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女诱惑av_古典武侠第一页久久777_蜜桃一区二区三区_色悠悠久久_久久天堂_一区二区三区视频

您現在的位置 : 廣東省 > 東莞市 > 鳳崗鎮 > 鳳德嶺村

東莞市鳳崗鎮鳳德嶺村概況

[移動版]

第一節 位置 區域

鳳德嶺村位于東莞市城區東南54公里處,隸屬鳳崗鎮。距鳳崗鎮中心區3公里,下轄3個自然村,分別為鳳德嶺村、獅石廈村、上村。鳳德嶺村東與官井頭村獅嶺相接,南與油甘埔村相交,西與塘瀝正合村相連,北與塘瀝村相鄰,總面積為3.1平方公里。1966年,由廣東省水電廳投資興建的東深公路由鳳德嶺西側穿過,南北走向,距深圳市中心28公里,距香港33公里。

北部的上村座落在矮嶺山下,東南部的獅石廈村座落在獅嶺山下,西南部的鳳德嶺村(自然村)座落在一座小山崗上。鳳德嶺村(自然村)與上村相距386米,與獅石廈村距離430米,獅石廈村與上村距離400米。

第二節 建制沿革

據黃洞迥龍庵“十三位公祠”乾隆四十年“義建崇烈堂碑”的記載,在清朝初年,因逃避戰亂和饑荒,客籍人紛紛由河南移居廣東。順治九年,衛主蕭君(當時鳳崗地區屬南海縣第七部,簡稱南海衛)公告招耕,因此13位公(鳳崗客籍人的13位始祖)應招到鳳崗開宗立業。后來,鳳崗地區改屬東莞戎廳,民國時屬第四區,后改稱三區。鳳崗地區有三十六約(村),分設鳳崗、塘瀝、雁聯三個鄉。塘瀝鄉下轄八約(村),“八約”指鳳德嶺村、獅石廈村、上村、油甘埔村、塘瀝村、蘆竹田村、蝦公潭村、樓廈村。鄉公所設在端風小學,歷任鄉長:張明珠(油甘埔村人),張致修(上村人),張壬秀(油甘埔村人),張桂芳(油甘埔村人)、張兆昌(上村人),魏劍卿(鳳德嶺村人),黃學朋(鳳德嶺村人),黃青郁(獅石廈村人)。鄉下設29保(100戶為一保),上村為第24保,獅石廈村第25保,鳳德嶺村第28保。(段里“鳳德嶺村”指自然村)

民國36年(1947年)至解放前夕,全縣分為6個區,58個鄉,鳳德嶺屬鳳崗鄉,鄉長黃青郁(據資料記載:委任黃青郁任鳳崗鄉長的時間是1947年5月28日),鄉公所設在鳳崗圩圩門的碉樓。

抗日戰爭和解放戰爭時期,0領導的東江縱隊在塘瀝鄉成立抗日民主政府(當時-和0兩種政權并存),第一任鄉長張軍(油甘埔村人),第二任鄉長江流(油甘埔村人)。第三任鄉長張威廉(上村人)。1948年年尾,鳳崗、塘瀝兩鄉合并成立民主政府,鄉長房哲群(鳳崗排沙圍人),指導員張文鋒(鳳崗黃洞人)。

1949年10月新中國成立。1950年上級派來土改工作隊,隊長嚴福和(北方人),隨后成立塘埔鄉政府(塘瀝片和油甘埔片合并),鄉長張伯云(油甘埔人),副鄉長陳桂鳳。

土改后,鳳崗地區劃分為五個小鄉——五堂鄉、竹塘鄉、塘埔鄉、嶺山鄉、雁田鄉。當時塘瀝片、油甘埔片、鳳德嶺片合稱塘埔鄉,鄉長黃源生(獅石廈村人),農協會主席黃永賢(塘瀝村人),不久黃永賢出國,農協會主席由蘆竹田村張慕榮接任。鄉公所最初設在油甘埔江屋祠堂,后來遷到鳳德嶺村文郁樓。

1953年,各自然村先后成立互助組,鳳德嶺村、獅石廈村、上村三個自然村一共成立9個互助組。

1955年,獅石廈村、樓廈村、上村合并成一個初級農業合作社(號稱塘埔鄉第一社),社長黃官和(樓廈村人);鳳德嶺村(自然村)、塘瀝村、蘆竹田村合并成一個初級農業合作社(號稱塘埔鄉第三社),社長張官祥,生產主任楊仕生。

1956年,塘埔片成立大社(生產區),塘埔大社黨支部書記張桂生。體制下放后,鳳德嶺村(自然村)、獅石廈村、上村合并成一個生產大隊,大隊黨支部書記張官祥(鳳德嶺村人),隨后張官祥調往官井頭公社農場,由黃庚接任支部書記。

