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名:臨汝鎮 | 隸屬:汝州市 |
區劃代碼:410482103 | 代碼前6位:410482 |
行政區域:河南省 | 地理分區:華中地區 |
行政級別:鎮 | 車牌代碼:豫D |
長途區號:0375 | 郵政編碼:467000 |
轄區面積:約126.6平方公里 | 人口數量:約4.37萬人 |
人口密度:約345人/平方公里 | |
下轄地區:24個行政村 |
![]() | 代碼 | 城鄉分類 | 簡介 |
臨南村 | ~201 | 鎮中心區 | 因村委會位于臨汝鎮南部而得名。臨汝鎮村之名,肇于唐“臨汝縣”。唐先天元年(712)置臨汝縣,治于今汝陽縣紫羅口下小店;貞元八年(792),刺史陸長源移…[詳細] |
臨北村 | ~202 | 鎮鄉結合區 | 因村委會位于臨汝鎮北部而得名。臨汝鎮村之名,肇于唐“臨汝縣”。唐先天元年(712)置臨汝縣,治于今汝陽縣紫羅口下小店。貞元八年(792),刺史陸長源移…[詳細] |
臨東村 | ~203 | 鎮鄉結合區 | 因村委會位于臨汝鎮東部而得名。臨汝鎮村之名,肇于唐“臨汝縣”。唐先天元年(712)置臨汝縣,治于今汝陽縣紫羅口下小店;貞元八年(792),刺史陸長源移…[詳細] |
臨西村 | ~204 | 鎮鄉結合區 | 因村委會位于臨汝鎮西部而得名。臨汝鎮村之名,肇于唐“臨汝縣”。唐先天元年(712)置臨汝縣,治于今汝陽縣紫羅口下小店。貞元八年(792),刺史陸長源移…[詳細] |
郝寨村 | ~205 | 鎮鄉結合區 | 明末郝姓自伊川縣郝灣遷此,始或稱郝村,之后因匪亂筑寨改稱郝家寨,簡稱郝寨。…[詳細] |
菜園村 | ~206 | 鎮鄉結合區 | 清初,劉、姜二姓自太康縣遷此,以種菜為生,因村莊周圍皆為菜園而得菜園村名。…[詳細] |
西營村 | ~207 | 鎮鄉結合區 | 明初,楊、李、胡三姓自山西省洪洞縣遷此筑寨居住。因南寨門面向汝陽縣陶營鄉外村西邊的大土崗,故名向崗營,后諧音喚作響崗營。1958年因在臨汝鎮西,改稱西…[詳細] |
白土泉村 | ~208 | 村莊 | 清初閆姓自附近臨汝鎮遷此,建村于白土地,且有泉水自然涌出而得名白土泉。…[詳細] |
營河村 | ~209 | 村莊 | 1976年村民從臨汝鎮西營村搬遷至此,因新村南臨牛家河而得名營河莊。…[詳細] |
西馬莊村 | ~210 | 村莊 | 崔、寧二姓始居,初名崔寧莊;明洪武年間(1368年-1398年),馬姓自伊川縣馬家寨遷此,定居蓼花草地,得名蓼花村;民國時因馬姓居多,得名馬莊。后因重…[詳細] |
馮樓村 | ~211 | 村莊 | 因村委會域內有東馮樓、西馮樓兩個自然村而得名。清初馮姓自附近鰲頭(今關廟)遷入,因建有樓房稱馮家樓,后簡稱馮樓。清末部分村民西遷建村西馮樓,因居東而改…[詳細] |
北王莊村 | ~212 | 村莊 | 明嘉靖年間(1522-1566)王姓自附近王牌溝遷此,自墾自種,得名自屯,清康熙年間改名王莊,后為與附近王莊相區別,且居北,易今名。…[詳細] |
北紙坊村 | ~213 | 村莊 | 因村委會位于紙坊,且在汝州境內相對位置居北而得名。明初史姓自山西省洪洞縣遷此建村,稱史家莊。清代因史姓開辦紙坊,稱紙坊街,簡稱紙坊。…[詳細] |
北李莊村 | ~214 | 村莊 | 因村委會位于李莊,且在汝州境內相對位置居北而得名。明末李姓自伊川縣半坡村遷此始居,得名李家莊。清中期曾名李家寨,后演變為今名。…[詳細] |
關廟村 | ~215 | 村莊 | 因村委會原位于關廟(現遷至暴雨河北側,西街自然村南)而得名。明初張、馮二姓自山西省洪洞縣遷此建村,因村北有關爺廟而得名關廟。1956年前,村名鰲頭村,…[詳細] |
坡池村 | ~216 | 村莊 | 因村委會位于坡池而得名。村原名老莊,舊址在村北1.5千米的小山坡上。明朝年間村民遷到山坡下一塊地勢平整、低洼、似池的地方居住,故名坡池。…[詳細] |
小山溝村 | ~217 | 村莊 | 因村委會位于小山溝而得名。因村南有一小山頭,名叫小山。因坐落山下溝內,故名小山溝。…[詳細] |
東馬莊村 | ~218 | 村莊 | 因村委會位于東馬莊而得名。明洪武年間(1368-1398),焦、馬二姓自山西省洪洞縣遷此建村,始名焦馬莊,后焦姓絕后,馬姓居多,又因位居鎮區東北而得名…[詳細] |
