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名:高平鎮 | 隸屬:滑縣 |
區劃代碼:410526107 | 代碼前6位:410526 |
行政區域:河南省 | 地理分區:華中地區 |
行政級別:鎮 | 車牌代碼:豫E |
長途區號:0372 | 郵政編碼:455000 |
轄區面積:約71平方公里 | 人口數量:約4.68萬人 |
人口密度:約659人/平方公里 | |
下轄地區:47個行政村 |
![]() | 代碼 | 城鄉分類 | 簡介 |
新高平集村 | ~200 | 鎮中心區 | 唐朝貞觀元年(627)米國兩位使臣柏字翱、陳文儉向唐王進寶鵝,路經村東南一古潭,浴鵝于此潭。其鵝戲水之后騰空而飛,鵝飛上空,既高而平,故得名“高平”。…[詳細] |
蒙堤村 | ~204 | 村莊 | 據《蒙氏家譜》記載,蒙氏明初自山西洪洞縣遷民于此,因地靠黃河古漢堤,取村名為蒙堤,沿用至今。…[詳細] |
蔣堤村 | ~205 | 村莊 | 據《蔣氏家譜》記載,明初,蔣氏人家自山西洪洞縣遷民于此,因地靠黃河古漢堤,故村名為蔣堤,沿用至今。…[詳細] |
李堤村 | ~206 | 村莊 | 據《李氏家譜》記載,明初,李氏人家自山西洪洞縣遷民于此,因地靠黃河古漢堤,故村名為李堤,沿用至今。…[詳細] |
大子廂前街村 | ~207 | 村莊 | 據《王氏家譜》記載,明洪武年間家自山西洪洞縣遷民于此,因大兒子有木工手藝,做箱子特別拿手,為給后代做紀念,取村名“大子箱”沿革為“大子廂”。…[詳細] |
大子廂后街村 | ~208 | 村莊 | 據《王氏家譜》記載,明武年間家自山西洪洞縣遷民于此,因大兒子有木工手藝,做箱子特別拿手,為給后代做紀念,取村名“大子箱”沿革為大子廂。…[詳細] |
宋子廂村 | ~209 | 村莊 | 據《宋氏家譜》記載,明武年間宋槐下一家自山西洪洞縣遷居大子廂西,取名“西子廂”后來以姓氏更名為“宋子廂”。…[詳細] |
三教堂村 | ~210 | 村莊 | 據位于黃河古堤北側,曾叫“堤后村”。明初,因村西修一座三教圣母廟堂,以廟改村名為“三教堂”,沿用至今。…[詳細] |
梁北村 | ~211 | 村莊 | 傳昔日梁二曾在此開荒種地,后發展為莊,為紀念此老人,取名“梁二莊”。…[詳細] |
梁東村 | ~212 | 村莊 | 傳昔日梁二曾在此開荒種地,后發展為莊,為紀念這位老人,取名“梁二莊”。…[詳細] |
梁西村 | ~213 | 村莊 | 傳昔日梁二曾在此開荒種地,后發展為莊,為紀念這位老人,取名“梁二莊”。…[詳細] |
東起寨村 | ~214 | 村莊 | 傳明代,自山西洪洞縣遷民于此。此地處黃河堤的流水卡口處,取名“卡寨”。后嫌卡不佳,更“卡”字為“起”字。因村民分居東西兩處,以東西分為兩村,居東,故叫…[詳細] |
西起寨村 | ~215 | 村莊 | 傳初自山西洪洞縣遷民于此,因地處黃河堤的流水卡口處,取名“卡寨”,后更“卡”字為“起”字。以方位名“西起寨”。…[詳細] |
牟家村 | ~216 | 村莊 | 據原名“河郡寨”,明洪武年間遷民于此,牟氏人家更村名“牟家”。…[詳細] |
河門頭村 | ~217 | 村莊 | 據碑文記載:此處是黃河故道河口,原名“河悶口”后沿革為“河門頭”。…[詳細] |
前侯村 | ~218 | 村莊 | 據后侯與前侯原是一家人,老人去世后,弟兄兩個分家,并分居南北兩處。因老二住南,故取村名“前侯”。…[詳細] |
后侯村 | ~219 | 村莊 | 后侯與前侯原是一家人,老人去世后,弟兄兩個分家,并分居南北兩處。因老大駐北,故取村名“后侯”。…[詳細] |
石營村 | ~220 | 村莊 | 據碑文記載:明洪武年間,石起一家從山西洪洞縣遷居于此,后因在此安過兵營,故名“石營”。…[詳細] |
