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名:峰霞村 | 隸屬:隆江鎮 |
區劃代碼:445224110210 | 代碼前6位:445224 |
行政區域:廣東省 | 地理分區:華南地區 |
行政級別:村 | 車牌代碼:粵V |
長途區號:0663 | 郵政編碼:522000 |
城鄉分類:村莊 | 分類代碼:220 |
地名由來:
村南有平原,三面環山,土地革命戰爭時期,曾為縣領導機關駐地,遂改為“峰霞”,寓革命事業如旭日東升、美如彩霞之意。
榮譽排行:
2019年9月,峰霞村上榜2018年廣東省“民主法治示范村(社區)”創建單位名單。
基本介紹:
峰霞村位于隆江鎮西北部,轄大垅村、北海村,總人口1618人,黨員18人,耕地面積526畝,山地面積4520畝,村共青團、婦聯、民兵、老人協會等組織健全,村兩委成員4人,兩委戰斗力強。峰霞村交通方便,自然環境優美,村道實現水泥路面。近年來,在鄧小平理論和-重要思想的指導下,在鎮委、鎮政的正確領導和關心支持下,峰霞村黨支部、村委會帶領全體黨員、干部和廣大人民群眾全面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發揚團結拼搏、艱苦奮斗、與時俱進、爭創一流的精神,以經濟建設為中心,狠抓機遇,發展村級經濟。推動社會各項事業的全面發展,村容村貌明顯改觀,社會穩定,人民安居樂業,極大地改善了村民的生活條件,豐富了村民的文化生活。
峰霞村與鳳光村、北溪村、鵝豆村、見龍村、山家村、尾寮村、頭寮村、海埕村、后吉村、東門村、井美村、吉清村、陳隴村、北洋村相鄰。
歷史沿革:
清初,葉氏祖媽攜2個兒子從福建泉州逃荒至此,搭寮墾荒,開始創村,原名“鰩下”。
村南有平原,三面環山,土地革命戰爭時期,曾為縣領導機關駐地,遂改為“峰霞”,寓革命事業如旭日東升、美如彩霞之意。
峰霞村為革命事業做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
1928年成立村蘇維埃,1931~1936年村被國民黨軍隊焚毀夷盡,1937年以后有130多名村民陸續回歸復村,1946年解放戰爭時期大南山聯絡站設于此,1949年以后成立
周邊相關:
峰霞村附近有世鏗院、惠來海濱度假村、大南山八國風情園、金海灣植物園、神泉勝跡、客鳥尾石筍等旅游景點,有惠來荔枝、靖海鮑魚、靖海豆楫、隆江菜脯、油索、隆江綠豆餅等特產,有惠來九鱷舞、高蹺虎獅、民間信俗(打火醮)、葵潭鶴舞、靖海景屏等民俗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