武莊村 | ~219 | 村莊 | 因村委會位于武莊而得名。明末武姓自附近山溝遷此建村而得名武莊。…[詳細] |
廟張村 | ~220 | 村莊 | 因村委會位于廟張而得名。明代初年,從山西省洪洞縣遷來一戶張姓人家在此修建房屋,開荒種田,并非常崇拜三官神,修建一座三官廟,故而得名廟張。…[詳細] |
北孫莊村 | ~221 | 村莊 | 因村委會位于孫莊,且相對位置居北而得名。明初從山西省洪洞縣遷來一戶姓孫的人家,在此定居,后人口增多,取名孫莊。…[詳細] |
獅子張村 | ~222 | 村莊 | 因村委會位于獅子張而得名。清初張姓在此建村,又因村民善舞獅子而得名獅子張。…[詳細] |
東營村 | ~223 | 鎮鄉結合區 | 因村委會位于五里營,且在鎮政府駐地以東而得名。明代倪、王二姓始居,初名倪王莊,后因距臨汝鎮五里,軍隊常在此扎營,改作五里營(據縣道光《直隸汝州全志.城…[詳細] |
彥張村 | ~224 | 鎮鄉結合區 | 因村委會位于彥張而得名。始名安谷莊。后王、尚、張三姓遷入,易名三姓寨;清末張姓打傷一雁,落入村中,稱雁傷村,后諧音演變為彥張。…[詳細] |
地名由來:
臨汝鎮村之名,肇于唐“臨汝縣”。唐先天元年(712)置臨汝縣,治于今汝陽縣紫羅口下小店;貞元八年(792),刺史陸長源移“臨汝縣”治于今臨汝鎮村,因有“臨汝”之名。唐貞元八年前,臨汝鎮村或稱李城驛,或稱石壕驛。《舊唐書·地理志》“汝州臨汝縣”載:“先天元年置。貞元八年,以梁縣西界二鄉益之,兼移于石壕驛。”又宋代樂史《太平寰記》卷八《汝州》記載:廢臨汝縣,在州西六十里,本漢梁縣地。唐先天元年十二月割置,于今縣西南二十里紫羅川置,以邑城南臨汝水兼郡名為邑之稱。至貞元八年,刺史陸長源以舊縣荒殘,因移于東北李城驛之側,近當大路。周顯德三年,廢入梁縣。其地為鎮”。
基本介紹:
汝州市轄鎮。1958年設臨汝鎮公社,1984年改鄉,1993年建鎮。位于市境西北部。面積126.6平方公里。焦(作)枝(城)鐵路、洛(陽)界(首)公路、洛(陽)南(陽)公路過境。轄臨東、臨西、臨南、臨北、郝寨、菜園、西營、東營、白土泉、彥張、側崆莊、趙莊、東程莊、馮店、大洼、榆樹園、鄧禹、營河、東唐、西唐、連莊、東車坊、南王莊、武莊、小山溝、馮樓、獅子張、北孫莊、廟張、楊寨、連圪瘩、坡池、關廟、北李莊、北紙坊、北王店、西馬莊等38個村委會。鄉鎮企業以商貿、建材、煤炭開采和飲食服務為主。農業主產小麥、玉米、棉花、紅薯。
榮譽排行:
2020年7月,全國愛衛會命名臨汝鎮為2017-2019周期國家衛生鄉鎮(縣城)。
2019年10月,2019年度全國綜合實力千強鎮榜單公布,臨汝鎮位列第960名。
2014年7月,臨汝鎮被國家住房城鄉建設部等七部委確定為全國重點鎮。
文化旅游:
汝州盆窯遺址位于汝州市臨汝鎮北紙坊行政村盆窯自然村,年代為新石器時代(龍山文化),類別為古遺址。汝州盆窯遺址為汝州市第四批文物保護單位,公布日期為2017年11月14日。保護范圍:文物保護標
妙水寺清河南省汝州市西部臨汝鎮關廟村南白云山下妙水寺的泉水宛若玉帶,飛馳南下,灌溉良田萬畝。這里土地肥沃,從古至今是汝州的糧棉主產地。《補修妙水寺碑記》中稱贊她南襟汝水,霧露之所涌濡。北負邛
趙秉鈞故居位于汝州市臨汝鎮臨西村,年代為民國,類別為近現代重要史跡及代表性建筑。趙秉鈞故居為汝州市第四批文物保護單位,公布日期為2017年11月14日。保護范圍:文物保護標志立在保安樓大門西
臨東石橋位于汝州市臨汝鎮臨東村,年代為明代,類別為古建筑。臨東石橋為汝州市第四批文物保護單位,公布日期為2017年11月14日。保護范圍:文物保護標志立在臨東石橋東北角,向西26米至抱玉河西
崆峒山廣成宮遺址位于汝州市臨汝鎮彥張村,年代為唐代,類別為古遺址。崆峒山廣成宮遺址為汝州市第四批文物保護單位,公布日期為2017年11月14日。保護范圍:文物保護標志立在大門臺階下北側,向東
歷史沿革:
清屬臨汝里。
1936年屬臨汝鎮聯保。
1941年屬臨汝鎮鄉。
1951年屬二區。
1958年臨汝鎮置臨西、臨東大隊,屬臨汝鎮公社。
1961年臨汝鎮置臨一、臨二、臨三、臨四大隊,屬臨汝鎮公社。
1984年臨一、臨二、臨三、臨四大隊改稱臨一、臨二、臨三、臨四村民委員會,臨汝鎮屬臨汝鎮鄉。
1986年臨一、臨二、臨三、臨四村民委員會改稱臨北、臨東、臨南、臨西村民委員會,臨汝鎮屬臨汝鎮鄉。
1993年臨汝鎮鄉撤鄉建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