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名:公園社區 | 隸屬:雍熙街道 |
區劃代碼:520525001003 | 代碼前6位:520525 |
行政區域:貴州省 | 地理分區:西南地區 |
行政級別:社區 | 車牌代碼:貴F |
長途區號:0857 | 郵政編碼:553300 |
城鄉分類:鎮中心區 | 分類代碼:121 |
地名由來:
原名陵園,2013年改為公園。
榮譽排行:
2019年12月,公園社區被命名為貴州省第五批省級民主法治示范村(社區)。
基本介紹:
公園社區位于納雍縣城東北部,占地0.7平方公里,下轄3個居民組(公園路居民組,陵園路居民組,縣府路居民組)。有常住人口1627戶,5065人,流動人口338戶,908人,有漢族,苗族,彝族,仡佬族,穿青人等少數民族。轄區有37個單位,6所學校。縣委、人大、政府、政協、武裝部等首腦機關駐本社區。特別得益于雍熙公園、縣文化廣場等文化平臺的拉動,在社區黨支部的引導下,相繼成立了社區歌舞隊、太極拳隊、羽毛球隊等群眾性文娛組織,極大地豐富了社區群眾的精神文化生活,促進了社區經濟社會的發展和社會和諧。2008年被畢節地區命名為“地級綠色社區”,現正申報“省級綠色社區”。
公園社區在上級部門的指導下
歷史沿革:
清康熙四年(1665年)屬大定府親轄地親轄地大有里,民國三十年(1941年)屬納雍縣第一直屬聯保,1950年屬雍熙鎮,1952年分屬一區貓場鄉,雍熙鎮,1956年分屬貓場區貓場鄉,雍熙鎮,1958年分屬城關區貓場公社黃包包大隊,城關鎮街道,1981年分屬雍熙鎮4個街道和新貓場公社,1984年分屬雍熙鎮4個街道和新貓場鄉黃包包村,1987年分屬城關區新貓場鄉和雍熙鎮,1991年屬雍熙鎮織納路社區,縣
周邊相關:
公園社區附近有總溪河風景名勝區、宣慰大田、過獅河桃源洞風景名勝區、宣慰府遺址、吊水巖風景名勝區、木空河·白龍洞風景名勝區等旅游景點,有布依族黃瓜籽、新貓場沙鍋、彝族彝鞍、雞場豆腐、苗族蠟染、納雍姑箐貢茶等特產,有蘆笙舞(滾山珠)、“劃筷奠祖”苗俗、納雍苗族服飾、蘆笙舞(滾山珠)、彝族撮泰吉等民俗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