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名:丁當鎮 | 隸屬:隆安縣 |
區劃代碼:450123105 | 代碼前6位:450123 |
行政區域:廣西壯族自治區 | 地理分區:華南地區 |
行政級別:鎮 | 車牌代碼:桂A |
長途區號:0771 | 郵政編碼:530000 |
轄區面積:約267.5平方公里 | 人口數量:約2.63萬人 |
人口密度:約98人/平方公里 | |
下轄地區:1個社區、10個行政村 |
![]() | 代碼 | 城鄉分類 | 簡介 |
丁當社區 | ~001 | 鎮中心區 | 丁當圩原名登昌圩,傳清乾隆五年(1740)由勞登昌先擺攤設店,后漸成圩集,故名。道光十四年(1834),當地建有一廟,廟內大鐘常叮當作響,“登昌圩”慢…[詳細] |
儉安村 | ~201 | 村莊 | 百儉、永安2村合設,各取一字而得名的村;…[詳細] |
英敏村 | ~202 | 村莊 | 民國時培英、岑敏2村合置英敏村,各取一字為名。…[詳細] |
定坤村 | ~203 | 村莊 | 因新定,布坤兩村各取一字而得名。“定”指新定村;“坤”指布坤村;…[詳細] |
華岳村 | ~204 | 村莊 | 民國時岜華、敢岳兩村合置華岳村,各取一字得名。…[詳細] |
喬聯村 | ~205 | 村莊 | 二十世紀五十年代初成立鄉公所時,所址設在隴喬村,且由幾個自然屯連片而成,故取名“喬聯鄉”。…[詳細] |
紅陽村 | ~206 | 村莊 | 解放前即稱“古陽鄉”,是以當時正副鄉長所居村屯(古魯、敢陽)各取一字合稱為“古陽”。…[詳細] |
保灣村 | ~207 | 村莊 | 民國時新定、布坤2村合置定坤村,各取一字得名。“保”指保安屯;“灣”指馱灣屯;…[詳細] |
白馬村 | ~208 | 村莊 | 傳清嘉慶十七年(1812)始建白馬圩,因居民多為山東白馬遷來,故名。…[詳細] |
聯合村 | ~209 | 村莊 | 由曲流、那加、四方三個自然屯連片聯合而成的村;…[詳細] |
森嶺村 | ~210 | 村莊 | 民國時岜森、橫嶺兩個村合置森嶺村,各取一字得名。…[詳細] |
地名由來:
丁當鎮原名登昌圩。清道光十四年(1834年),登昌圩建一座廟,名“石馬廟”,廟內掛一大鐘,每當廟祝打鐘時,鐘聲“叮當叮當”響,非常洪亮,人們遂將登昌圩改名為“叮嗜圩”。后人又以圩上人們吵架多,“叮噶”二字皆有“口”,于是將“叮嗜”改為“可珰”,以“王”鎮“口”。后紛爭仍不減。人們認為“到珰”二字不宜取“王”旁。1979年地名普查時,把“珂珰”改為“丁當”。
基本介紹:
丁當鎮是廣西隆安縣所轄的一個鄉鎮,位于隆安縣的東部,東北與南寧市武鳴縣的鑼圩鎮和玉泉鄉相鄰,南與南寧市郊的那龍鎮相接,西南、西北分別與本縣的那桐鎮、城廂鎮及敏陽鄉相連,鎮境呈葫蘆形,總面積267.5平方公里,為隆安縣面積最大的鎮。下轄10個村委會和1個居委會共99個自然屯,202個村民小組。2002年末全鎮總人口33049人,在壯、漢、瑤、三個民族共居,其中壯族占95%。耕地總面積12萬多畝,其中水田1.13萬畝,旱地10.9萬畝。經濟收入以農業為主,主要農作物有甘蔗、木薯、花生、紅瓜子、水稻、玉米、瓜果、蔬菜等。其中糖蔗生產為該鎮的支柱產業。
榮譽排行:
2021年6月,根據第七次全國人口普查結果,丁當鎮人口數量為2.63萬人,位列隆安縣各街道鄉鎮人口數量排行榜第5位。
2018年12月,丁當鎮上榜廣西2018年度自治區級生態鄉鎮名單。
文化旅游:
鯉魚坡遺址位于隆安縣丁當鎮儉安村更也屯鯉魚坡,時代為新石器時代,類別為古遺跡。2017年,鯉魚坡遺址被公布為廣西自治區文物保護單位。保護范圍:以坐標X:2564583.100為基點,向四周外
歷史沿革:
1950年2月,丁當鄉屬隆安縣第四區。
1959年6月,丁當鄉改為丁當公社。
1962年9月,丁當公社改為丁當區。
1969年1月,丁當區改復為丁當公社。
1984年9月,丁當公社撤改為丁當鄉。
1996年2月,丁當鄉改設丁當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