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名:邊馬鎮 | 隸屬:魏縣 |
區劃代碼:130434112 | 代碼前6位:130434 |
行政區域:河北省 | 地理分區:華北地區 |
行政級別:鎮 | 車牌代碼:冀D |
長途區號:0310 | 郵政編碼:056800 |
轄區面積:約51平方公里 | 人口數量:約3.91萬人 |
人口密度:約767人/平方公里 | |
下轄地區:36個行政村 |
![]() | 代碼 | 城鄉分類 | 簡介 |
邊中村 | ~201 | 鄉中心區 | 邊中村的城鄉分類代碼為210,為鄉中心區。…[詳細] |
邊南村 | ~202 | 鄉中心區 | 邊南村的城鄉分類代碼為210,為鄉中心區。…[詳細] |
邊北村 | ~203 | 鄉中心區 | 邊北村的城鄉分類代碼為210,為鄉中心區。…[詳細] |
邊小屯村 | ~204 | 鄉中心區 | 該村因村落較小,與邊馬相鄰,打仗時駐過兵,被稱為邊馬小屯,簡稱邊小屯。…[詳細] |
李莊村 | ~205 | 鄉中心區 | 李莊村的城鄉分類代碼為210,為鄉中心區。…[詳細] |
南駢村 | ~206 | 村莊 | 南駢村的城鄉分類代碼為220,為村莊。…[詳細] |
朱村村 | ~207 | 鄉中心區 | 朱村村的城鄉分類代碼為210,為鄉中心區。…[詳細] |
東楊善村 | ~208 | 村莊 | 東、西楊善村建于清初。楊姓從賈圈(今雙井鎮所轄)遷此,取名楊圈。為不重名,各冠于方位,后“圈”演變成“善”。…[詳細] |
西楊善村 | ~209 | 村莊 | 東、西楊善村建于清初。楊姓從賈圈(今雙井鎮所轄)遷此,取名楊圈。為不重名,各冠于方位,后“圈”演變成“善”。…[詳細] |
任駢村 | ~210 | 村莊 | 任駢村的城鄉分類代碼為220,為村莊。…[詳細] |
張村村 | ~211 | 村莊 | 張村村的城鄉分類代碼為220,為村莊。…[詳細] |
范駢村 | ~212 | 村莊 | 范駢村的城鄉分類代碼為220,為村莊。…[詳細] |
尚駢村 | ~213 | 村莊 | 尚駢村的城鄉分類代碼為220,為村莊。…[詳細] |
袁駢村 | ~214 | 村莊 | 袁駢村的城鄉分類代碼為220,為村莊。…[詳細] |
董駢村 | ~215 | 村莊 | 董駢村的城鄉分類代碼為220,為村莊。…[詳細] |
張莊村 | ~216 | 村莊 | 張莊村的城鄉分類代碼為220,為村莊。…[詳細] |
于村村 | ~217 | 村莊 | 于村村的城鄉分類代碼為220,為村莊。…[詳細] |
羅屯村 | ~218 | 村莊 | 羅屯村的城鄉分類代碼為220,為村莊。…[詳細] |
寺南村 | ~219 | 村莊 | 寺李村、寺南村兩村原為一村,名寺南村。明初從山西移民居此時因北有一寺院而得名。1961年,按前、后街分為兩個村。前街用原名;后街因李姓較多,取名寺李村…[詳細] |
任莊村 | ~220 | 村莊 | 任莊村的城鄉分類代碼為220,為村莊。…[詳細] |
東石固村 | ~221 | 村莊 | 相傳此村原名爺村,后一皇帝路過此村時聽村名大怒,命更名為孫村。明萬歷年間人們嫌“孫村”不雅,以村內鐘上銘文“東石固”三字代之。…[詳細] |
王莊村 | ~222 | 村莊 | 王莊村的城鄉分類代碼為220,為村莊。…[詳細] |
