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名:楓灣鎮 | 隸屬:曲江區 |
區劃代碼:440205102 | 代碼前6位:440205 |
行政區域:廣東省 | 地理分區:華南地區 |
行政級別:鎮 | 車牌代碼:粵F |
聯系電話:0751-6582991 | 郵政編碼:512000 |
轄區面積:約196.91平方公里 | 人口數量:約1.12萬人 |
人口密度:約57人/平方公里 | |
辦公地址:楓灣鎮楓灣鎮人民政府公共服務中心 | |
下轄地區:1個社區、9個行政村 |
![]() | 代碼 | 城鄉分類 | 簡介 |
楓灣社區 | ~001 | 鎮中心區 | 因鎮南面有一田壟兩邊長滿楓樹,田壟形似灣角,取楓灣二字故名楓灣社區居委會。…[詳細] |
楓灣村 | ~201 | 村莊 | 楓灣村委會位于楓灣鎮北面,距鎮區500米,下轄23個村小組,有483戶人,總人口數2226人,有農田2380多畝,山林面積約3萬畝。農戶多以種植馬壩油…[詳細] |
石峰村 | ~202 | 村莊 | 石峰村委會位于楓灣鎮南面,距鎮區5公里,下轄15個村小組,有605戶, 2675人,耕地面積2600多畝。農戶以種植蔬菜為主,是楓灣鎮無公害大棚蔬菜基…[詳細] |
新村村 | ~204 | 村莊 | 新村村下轄10個村小組,分別是新村、曬禾塘、騎馬石、石坑、大劉屋、細劉屋、藍屋、坳背、白石角、東坑共1555人,312戶,全村以農業種植為主,養殖為輔…[詳細] |
大筍村 | ~205 | 村莊 | 大筍村委下轄16個村小組,現有417戶共1907人,全村水田面積共1500多畝,旱地470畝,山林地33200畝。大筍村有豐富的水、礦、煤等資源,還有…[詳細] |
小筍村 | ~206 | 村莊 | 小筍村委是一個邊遠山區的革命老區,離鎮政府7公里,下轄8個村小組,全村有148戶農戶共590人,山林約2萬1千畝,水田耕地面積378.7畝,山邊地約2…[詳細] |
浪石村 | ~207 | 村莊 | 浪石村委會位于楓灣鎮東面,距鎮區1公里,下轄10個村小組。有199戶, 954人。耕地面積1800多畝,其中水田面積1170畝。農戶多以種植馬壩油粘米…[詳細] |
步村村 | ~208 | 村莊 | 步村村委會位于楓灣鎮東面,距鎮區2公里,下轄15個村小組,有371戶人,總人口數1852人,有農田1600多畝。農戶多以種植馬壩油粘米為主,是楓灣鎮種…[詳細] |
白水村 | ~209 | 村莊 | 白水村委會坐落于楓灣東北方向,西起廟子背,東至瑤嶺礦區,轄內坪山、梅子斜村,總長約16公里。公路、河流由中間通過,兩岸為人村、山脈和田地。共有23個村…[詳細] |
茶園山村 | ~210 | 村莊 | 茶園山瑤族村委位于楓灣鎮東北部,距鎮區32公里,是我鎮唯一的少數民族村委,全村有4個自然村,70戶共303人。茶園山風景優美,瑤民們以種植毛竹為生,其…[詳細] |
地名由來:
因楓灣街的南面300米處有一壟田,田壟兩邊長滿楓樹,田壟形似灣角,故得名楓樹灣,后人習慣稱為楓灣。
基本介紹:
曲江縣楓灣鎮位于韶關市東面,是國家級“民間(采茶)藝術之鄉”。楓灣鎮山青水秀,素有“小桂林”之稱,鎮內交通便利,韶關市區一級公路直達楓灣只有20公里,距曲江縣城25公里,管轄10個村委會,一個居委會,126個自然村,總人口1.7萬人。鎮政府設在原“華南工學院”總部舊址。
楓灣鎮屬亞熱帶氣候區,具有晝夜溫差大、雨量充沛、四季分明等特有小氣候,年平均氣溫19.5℃,年降雨量1640mm。鎮內礦產資源豐富,現已探明的有鎢、鉛、鋅、煤炭、大理石、石灰石、高鎂溫礦泉水等。其中鎢礦儲量居全省第二位,轄區內有國家企業瑤嶺鎢礦;煤炭儲量達5千萬噸,各種石材儲量更是數以億立方米計,境內溫礦泉水質與世界
楓灣鎮聯系電話:0751-6582991
榮譽排行:
2021年9月,廣東省農業農村廳公布第三批廣東省“一村一品、一鎮一業”專業鎮名單,楓灣鎮榜上有名(生豬)。
2021年5月,根據第七次全國人口普查結果,楓灣鎮人口數量為1.12萬人,位列曲江區各街道鄉鎮人口數量排行榜第7位。
文化旅游:
大巖塘洞遺址 位于曲江縣楓灣鎮騎馬石村后的石灰巖溶洞內。年代為舊石器時代晚期。遺址所在的山,有四個溶洞,其中第二層溶洞發現遺物、化石。1號、2號洞有豐富的化石。3號洞采集到打制石器、牛的門牙
歷史沿革: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初期,境域屬大塘區(第四區)管轄。
1957年2月,與大塘鄉分開,成立楓灣區。
1957年12月,改稱為楓灣鄉。
1958年5月,回歸大塘鄉。
1961年6月,又從大塘分開成立楓灣公社。
1983年11月,撤社改區,改稱楓灣區。
1986年12月,撤區改鎮,改稱楓灣鎮。
楓灣蜜桃產于楓灣鎮白水、茶園山一帶。白水蜜桃果大皮薄,果皮淡黃,向陽面略有紅暈,附毛稀少,桃汁充盈,果肉柔嫩爽脆,味甜如蜜,食時肉與核自然分離。1958年送廣東省農業展覽會展出,經專家們評定為華南鉤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