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名:蟒川鎮 | 隸屬:汝州市 |
區劃代碼:410482106 | 代碼前6位:410482 |
行政區域:河南省 | 地理分區:華中地區 |
行政級別:鎮 | 車牌代碼:豫D |
長途區號:0375 | 郵政編碼:467000 |
轄區面積:約151.7平方公里 | 人口數量:約4.92萬人 |
人口密度:約324人/平方公里 | |
下轄地區:34個行政村 |
![]() | 代碼 | 城鄉分類 | 簡介 |
核桃園村 | ~201 | 鎮中心區 | 明初李姓自山西洪洞縣遷此建村,因附近核桃園,故名。…[詳細] |
蟒川村 | ~202 | 鎮鄉結合區 | 以大蟒下川(河溪)飲水的傳說故事命名:據始名杜家店;明代高、黨、陳三姓遷此成村,因村處“兩山夾一川”的河谷地帶,古時南山大蟒常到村邊河里飲水,得名蟒下…[詳細] |
東莊村 | ~203 | 鎮鄉結合區 | 明末尹、賈、祐三姓自山西洪洞縣遷此分別建尹村、賈莊、祐拐三村,后發展連在一起,且居蟒川村東,統稱今名。…[詳細] |
薛莊村 | ~204 | 村莊 | 明初薛姓自山西洪洞縣遷此建村,故名。清屬歸仁里。1936年屬蟒川聯保。1941年屬滕店鄉。1951年屬第四區。1958年置薛莊大隊,屬蟒川公社。198…[詳細] |
河西村 | ~205 | 村莊 | 因東漢劉秀帳下大將臧宮出生于此,又因村居河西岸,始名西臧莊,明初張姓自山西洪洞縣遷此建村,仍名,民國初易今名河西。…[詳細] |
孫嶺村 | ~206 | 村莊 | 明初孫姓自山西洪洞縣遷此建村,因居山嶺之巔,故名。…[詳細] |
半東村 | ~207 | 村莊 | 因村委會位于半扎街,半扎街分為東西兩片,此村居東而得名。明初蒲姓自山西洪洞縣遷此建村于河北側,漸形成半個街,后在古道旁開店,取名半扎店。清同治六年(1…[詳細] |
半西村 | ~208 | 村莊 | 因村委會位于半扎街,半扎街分為東西兩片,此村居西而得名。明初蒲姓自山西洪洞縣遷此建村于河北側,漸形成半個街,后在古道旁開店,取名半扎店。清同治六年(1…[詳細] |
田河村 | ~209 | 村莊 | 明初田姓從山西洪洞縣遷小河旁建村,故名田河。…[詳細] |
蟒窩村 | ~210 | 村莊 | 古代此地是一片茂密的森林,森林里有大小不同的蟒蛇窩居,明初陳姓自山西洪洞縣遷此,居住在蟒窩下邊,故取名下蟒窩。…[詳細] |
戴灣村 | ~211 | 村莊 | 碑載,明初戴姓從山西洪洞縣遷此建村于河灣處,故名。…[詳細] |
齊溝村 | ~212 | 村莊 | 齊姓始居,取名齊溝,后分東、中、西三個村莊,居西,故名。…[詳細] |
滕口村 | ~213 | 村莊 | 很早有一家姓滕的在滕店開店,生意興隆,人口發展,并遷居相距很近的溝口住下,后發展成村,故取名滕口。…[詳細] |
滕店村 | ~214 | 村莊 | 明初滕姓自山西洪洞縣遷此建村,在一石橋邊開有駱駝店,故名滕家店,清演今名滕店。…[詳細] |
娘廟村 | ~215 | 村莊 | 碑載:娘娘廟即(金火廟),是明代永樂十四年(1614)創建的,當時一戶焦姓住在此地,村以廟名,取名為娘娘廟。…[詳細] |
楊溝村 | ~216 | 村莊 | 宋代此溝有72孔汝瓷窯,取名小窯溝,明初時楊華龍、楊華鳳、楊華虎兄弟三人從山西省洪洞縣遷此居住,后人口發展,取名楊溝。…[詳細] |
張溝村 | ~217 | 村莊 | 明初張姓自山西洪洞縣遷此溝中建村,故名。…[詳細] |
唐溝村 | ~218 | 村莊 | 明初唐姓二兄弟自山西洪洞縣遷此,村莊南靠焦古山,建村于山溝,故名。…[詳細] |
郝溝村 | ~219 | 村莊 | 明初郝姓自山西洪洞縣遷此建村,因居山溝,故名郝溝。…[詳細] |
王嶺村 | ~220 | 村莊 | 明初王姓自山西洪洞縣遷此建村,因居嶺上,故名。…[詳細] |
任村村 | ~221 | 鎮鄉結合區 | 很早以前,任姓從郝溝遷此居住,故取名任村,后來又從遷出一部分,分上、下兩部,取名上任村、下任村。…[詳細] |
黑龍廟村 | ~222 | 村莊 | 明初婁姓自山西洪洞縣遷此建村,此地有個黑龍潭,黑龍潭旁邊有座黑龍廟,現在仍有古廟,此村建在廟旁邊,故名。…[詳細] |
英張村 | ~223 | 村莊 | 村名來歷有兩種說法(一)北邊有一個鳳凰坡頭,亦有人稱為老鷹,坡南邊原住一家張姓,故取名鷹張。時間久了,人們把鷹念為英,諧音演變為英張。(二)明初張姓從…[詳細] |