江莊村 | ~223 | 村莊 | 江莊村的城鄉分類代碼為220,為村莊。…[詳細] |
紫崗村 | ~224 | 村莊 | 紫崗村的城鄉分類代碼為220,為村莊。…[詳細] |
東田教村 | ~225 | 村莊 | 該村原名南受村,因處漳河南岸,常受水災而得名。明初姜氏遷此,因西鄰田教,改稱姜田教,又稱東田教。…[詳細] |
樓東村 | ~226 | 村莊 | 樓東村的城鄉分類代碼為220,為村莊。…[詳細] |
高堤村 | ~227 | 村莊 | 高堤村的城鄉分類代碼為220,為村莊。…[詳細] |
南馮堤村 | ~228 | 村莊 | 該村為馮氏明初遷此所立,又因傍鄰河堤,故稱馮堤。…[詳細] |
北馮堤村 | ~229 | 村莊 | 該村為馮氏明初遷此所立,又因傍鄰河堤,故稱馮堤。…[詳細] |
東呂村 | ~230 | 村莊 | 東呂村的城鄉分類代碼為220,為村莊。…[詳細] |
王井村 | ~231 | 村莊 | 王井村的城鄉分類代碼為220,為村莊。…[詳細] |
樓西村 | ~232 | 村莊 | 樓西村的城鄉分類代碼為220,為村莊。…[詳細] |
二教村 | ~233 | 村莊 | 二教村的城鄉分類代碼為220,為村莊。…[詳細] |
三教村 | ~234 | 村莊 | 三教村的城鄉分類代碼為220,為村莊。…[詳細] |
效化村 | ~235 | 村莊 | 效化村的城鄉分類代碼為220,為村莊。…[詳細] |
寺里村 | ~236 | 村莊 | 寺李村、寺南村兩村原為一村,名寺南村。明初從山西移民居此時因北有一寺院而得名。1961年,按前、后街分為兩個村。前街用原名;后街因李姓較多,取名寺李村…[詳細] |
地名由來:
據傳邊馬為黃帝子昌意封地,昌意在此筑有昌意城,先后為樂昌、昌樂郡、州治所,繁水縣治,歷代為軍事要沖。倉頡曾在此筑臺造字,唐代有四人入閣拜相,村北有張公謹墓,村東有倉頡陵,村西有潘埠,村南有葛貴妃墳。宋代此地為兵馬屯駐的城堡,遂命名邊馬。
基本介紹:
邊馬鄉(BianmaXiang)隸屬河北省邯鄲市魏縣位于河北省邯鄲市魏縣南部,距縣城23千米。面積51平方千米,耕地46000畝,人口4.72萬人(2002年)。轄36個行政村,鄉0駐邊馬村。
1953年建邊馬鄉,1961年改公社,1984年復設鄉。1997年,面積51邊馬鄉建設
平方千米,人口4.5萬,轄張莊、邊南、邊北、邊中、西楊善、任駢村、范駢村、寺南村、東石固、張村、于村、朱村、尚駢村、寺南村、東石固、張村、于村、朱村、尚駢村、羅屯、任莊、南駢村、東駢村、邊小屯、寺里村、東揚善、李莊、柴崗、東田教、高堤、南馮堤、袁駢村、北馮堤、東呂村、王井、南王莊、江莊、樓東、樓西、二教、孝
文化旅游:
張公瑾墓為唐代古墓葬,位于魏縣邊馬鄉邊馬村北。張公瑾墓是邯鄲市第二批市級文物保護單位。
歷史沿革:
1940年6月前,鎮所轄村莊屬大名縣管轄,此后歸復置的魏縣管轄;1945年解放,歸魏縣第四區管轄;1953年置邊馬鄉;1958年成立人民公社時,歸雙井公社管轄,為邊馬管理區;1961年成立邊馬人民公社;1984年改邊馬人民公社為邊馬鄉;1989年紫崗鄉并入邊馬鄉;2020年因行政區劃調整,撤銷邊馬鄉設立邊馬鎮,名稱沿用至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