張莊村 | ~221 | 村莊 | 據《張氏家譜》記載:明洪武年間,張氏人家從山西洪洞縣遷居于此,取名“張莊”。因與留固、桑村等九個公社有重名村,1981年12月,更名為“南張莊”。…[詳細] |
張堤村 | ~222 | 村莊 | 傳明洪武年間,張氏由山西洪洞縣遷居黃河古堤上,取名“堤上村”,后以姓氏改名“張堤”。…[詳細] |
張八寨村 | ~223 | 村莊 | 傳明永樂年間,藏、張二氏人家由山西洪洞縣遷民于此,因姓藏的八戶,比張氏人多,取名“藏八寨”,后張氏人家發展較藏氏人多,清末更村名為“張八寨”。…[詳細] |
趙莊村 | ~224 | 村莊 | 傳明洪武年間,拔貢趙澤從山西洪洞縣遷居于此,取名“趙莊”。因與桑村等六個公社有重名村,1981年更名為“東趙莊”。…[詳細] |
前留寨村 | ~225 | 村莊 | 前留寨村的城鄉分類代碼為220,為村莊。…[詳細] |
后留寨村 | ~226 | 村莊 | 后留寨村的城鄉分類代碼為220,為村莊。…[詳細] |
東留寨村 | ~227 | 村莊 | 傳明洪武年間,由山西洪洞縣遷民于此,人們愿留此地安居,取名“留寨”,后來村周圍百花爭艷,瓜果飄香,改名“留香寨”。又以方位取名“東留香寨”。…[詳細] |
同崗村 | ~228 | 村莊 | 傳此地原有一土崗,明洪武年間,自山西洪洞縣遷民于此,共同建設村莊,故取名同堽,沿用至今。…[詳細] |
前禹村 | ~229 | 村莊 | 據明武年間,禹順典從山西洪洞縣遷民于此,因居東吳家南面,取名“前禹家”。…[詳細] |
東吳村 | ~230 | 村莊 | 據《吳氏家譜》記載:明洪武年間,吳昇從山西洪洞縣遷居于此,因此地處葛村之東,取名“東吳家”。二普時征求群眾意見,更今名。…[詳細] |
后胡村 | ~231 | 村莊 | 據《胡氏家譜》記載:明武年間,胡順從山西洪洞縣遷居于此,因居東吳家前,禹家北,取名“后胡”。…[詳細] |
葛村村 | ~232 | 村莊 | 傳明洪武年間,從山西洪洞縣遷民于此,以葛姓命村名為葛村,雖葛姓早已斷絕,村名仍沿用至今。…[詳細] |
后謝村 | ~233 | 村莊 | 據《謝氏家譜》記載;原叫“古雙廟”,明初,謝成由山西洪洞縣遷居于此,因鄰村為“后胡”,便更名為后謝,沿用至今。…[詳細] |
雷莊村 | ~234 | 村莊 | 據《雷氏家譜》記載:明代姓雷的人家從山西洪洞縣遷居于此,以姓氏命村名為“雷莊”,沿用至今。…[詳細] |
崔寨村 | ~235 | 村莊 | 據原有王、李、馬、董、崔五姓人,分居七道街,因崔氏人家眾,起名崔七寨,(姓崔的居三道街)。明初在八月十五殺家韃時,觸法被剿襲。后山西洪洞縣遷民于此,仍…[詳細] |
冉固村 | ~236 | 村莊 | 據《姌氏家譜》記載:在明洪武年間,姌上堌從山西省洪洞縣遷居于此,取名姌堌,后沿革為冉堌至今。…[詳細] |
苗東村 | ~237 | 鎮鄉結合區 | 苗東村的城鄉分類代碼為122,為鎮鄉結合區。…[詳細] |
苗西村 | ~238 | 鎮鄉結合區 | 苗西村的城鄉分類代碼為122,為鎮鄉結合區。…[詳細] |
西大廟村 | ~239 | 村莊 | 據奶廟碑文記載:明武年間,從南陽遷民于此,因坐落在大廟(老奶廟)西,而得名“西大廟”。1988年將東大廟、西大廟、中大廟合稱為大廟。…[詳細] |
苗前村 | ~240 | 鎮鄉結合區 | 苗前村的城鄉分類代碼為122,為鎮鄉結合區。…[詳細] |
東大廟村 | ~241 | 村莊 | 據奶廟碑文記載:明洪武年間,從山西省洪洞遷民于此,因此地有座大廟(老奶廟),其居處在廟東,取名“東大廟”。1988年將東大廟、西大廟、中大廟合稱為大廟…[詳細] |
