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名:團溪鎮 | 隸屬:播州區 |
區劃代碼:520304112 | 代碼前6位:520304 |
行政區域:貴州省 | 地理分區:西南地區 |
行政級別:鎮 | 車牌代碼:貴C |
長途區號:0851 | 郵政編碼:563000 |
轄區面積:約155平方公里 | 人口數量:約3.51萬人 |
人口密度:約226人/平方公里 | |
下轄地區:3個社區、9個行政村 |
![]() | 代碼 | 城鄉分類 | 簡介 |
團溪社區 | ~001 | 鎮鄉結合區 | 團溪社區位于遵義市東南部,距遵義市40公里,距縣城南白38公里,交通便捷,歷史悠久,民風淳樸,文化底蘊豐厚,人民群眾安居樂業。
團溪社區始建于2…[詳細] |
拓東社區 | ~002 | 鎮中心區 | 為團溪集市向東拓展部分,故得“拓東社區”之名。…[詳細] |
農莊社區 | ~003 | 鎮鄉結合區 | 農莊村距離團溪鎮政府所在地1公里,206省道穿村而過,交通便宜,水資源條件較好,有豐富的優質石料和頁巖資源。全村地域面積13.05平方公里,耕地面積3…[詳細] |
和平村 | ~200 | 鎮鄉結合區 | 和平村距團溪鎮政府約1公里,有14個村民組,團尚公路穿過其中12個村民組,交通便宜。和平村總人口4073人,黨員有92人,有兩個黨支部,村委干部7人。…[詳細] |
五龍村 | ~201 | 村莊 | 五龍村距團溪鎮5公里處,交通便宜,氣候宜人。民風淳樸,有豐富的土地資源。
--人口總數:6200人 農業人口:6200人 …[詳細] |
大窩村 | ~202 | 村莊 | 大窩村距離團溪鎮政府所在地 14公里,交通不便,水資源條件緊缺,有豐富的礦產資源。全村地域面積12.5平方公里,耕地面積 3387畝(其中:田1370…[詳細] |
香山村 | ~203 | 村莊 | 香山村距離團溪鎮政府約3公里,有18個(永興組、興合組、明洞組、勝利組、坪橋組、碗井組、山坪組、馬坡組、溝頭組、核桃組、大窩組、香山組、龍泉組、干田組…[詳細] |
張王村 | ~204 | 村莊 | 張王村地處團溪鎮南端,距離中心鎮11公里,毗鄰鐵廠鎮、茅栗鎮,是一個偏遠的窮山村,全村共有5925人,共計1365戶,現有耕地4368畝,全村轄區18…[詳細] |
生產村 | ~205 | 村莊 | 生產村距團溪鎮2公里,村辦公室位于團溪至西坪公路邊,轄(前進、大林、同心、上壩、下壩、雙井、青灣、高爐、底水、花元、聯合、龍巖、花力、聯豐、東風、合心…[詳細] |
兩路口村 | ~206 | 村莊 | 兩路口村位于團溪鎮北面,205省道貫穿全村,森林覆蓋率達61%,全村總人口6987人,男性3570人,女性3417人,全村共22個村民組(水口、甘溪、…[詳細] |
福祿村 | ~207 | 村莊 | 福祿村距離遵義縣51公里,民風淳樸,礦產資源豐富,人民群眾大部分以耕種農業為主。
福祿村共分為9個村民組,一個黨支部,共有黨員49人,其中流動黨…[詳細] |
白果村 | ~208 | 村莊 | 一、全村概況
白果村下轄21個村民小組,現有土地6451.85畝(其中:田:4313.6畝;土2138.25畝)畝,林地:12828畝,農戶13…[詳細] |
地名由來:
原名夢溪水,因水得名。后更名為團溪水,簡稱團溪。
基本介紹:
在遵義縣東南部。面積155平方公里。人口4.58萬。轄3居委會,24村委會。1949年為團溪鎮。1958年撤鎮建團溪公社。1962年析建團溪、五龍、勞動、白果公社。1984年改團溪鎮及團溪、五龍、勞動、白果4鄉。1992年1鎮、4鄉合并置團溪鎮。鎮境錳、鋁礦藏富集。有中小學27所。鎮人民政府駐地團溪,在南白鎮東南31公里,銀山頂東麓。人口 6 000。海拔880米。古名萼溪水,鎮周山丘狀若花瓣,故名。清代更名團溪。為縣四大集鎮之一。1958年開發錳礦,成為遵義錳礦廠重要原料基地。有錳粉、皮鞋、農具、被服、釀酒等廠。馬遵公路經此。
文化旅游:
在遵義市播州區團溪鎮白果村,雷水堰是一個占地面積約100畝的小型山塘,塘里蓄滿了水,站在堰坎上放眼四周,一片片稻田盡收眼底。據播州《楊氏家譜》記載,雷水堰是播州楊氏第二十四代土司楊輝修建的。
歷史沿革:
明屬播州長官司。
明萬歷二十九年(1601年),置遵義縣,團溪屬縣南平水里。
民國二年(1913年),屬南四下區。
民國二十八年(1939年),設團溪區。
1949年,屬第四區,區公所駐地團溪街上萬壽宮。
1958年,成立團溪基層公社。
1984年,改團溪區。
1992年,撤區建團溪鎮。
華聯輝(1833-1885),字檉塢,貴州遵義縣團溪人,清光緒元年(1875)舉人。丁寶楨任四川總督改革鹽政時,華被聘鹽法道總文案。華還在仁懷茅臺開設“永隆裕”鹽號,在貴陽開設“永發祥”鹽號,為貴州首
謝豐,1910年生于遵義縣團溪鎮,在貴陽讀書時接受進步思想,1931年離開遵義,經南京去北平。1932年在北平加入中國左翼戲劇家聯盟,投入抗日救亡運動。同年加入中國共產黨,任北平左翼戲劇家聯盟書記、中
吳作棻,諱文芳,字南屏,遵義縣團溪鎮人。1884年生。畢業于貴州師范學校和法官養成所。歷任遵義勸學、兩等小學校長,暨貴陽商業養成所、時敏、樂群、廣益等校教員,《貴州公報》、《鋒報》總。省議會議員。洪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