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名:射橋鎮 | 隸屬:平輿縣 |
區劃代碼:411723104 | 代碼前6位:411723 |
行政區域:河南省 | 地理分區:華中地區 |
行政級別:鎮 | 車牌代碼:豫Q |
長途區號:0396 | 郵政編碼:463000 |
轄區面積:約64.94平方公里 | 人口數量:約3.1萬人 |
人口密度:約477人/平方公里 | |
下轄地區:2個社區、12個行政村 |
![]() | 代碼 | 城鄉分類 | 簡介 |
東關社區 | ~001 | 鎮中心區 | 射橋集東部稱東關,西部稱西關,該社區居委會位于東關,故名。…[詳細] |
西關社區 | ~002 | 鎮鄉結合區 | 射橋集東部稱東關、西部稱西關故名。清朝屬汝寧府。民國年間屬汝南縣射橋聯保處。1949年屬汝南縣三區(射橋)射橋鄉。1951年屬平輿縣射橋十區射橋鄉。1…[詳細] |
永塘村 | ~200 | 村莊 | 因村民委員會區域內有永樂和韋塘,各取一字故名。…[詳細] |
劉莊村 | ~201 | 村莊 | 清光緒年間,劉姓遷此定居,成村后得名劉莊。…[詳細] |
后劉村 | ~202 | 村莊 | 明洪武年間,從山西洪洞縣遷來劉氏兄弟三人,老大、老二住南劉莊,老三在居住,因在南劉莊北,故名后劉。…[詳細] |
大孫村 | ~203 | 村莊 | 明洪武年間,從山西洪洞縣遷來孫姓兩兄弟,后分家。老大分得此地,成村后得名大孫莊。…[詳細] |
大王村 | ~204 | 村莊 | 明永樂年間,從山西洪洞縣遷來王姓三兄弟,老大居住此地,成村后得名大王莊。…[詳細] |
古城村 | ~205 | 村莊 | 春秋時期是沈國的國都,為紀念此歷史事件,取名古城。…[詳細] |
馬莊村 | ~206 | 村莊 | 清順治年間,馬姓富戶在祖墳前放有石獅、石馬,成村后定村名為石獅子馬莊,民國初期石獅、石馬被毀村名改為馬莊。…[詳細] |
張柏墳村 | ~207 | 村莊 | 明崇禎年間,張姓從山西洪洞縣遷此定居,成村后名張莊,因在墳上栽柏樹故名張柏墳,后來張柏墳又分為前張柏墳和后張柏墳,在南,名前張柏墳。…[詳細] |
單老村 | ~208 | 村莊 | 明崇禎年間,從山西洪洞縣遷來單姓人建村,因建村早,為姓單的老家,得名單老。…[詳細] |
王灣村 | ~209 | 村莊 | 明嘉靖年間,王姓兄弟從山西洪洞縣遷此定居,因在洪河灣處,成村后得名王灣。…[詳細] |
臧樓村 | ~210 | 村莊 | 明永樂年間,從山西洪洞縣遷來臧姓兄弟兩人定居,后蓋一樓房,成村后得名臧樓。…[詳細] |
永樂村 | ~211 | 村莊 | 清雍正年間,縣令畢超修此寨,后來寨被加固,稱雍樂寨,因“雍”和“永”同音,后演化為永樂。…[詳細] |
地名由來:
春秋時期楚國大夫養由基,射箭能百步穿楊。楚共王十六年(前598),楚晉交戰于激水,晉將魏锜射中楚王眼,楚王命養由基回射,一箭射死魏锜,晉帥倒兵潰,楚國取勝。宋代當地人為紀念養由基,在激水(現茅河)口上建一座石橋,取名射橋。
養由基,嬴姓 ,養氏,字叔,名由基(亦作繇基),公元前7世紀出生于養國(今安徽省臨泉縣楊橋鎮)。 養由基自小就很會射箭,雙手能接四方箭,兩臂能開千斤弓,被稱為神箭手。 楚莊王時,令尹(相當于宰相)斗越椒叛亂。莊王張榜招賢:“勝越椒…… 養由基詳細信息++
基本介紹:
射橋鎮位于平輿縣城21公里處,是平輿縣至上蔡縣捷徑之地。洪河,茅河縱橫穿境而過,給射橋帶來了悠久的歷史。本區共轄14個行政村,186個村民組,62385畝耕地,52315人。該鎮離107國道70公里,離106國道60公里,平--射公路,射--留公路縱橫而過,交通便利,位置優越,資源豐富。射橋鎮屬淮北平原,地勢平坦、土地肥沃、氣候溫暖、雨量充沛,是我縣油菜生產基地。農作物種類繁多,以盛產小麥、玉米、芝麻、豆類、蔬菜而馳名。小麥年產2000萬公斤,品質優良。優質白芝麻年產300萬斤,色澤純正、含油量高。素以""射橋芝麻王""之美稱而享譽國內外。射橋鎮敞開了區域大門,鄉鎮企業發展更為迅速。建成了東西
榮譽排行:
2020年9月,射橋鎮被確定為2020年度河南省”平安農機”示范鄉(鎮)。
2014年7月,射橋鎮被國家住房城鄉建設部等七部委確定為全國重點鎮。
歷史沿革:
明、清時屬汝陽縣。
1938年屬汝南縣。
1949年為汝南縣三區射橋鄉。
1950年屬汝南縣十三區(廟灣)。
1951年屬平輿縣,10月為平輿縣十區。
1956年建立射橋中心鄉。
1957年稱射橋鄉。
1958年成立射橋人民公社。
1977年析出十字路人民公社。
1984年改稱射橋鄉。
1997年撤鄉設射橋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