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名:西牧村 | 隸屬:牧野鎮 |
區劃代碼:410711101207 | 代碼前6位:410711 |
行政區域:河南省 | 地理分區:華中地區 |
行政級別:村 | 車牌代碼:豫G |
長途區號:0373 | 郵政編碼:453000 |
城鄉分類:城鄉結合區 | 分類代碼:112 |
轄區面積:約0.2平方公里 | 人口數量:約3100人 |
人口密度:約15500人/平方公里 |
地名由來:
宋代曾名穆村。清乾隆年間改名牧村。清宣統年間取武王伐紂戰于牧野之地,更名為牧野村。明代疏浚衛河,將村分為東西兩部分,但仍統稱為牧野村。解放初簡稱牧村。后因居河西岸,于1950年更名為西牧村。
基本介紹:
西牧村在鎮東南部,距鎮人民政府駐地3千米。村委會駐地,面積0.2平方千米。居民1450戶3100人,有張、尚、王等姓,漢、回族。宋代名穆村,清乾隆更名牧村,宣統取武王伐紂戰于牧野更為牧野村;明朝疏浚衛河將村分為東西兩部分,1949年后稱牧村,1950年以村在河西易為西牧村。鄰衛河、二十二所社區、學院街、東風路。主產小麥、玉米、花生等。收入以務工、務農、經商為主,年人均1.7萬元。聚落呈塊狀,民居多為混轉建筑。有小學、幼兒園、衛生室、老年文化室、休閑健身場所。街道東西6條,南北4條,通學院路。
西牧村與白小屯村、豐樂里村、十里鋪村、東黑堆村、新牧村、西黑堆村、東牧村、玉河村、東郡社區、尚莊村、朱莊屯村、紅星社區、大朱莊村、和平路北段社區相鄰。
歷史沿革:
1949年屬牧野鄉。
1958年建立西牧村大隊,屬郊區牧野公社。
1961年與牧村大隊合并稱濱河大隊,屬郊區衛北公社。
1966年屬牧村公社。
1982年12月改為西牧村村民委員會,屬牧野鄉。
2004年2月屬牧野區牧野鄉。
2013年12月屬牧野鎮。
周邊相關:
西牧村附近有定國湖、新鄉興國寺、河南師范大學生物標本館、牧野公園、太公廟等旅游景點,有司馬懷府雞、新鄉優質小麥、新鄉羅鍋肉、原陽大米、鳳泉薄荷等特產,有通郭村開明大鼓、石婆的傳說、相思樹的傳說、春之聲麥稈工藝畫、中州大鼓等民俗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