游:
狗冢廟位于遂平縣和興鎮李屯村西北,是東漢光武帝劉秀為懷念其在西漢末年被王莽軍追殺堵截的危急關頭搭救自己性命的一只白狗所建,旨在招感后人,以示報恩。與之相連的“王莽攆劉秀傳說”2007年2月6
張店烈士陵園位于和興鎮張店村,為遂平縣縣級文物保護單位。
歷史沿革:
1931年屬第七區(和興)。
1936年屬第一區(區署駐縣城北關)。
1941年置和興鄉。
1949年屬七區(任橋)。
1951年分屬七區(常莊)、八區(和興)。
1955年屬和興中心鄉。
1959年成立和興人民公社。
1983年改設和興鄉。
2005年張店鄉并入。
2011年設和興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