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名:濟沁河鄉 | 隸屬:龍江縣 |
區劃代碼:230221217 | 代碼前6位:230221 |
行政區域:黑龍江省 | 地理分區:東北地區 |
行政級別:鄉 | 車牌代碼:黑B |
長途區號:0452 | 郵政編碼:161000 |
轄區面積:約318平方公里 | 人口數量:約1.28萬人 |
人口密度:約40人/平方公里 | |
下轄地區:7個行政村 |
![]() | 代碼 | 城鄉分類 | 簡介 |
會興村 | ~200 | 鄉中心區 | 會興村的城鄉分類代碼為210,為鄉中心區。…[詳細] |
護林村 | ~201 | 村莊 | 護林村的城鄉分類代碼為220,為村莊。…[詳細] |
南濟村 | ~202 | 村莊 | 南濟村的城鄉分類代碼為220,為村莊。…[詳細] |
龍頭村 | ~203 | 村莊 | 龍頭村的城鄉分類代碼為220,為村莊。…[詳細] |
樺樹村 | ~204 | 村莊 | 樺樹村的城鄉分類代碼為220,為村莊。…[詳細] |
東北溝村 | ~205 | 村莊 | 東北溝村的城鄉分類代碼為220,為村莊。…[詳細] |
北濟村 | ~206 | 村莊 | 北濟村的城鄉分類代碼為220,為村莊。…[詳細] |
地名由來:
因境內濟沁河得名。
基本介紹:
地處大興安嶺向松嫩平原過渡地帶,屬半山區。東距龍江縣城60公里,北距碾北公路25公里。西接內蒙古111國道。全鄉總面積318平方公里,轄7個行政村,64個自然屯,總人口18676人。全鄉有耕地11228公頃,草原3500公頃,林地6300公頃,森林覆蓋率達20%。濟沁河鄉氣候屬溫涼濕潤氣候,無霜期限120-130天,年降水量470毫米左右。 濟沁河鄉農作物以發展綠色、特色作物為主,有優質的葵花、大豆、雜豆、白瓜等。2003年已有人工種植的山杏面積達0.8萬畝,2004可發展到2萬畝。畜牧業發展也很迅速,2003年全鄉山綿羊存欄達5萬只,奶肉牛存欄0.5萬頭,大鵝、小笨雞的飼養量各達1
歷史沿革:
東北淪陷時期,分屬龍江縣和景星縣管轄。
1945年“九三”抗日戰爭勝利后,分隸龍江縣第五區和景星縣第二區管轄。
1956年3月,景星縣并入龍江縣后,設置興雅等鄉。
1958年6月,興雅鄉與濟沁河鄉、護林鄉合并為濟沁河鄉。
同年9月,與四架山鄉合并成立濟沁河人民公社。
1961年4月,將四架山、錯海、廣福、中合、前進、榮發等生產大隊劃歸雅魯河公社。
1984年5月,改為濟沁河鄉,名稱沿用至今。
龍江小米久負盛名,谷子種植歷史悠久。據史料記載,在1927—1929年間,谷子的種植面積年均已達到50萬畝。隨著新技術的推廣,龍江縣已成為黑龍江省西部雜糧產銷集散地、全國糧食生產百強縣,并創建了全國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