中大廟村 | ~242 | 村莊 | 據碑文記載:明代初年,從南陽遷民于此,因此地有座老奶廟,故稱大廟。以該地居有三個村分別為東大廟、西大廟、中大廟,此為中大廟。1988年將東大廟、西大廟…[詳細] |
馮譚村 | ~243 | 村莊 | 據碑文記載:原名為“古潭鎮”,是以東南一里處的古潭得名,后來集市遷至高平,古潭鎮的人們居戶分散,姓馮的在此定居,取名“馮潭村”,演變為“馮譚村”。…[詳細] |
周譚村 | ~244 | 村莊 | 據碑文記載:此地南0.5千米有古潭,名為“古潭鎮”(指集會)。后來,集會遷至高平,古潭鎮居戶分散,因此地周氏人家落戶,以舊居取名周譚。…[詳細] |
劉譚村 | ~245 | 村莊 | 據碑文記載,明洪武年間,劉氏人家從山西洪洞縣遷民于此,因此地北有一古潭,故取名“劉潭村”。后沿革為“劉譚村”至今。…[詳細] |
肖譚村 | ~246 | 村莊 | 據碑文記載:此地東北一里許,因有一古潭,故名“古潭鎮”,后來鎮集遷移高平,古潭鎮居戶分散,只有肖氏人家在此,改名肖潭村,后沿革為肖譚村。…[詳細] |
前趕鵝村 | ~247 | 村莊 | 古時,有人為唐王進貢寶鵝,路經大潭(周潭村北口外)浴鵝,鵝浴后,騰空而飛,二位使臣急追,趕于此地,故名。…[詳細] |
后趕鵝村 | ~248 | 村莊 | 古時,有人為唐王進貢寶鵝,路經大潭(周潭村北口外)浴鵝,鵝浴后,騰空而飛,二位使臣急追,趕于此地,故名。…[詳細] |
苗邱村 | ~249 | 村莊 | 唐代,苗氏人家居此,曾有部隊路過宿營,苗氏老人給部隊燒水做飯,熱情招待。后部隊再次路過,聽說苗氏已故。為紀念這位老人,每人抱砂金石給苗添墓,堆成砂丘,…[詳細] |
地名由來:
很久很久以前,有位白發飄飄的老者,趕著一群鵝,后來,那個地方就叫趕鵝。后來讓鵝在一個古潭里游泳覓食,時光飛逝,滄海桑田,那個地方出現了五個譚村。后來,據說他養的是天鵝,天鵝吃飽后飛上了天,飛的又高又平,那兒就是現在的高平鎮。
基本介紹:
高平鎮區域面積71平方公里,耕地面積8.29萬畝,下轄48個行政村,農業人口5.6萬人,是滑縣最大的無公害蔬菜生產鄉鎮和主要畜牧生產重鎮之一。
近幾年來,高平鎮黨委、政府立足實際,堅持科學的發展觀,充分開發利用自身資源優勢,積極推動了經濟發展和各項社會事業的全面進步,調整優化農業結構步伐較快,優質、高效、特色農業發展迅速。2004年,全鎮蔬菜復種面積達3.5萬畝,實現產值1.2億,無公害蔬菜種植面積達到1.2萬畝,登記注冊了滑縣綠洋無公害蔬菜有限責任公司和“高蘋”牌無公害蔬菜商標,發展成為豫北地區最大的無公害蔬菜生產基地。2001——2003年,高平鎮連續三年被評為“安陽市特色農業鄉鎮”;2
榮譽排行:
2023年12月,河南省農業農村廳認定高平鎮為河南省第三批省級一村一品示范村鎮(設施蔬菜)。
2023年9月,高平鎮被確定為2023年度河南省”平安農機”示范鄉(鎮)。
2022年10月,2022年淘寶鎮名單發布,高平鎮上榜。
2022年3月,高平鎮被命名為2021年度河南省衛生鄉鎮。
2022年2月,高平鎮被評選為安陽市2021年度市級文明村鎮。
2021年10月,南京大學空間規劃研究中心、阿里研究院聯合發布2021年淘寶鎮名單,高平鎮榜上有名。
2020年9月,阿里研究院公布2020年淘寶鎮,高平鎮榜上有名。
2015年4月,2015年河南省省級生態鄉鎮名單公布,高平鎮榜上有名。
歷史沿革:
清宣統元年(1909)為東南三區(廣教區)和東南二區(廣工區)所轄。
(1930)屬七區。
1940年仍屬七區。
1957年稱高平中心鄉。
1958年改稱高平人民公社。
1983年稱高平鄉。
1996年,撤鄉改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