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名:新圩鎮 | 隸屬:灌陽縣 |
區劃代碼:450327104 | 代碼前6位:450327 |
行政區域:廣西壯族自治區 | 地理分區:華南地區 |
行政級別:鎮 | 車牌代碼:桂C |
長途區號:0773 | 郵政編碼:541000 |
轄區面積:約191.2平方公里 | 人口數量:約1.4萬人 |
人口密度:約73人/平方公里 | |
下轄地區:16個行政村 |
![]() | 代碼 | 城鄉分類 | 簡介 |
新圩村 | ~200 | 鎮中心區 | 傳新圩始建于清康熙年間(1662-1722),當時為附近一帶新形成的圩市,故名。…[詳細] |
桂陽村 | ~201 | 村莊 | 赤楊、大貴2村合設貴楊村,后諧音改貴陽村。…[詳細] |
平田村 | ~202 | 村莊 | 平田因村建于平坦田垌旁得名。民國時期為平田、大貴、赤楊三村,1947年合并為平田、貴陽兩村,1952年兩村合并為平田鄉(小鄉),1958年改為平田、貴…[詳細] |
新衛村 | ~203 | 村莊 | 新衛原稱陳家衛,傳明代為陳姓人家設的衛所,故名。民國初形成新街后改稱新衛。…[詳細] |
光明村 | ~204 | 村莊 | 以走社會主義光明大道之意取名。1952年劃屬灌陽縣第四區國豪鄉。1955年屬新圩區國豪鄉。1958年分設光明大隊,以走社會主義光明大道之意取名,屬新圩…[詳細] |
和睦村 | ~205 | 村莊 | 民國初上立灣、下立灣合稱立安。因兩村素來有紛爭,以立灣安定之意取名。…[詳細] |
國豪村 | ~206 | 村莊 | 傳國豪由全州石塘人遷建,因最初落草為寇,人稱“賊豪”,1950年改稱國豪。…[詳細] |
共耕村 | ~207 | 村莊 | 以共同耕種之意取名。1952年由全州劃歸灌陽縣新圩區管轄;1952年至1957年屬國豪鄉所轄(小鄉);1958年分設共耕、羅塘、國豪、潮立、光明五個大…[詳細] |
龍塘村 | ~208 | 村莊 | 龍塘建于一水塘邊,因水塘旁有幾塊尖石形似龍角,故名。…[詳細] |
潮立村 | ~209 | 村莊 | 潮指潮水廟(片村,包括楊家拉、老堂屋、糞箕窩、彎子里、灌門前、姜家、啟梅塘7村)。立指立田村。…[詳細] |
龍橋村 | ~210 | 村莊 | 木龍、板橋鋪合稱龍橋村,各取一字得名。1948年木龍、板橋鋪合稱龍橋村,各取一字得名,屬平板鄉。1950年屬新圩區。1952年改鄉,新合村并入,屬灌陽…[詳細] |
小龍村 | ~211 | 村莊 | 小龍村位于新圩鎮西南面,是一個典型的盆地,四周山石環繞,“井”字稻田,阡陌縱橫,一條彎彎曲曲的小江從田園蜿蜒而過,流進山腳下一個叫黑巖的山洞,為國家A…[詳細] |
大龍村 | ~212 | 村莊 | 因村處大山㟖,取其諧音得名大龍。…[詳細] |
解放村 | ~213 | 村莊 | 以人民翻身解放之意取名。原稱深浦源村,屬全州縣。1952年并入灌陽縣第四區大龍鄉。1955年屬新圩區大龍鄉。1958年分設解放大隊,屬新圩公社。196…[詳細] |
合力村 | ~214 | 村莊 | 以齊心合力之意取名。1952年并入灌陽縣第四區大龍鄉。1955年屬新圩區大龍鄉。1958年分設齊心、合力2大隊,以齊心合力之意取名,屬新圩公社。196…[詳細] |
洪水箐村 | ~215 | 村莊 | 洪水箐地處竹林叢生的山谷,古時常發洪水,故名。…[詳細] |
地名由來:
新圩鎮因鎮人民政府駐新圩村得名。
基本介紹:
新圩鎮轄:新圩、桂陽、平田、新衛、光明、和睦、國豪、共耕、龍塘、潮立、龍橋、小龍、大龍、解放、合力、洪水箐16個村委會。
新圩鎮是桂北一個山區鄉,位于灌陽縣西北部,西、北與全州縣交界,東北面與文市鎮接壤,東與水車鄉相鄰,南與灌陽鎮毗鄰。鄉人民政府所在地新圩距灌陽縣城15公里,距桂林市144 公里。全鄉交通比較方便,省道全沙公路從北至南貫穿全鄉,3條鄉級公路橫向成川字形分布。是灌陽的北大門,也是灌陽縣九個鄉鎮中唯一不沿江的鄉鎮,是桂林四大旱區之一。
相關介紹
全鎮總面積191.2平方公里,轄:新圩、桂陽、平田、新衛、光明、和睦、國豪、共耕、龍塘、潮立、龍橋、小龍、大龍、解放、合力、洪水箐
榮譽排行:
2021年6月,根據第七次全國人口普查結果,新圩鎮人口數量為1.4萬人,位列灌陽縣各街道鄉鎮人口數量排行榜第6位。
2020年12月,廣西壯族自治區愛衛會命名新圩鎮為“廣西壯族自治區衛生鎮”。
文化旅游:
湘江戰役新圩阻擊戰酒海井紅軍紀念園位于灌陽縣新圩鎮北約8千米處是新圩阻擊戰一百多名紅軍戰士殉難之處。2003年開始,縣委、政府籌資修建酒海井紅軍烈士紀念碑及護欄,2004年10月竣工并向社會
新圩阻擊戰主戰場1934年11月26日,紅三軍團命令紅五師星夜趕到新圩,阻擊灌陽方向桂軍第十五軍的兩個師,第七軍的一個團,以保證紅軍全軍左翼安全,掩護紅軍大部隊過湘江。紅五師師長李天佑、政委
紅五師紅軍宿營地—黃氏祠堂位于灌陽縣新圩鎮龍橋村、龍塘村,年代為近現代。紅五師紅軍宿營地—黃氏祠堂為灌陽縣縣級文物保護單位。
三十四師潮立大、小巖駐扎地遺址位于灌陽縣新圩鎮潮立村立田屯,年代為近現代。三十四師潮立大、小巖駐扎地遺址為灌陽縣縣級文物保護單位。
三十四師洪水箐指揮所遺址位于灌陽縣新圩鎮洪水箐村,年代為近現代。三十四師洪水箐指揮所遺址為灌陽縣縣級文物保護單位。
歷史沿革:
清代時期,屬灌陽縣。
民國二十二年(1933年),屬文市區,屬灌陽縣。
1950年3月,設新圩區。
1952年8月,新圩區改為第四區。
1955年10月,設新圩區。
1957年12月,改為新圩鄉。
1961年7月,設新圩、新衛兩個公社。
1962年7月,新圩、新衛兩個公社合并為新圩區。
1968年11月,新圩區改公社。
1984年6月,新圩公社改新圩鄉。
2014年,新圩鄉撤鄉建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