1956年冬,塘埔鄉成立高級農業合作社(原八約的八個自然村,再加入碧湖村和鳳凰圍村合并成一個高級社),社長張官祥,副社長羅宋。

1958年10月,成立塘廈人民公社,轄管塘廈、清溪、鳳崗三個地區。按軍事化體制編制,鳳德嶺村屬第四營,營長連文,教導員鄒建祥(官井頭村人),營部最初設在鳳德嶺村瑞龍公祠堂,后遷至文郁樓。

1959年,塘埔片合并成為“小鄉”稱塘埔鄉,鄉長張慕榮,支部書記張桂生。

1962年,鳳崗從塘廈公社分出,成立鳳崗人民公社,公社第一任書記張栢勝,隨后鳳德嶺村、獅石廈村、上村合為鳳德嶺一個生產大隊,下轄八個生產小隊,黃庚任支部書記;黃官清任生產大隊長。

1975年,黃庚調往鳳崗水電會,黃官清接任支部書記,黃福如任副書記,支委張玉瓊。

1977年,黃官清調往鳳崗獸醫站,由張冠強接任支部書記,張愛平任生產大隊長。1978年至1982年黃庚任支部書記。

1983年,張冠強遷居深圳沙頭角。黃碧山任支部書記。

1983年2月26日至1987年4月,鳳德嶺大隊改為鳳德嶺鄉,鄉黨支部書記黃碧山,鄉長張秋發。

1987年10月至1989年9月,撤區建鎮,撤鄉建區,鳳德嶺鄉改為“鳳德嶺管理區”,管理區支部書記黃碧山,副書記張秋發。

1994年,張秋發退休,黃碧忠接任管理區主任。

1996年,黃碧山病逝,由黃碧忠接任管理區書記。

1999年6月至2001年12月,“鳳德嶺管理區”改為“鳳德嶺村委會”,村黨支部書記黃碧忠兼任村委會主任。委員:江伯友、魏德良。2000年,魏德良病逝。

2002年1月,鳳德嶺村委會第二屆選舉,產生黨支部書記黃碧忠,村委會副主任黃遠文,委員孫鏡珍。同時,各自然村組建村民小組,選舉產生村民小組長。鳳德嶺村民小組長黃伯漢,獅石廈村民小組長黃雪明,上村村民小組長張振新。

2004年8月,鳳德嶺村黨支部換屆選舉,產生村黨支部書記黃碧忠,副書記黃遠文、委員江伯友、孫鏡珍、張憶新。

第三節 自然村概況

建國前,鳳德嶺村、獅石廈村、上村三個自然村共有337戶, 1386人(據1949年初東莞縣政府人口統計),擁有土地1484.53畝。

獅石廈村、上村的先祖在清朝康熙年間立村,鳳德嶺村(自然村)則在清朝雍正年才逐漸有村民落居。

鳳德嶺三個自然村,由于立村遲,他們的地理條件較差。土改前,鳳德嶺村人平土地1.07畝。這些土地都屬于祖嘗和少數人所有,所以解放前鳳德嶺村大多數村民都靠租種田地、打短工或挑擔走腳為生。

解放后,經過土地改革、土地調整,村民實現耕者有其田,人均土地達1.3畝。農業合作化以后,經過農田水利建設、推廣良種、改革耕作技術,農作物產量逐年提高。土改初,鳳德嶺村的水稻平均畝產399.40斤,1985年,水稻畝產已達626斤。

改革開放活躍了鳳德嶺村的經濟。20多年來,鳳德嶺村的干部與群眾,在落實各種生產責任制的同時,積極招商引資開辦工廠,由1983年創辦第一間祥業毛織廠,至2003年全村擁有大小企業工廠123間。商業中心初步形成,依2003年統計,全村有大小商店356間。2004年,集體總收入(村、組)2449萬元,純收入1999萬元,人平純收17027.45元

鳳德嶺村屬僑鄉之一,清代乾隆年間已有人到海外謀生。200多年來,海外僑胞生息繁衍,其間陸續有村民出國發展,據2004年鳳德嶺村華僑人口統計(不完全的統計),華僑1355人,香港同胞625人,合計1980人,相當于現在家鄉人口的1.07倍。自1913年創辦端風小學以來,至1951年都是鄉中華僑捐資辦學,1952年端風小學轉為公辦學校后,華僑資助才停止。1991年,重建端風小學,鄉中華僑(主要指塘瀝村、鳳德嶺村的華僑港澳同胞)積極捐資160多萬元。改革開放后,鳳德嶺村華僑張騰芳,港僑黃彥翔、黃碧良、黃肖英、阮慕良、黃耀彤等人回鄉投資辦廠。

獅石廈村

清朝初期,獅石廈村有五姓人:官、練、張、黃、呂,其中官、練兩姓家族入居最早,從他們在村里的舊址和村民的傳聞獲得佐證。乾隆年間,官、練兩族遷出獅石廈村(不知落居何方)。