任莊村 | ~224 | 村莊 | 清康熙年間(1662-1722)任姓自周莊(今屬小屯鎮)遷此,故名。…[詳細] |
柏樹吳村 | ~225 | 村莊 | 明初吳姓自山西洪洞縣遷此建村,此村坐落在高臺山廟西坡,坡上、下長了很多柏樹,人稱柏樹洼;后先有一家吳姓在坡下居住,因此村名演變為柏樹吳。…[詳細] |
齋公店村 | ~226 | 村莊 | 很久以前,此村有一老人吃齋行善,用自己的全部家產在村南頭修了一座橋,名為齋公橋。本村李家在村西頭開一座飯店,以“齋公橋”和飯店關聯而取名齋公店,后演變…[詳細] |
石灰窯村 | ~227 | 村莊 | 的村民原是從寶豐縣石灰窯遷來的。定居后仍以燒石灰為主,故名石灰窯。后來人多了,分為兩村居住,取名上石灰窯與下石灰窯。…[詳細] |
嚴和店村 | ~228 | 村莊 | 嚴和店村名的來歷有兩種說法:(一)北宋為汝瓷產地,官府在此設卡驗貨征稅,得名驗貨店,后演變為今名。(二)宋代嚴和堂的和尚嚴和在此開設店鋪,后演變為嚴和…[詳細] |
羅圈村 | ~229 | 村莊 | 清康熙年間,焦姓自焦村(今屬焦村鎮)遷此建村,因周圍環山形似牲口圈,故名騾圈,后雅今名。…[詳細] |
小龍廟村 | ~230 | 村莊 | 明初李姓自山西洪洞縣遷此建村。因村南金河附近有小龍爺廟,村以廟名。在以前,人們求神下雨建了一座龍王廟,可天旱的時候,燒香求神也下不了雨,人們說這個龍王…[詳細] |
陳家村 | ~231 | 村莊 | 明初陳姓自山西洪洞縣遷此建村,因南近曬谷崖,始名曬骨崖。1953年以陳姓居多,故名陳家。…[詳細] |
木廠村 | ~232 | 村莊 | 明代,周圍山上都是森林,人們砍伐木材都集中在這里,出售外運,成為木材廠。后來,附近住戶增多,成為村莊,取名木廠。…[詳細] |
牛角嶺村 | ~233 | 村莊 | 明初牛、郭兩姓自山西洪洞縣遷此建村于嶺上,得名牛郭嶺,后演變為今名。…[詳細] |
寺上村 | ~234 | 村莊 | 寺上村的城鄉分類代碼為220,為村莊。…[詳細] |
地名由來:
傳,古時南山有大蟒蛇下川(河溪)曾飲水于此,因該地位于兩山夾一川的河谷地帶,故名蟒下川,簡稱蟒川。
基本介紹:
汝州市轄鄉。1958年建蟒川公社,1984年改鄉。位于市境南部,面積151.7平方公里,人口5.4萬。轄蟒川、孫嶺、河西、核桃園、東莊、薛莊、娘廟、董溝、茶庵、寺灣溝、十字路、黑龍廟、任莊、柏樹吳、齋公店、英張、半西、半東、戴灣、田河、蟒窩、陳家、羅圈、牛角嶺、木廠、黑虎廟、小龍廟、石灰窯、齊溝、嚴和店、任村、郝溝、張溝、王嶺、唐溝、滕店、滕口37個村委會。原煤儲量豐富,鄉鎮企業有煤礦、煉焦廠。農業主產小麥、玉米、紅薯。古跡有汝窯遺址和冰川遺跡。
榮譽排行:
2020年5月,蟒川鎮被確定為2019—2021年度河南省民間文化藝術之鄉。
2017年8月,蟒川鎮被國家住房和城鄉建設部認定為第二批全國特色小鎮。
2014年12月,第九批河南省省級生態鄉鎮名單公布,蟒川鎮榜上有名。
文化旅游:
半扎橋位于汝州市蟒川鎮半扎村。年代為明。 2016年1月22日半扎橋被河南省人民政府公布為河南省第七批文物保護單位。半扎橋位于河南省汝州市蟒川鎮半扎村東,南北橫跨在萬泉河上,為兩孔石質拱形橋
嚴和店窯址位于河南省汝州市蟒川鎮嚴和店村,分布在蟒川河西岸、北岸,窯址東西475米,南北555米,面積約263625平方米。該窯址始燒于北宋早期,北宋晚期達到鼎盛,元代時仍在生產。1950年
戴民權故居位于汝州市蟒川鎮半東村,年代為民國,類別為近現代重要史跡及代表性建筑。戴民權故居為汝州市第四批文物保護單位,公布日期為2017年11月14日。保護范圍:文物保護標志立在門樓前西側,
半扎關帝廟位于汝州市蟒川鎮半東村,年代為清代,類別為古建筑。半扎關帝廟為汝州市第四批文物保護單位,公布日期為2017年11月14日。保護范圍:文物保護標志立在關帝廟大門前西側,向東20米至東
石門禪寺位于汝州市蟒川鎮寺上村,年代為清代,類別為古建筑。石門禪寺為汝州市第四批文物保護單位,公布日期為2017年11月14日。保護范圍:文物保護標志立在大門前石臺階西側,向東18米至寺院東
歷史沿革:
1914年屬臨汝縣南區。
1924年先后分屬臨汝縣第四區、第十二區。
1948年屬第五區。
1949年為第四區。
1957年撤區設蟒川鄉。
1958年成立蟒川公社。
1984年改設蟒川鄉。
1988年屬汝州市。
2009年撤鄉置蟒川鎮,屬汝州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