康熙年間,呂、黃、張三姓族人入遷(詳見第七篇第二章第二節)。當初,五姓人都是居住在獅石廈榕樹頭附近,黃、呂宗祠相鄰。那時候獅石廈村叫長興圍,取長久興旺之意,后來村民們認為大家居住在獅嶺下,獅嶺形似醒獅,獅頭威武-,山上堅挺兩磐巨石,為了表達村民的雄心壯志,于是把長興圍改稱為獅石廈村。

建國前,獅石廈村有84戶人,共388人。大多數村民靠租種祖嘗田或做小生意或打短工為生。由于土地貧瘠,終年缺水,當年水稻畝產僅300—400斤。建國后,經過農業合作化、人民公社后,糧食產量逐年提高(詳見表一)。

改革開放后,村領導積極招商引資,興辦企業、工廠,現在獅石廈村擁有“三來一補”企業12家,“三資企業”2間,“內聯工廠”15間。2004年村小組純收入397.34萬元,人平收入9438元

上村

上村主要家族有張姓、曾姓和江姓。曾姓在清朝初年由惠陽遷移到上村;張姓于康熙年間由惠陽遷移到上村;乾隆年間,江姓由鳳崗蝦公潭遷移到上村。三姓人聚居,如兄如弟,煙火相連,三姓宗祠同建在一個地方,相依相連。后來由于人口不斷增多,曾姓和江姓逐步移居村子的東北部。從地理上看,上村是鳳德嶺村的“高原”,地勢最高,空氣清新,故得名“尚村”。清朝光緒年間,廣東第一才子宋湘在纂香書室講學,他曾在上村“天后宮”門題寫一副對聯:大廟廟神靈庇佑,尚村村老少平安。后人為了書寫方便,將“尚村”改寫成“上村”。

傳聞在清朝和民國時期,張姓田多,曾姓地多。村民以租種祖嘗田地為生,無田地耕種的村民只好替別人打工或做小生意度日。建國前,上村有55戶人,共有291人。

建國后,村民實現耕者有其田。經過水利建設和生產技術改革,糧食產量逐年提高(詳見表1-1-3-1)。十一屆三中全會后,村組領導招商引資開辦“三來一補”企業4間,“三資”企業2間,內聯廠1間。2004年村小組純收入200.33萬元,人平收入7154元。

鳳德嶺村(自然村)

鳳德嶺村比較獅石廈村和上村立村遲。立村之初,鳳德嶺崗古木參天,簕竹多,故被人們稱為簕竹圍,村民合眾之力,蒙霜露,披荊棘,筑居而安。在開發過程中,有村民發現樹上有一對形似鳳凰的大鳥,大家都稱鳳凰是瑞鳥,它能給人們帶來好運,是“英德”的象征。為著發揚美德,村民將簕竹圍改稱鳳德嶺村。“鳳”意指鳳凰,“德”指與鳳凰一樣美好的德行。至嘉慶年,阮氏由福建上杭遷入鳳德嶺村;道光年,魏氏和張氏由油甘埔村移居鳳德嶺村。

建國前,大多數村民由于無田無地,只好靠挑擔走腳為生,過著半饑半飽的生活。根據民國38年(公元1949年)戶籍統計,鳳德嶺村有124戶人,共580人。

建國后,經過土地改革村民實現耕者有其田。在黨的領導下,經農業合作化、人民公社,村民在農業生產中不斷改良土壤,改革耕作技術,糧食產量得到逐年提高。(詳見表1-1-3-1)

改革開放后,鳳德嶺村積極招商引資發展工廠和企業。目前村里擁有“三來一補”企業4間、“三資”企業1間、“內聯廠”18間。2004年村小組純收入399.30萬元,人平均收入8318元。

主站蜘蛛池模板: 一区二区三区四区在线 | 精品国产一区二区三区性色av | 欧美一区二区三区在线看 | 国产免费高清 | 人人超碰免费 | 激情毛片| 精品在线一区二区 | 欧洲一区在线 | 台湾佬亚洲色图 | 欧美亚洲日本 | 国产伦精品久久久一区二区三区 | 日韩精品小视频 | 18毛片 | 国产精品婷婷久久久久 | 精品9999| 成人高清视频在线观看 | 婷婷色播婷婷 | 人人超碰免费 | 国产婷婷精品av在线 | 91九色在线观看 | 日韩综合一区 | 国产精品视频1区 | av免费在线播放 | 中文字幕日韩一区二区三区 | 欧美视频免费在线 | 高清久久 | 免费在线黄 | 国精产品一区一区三区免费完 | 激情久久久久 | 日韩精品一区二区在线观看 | 国产精品久久久久久久毛片 | 一本大道综合伊人精品热热 | 亚洲国产精品一区 | 在线免费观看黄色小视频 | 成人免费在线观看 | av国产精品毛片一区二区小说 | 久久av一区二区三区 | 日韩电影免费在线观看中文字幕 | 国产伦精品一区二区三区照片91 | 国产亚洲网站 | 免费色网 |